故宫的“大神木”
由于故宫是木结构建筑,因此,故宫的营建需要大量的木材。在收集木材的过程中,有很多巨大的木料被发掘和采伐,这些木料的巨大程度足以使人望而生畏。因畏生敬,大木头最后竟然得到了人们的崇拜。人们对大木头的崇拜,真的是因为木料很大吗?
自明成祖朱棣决定营建北京故宫起,修建故宫就注定成为一场浩大的工程而被载入史册,为此而消耗的人力、物力无以计数,仅是材料的准备就十分庞大。修建庙坛、宫殿、门阙等建筑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仅靠北京周边难以解决,因此,朱棣遣派大批官员,以监督采运木材的身份,分赴江浙、湖广、云贵和四川等盛产木材的省份采伐,采木之役自此开始。
采伐工作动用了巨大的人力,整个过程艰苦异常。曾棨所写的《明资政大夫工部尚书宋公墓铭》中记载:“时议建北京,公承奉旨,取材川蜀。既至,饬有司率吏民历溪谷险峻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而取之。由是楩楠杉桧之属出峡,道江汉,涉淮泗,以输于北者,先后相属也。”由此可知,官府组织更戍之民采伐木材是强行征招的。此外,所选的木材是有严格标准的,木材按照长短和围长分成不同的等级,围长一尺以上者为六等,二尺以上者为五等,四尺以上者为头等,五尺以上的就是罕有的巨大了,被称为“神木”,所有这些符合等级标准的木材全部被砍伐。由于好的木材都是产于人烟稀少的险绝之地,经过披荆斩棘,找到它们就已经非常困难了,采伐以后,还要再辟出道路,经由水路辗转运到北京,整个运输过程异常艰难。天然长成的巨大木材本身就令人神往,而采伐的艰苦更是给巨木的出世平添了几分惊世骇俗的意味。
采于各地的木材运到北京后,工部随即设立神木厂、大木厂、台基厂、黑窑厂和琉璃厂五大厂,以作为储藏材料之所。其中神木厂设立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位置在北京城的东南郊,也就是如今的崇文门外,后来此处的街道因神木厂而被命名为“神木厂大街”(即如今的花市大街)。成书于明朝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了崇北坊中有“神木厂大街”的地名;在近年出版的《明北京城复原图》中,崇文门大街迤东绘有“神木厂大街”之名,当时的神木厂大街东起铁辘轳把,西止崇文门大街。清入主中原后,清政府把明时遗留下的几株神木从崇文门外迁至广渠门外二里许,另立新厂。据《宸垣识略》记载,“神木厂在广渠门外二里许”,又记“明永乐时神木尚存”。这说明广渠门外的神木是明永乐时的遗物,神木是从崇文门外神木厂迁过去的。原神木厂大街在清代成书的《京师坊巷志稿》和《清乾隆北京全图》中则改为“花市大街”了。
由于神木厂中存放的木材太过巨大,非常罕见,所以,发现巨木的工部尚书宋礼不忍将它们剖开,在修建紫禁城的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一直将其存放于神木厂。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清代。清代的统治者进一步神化了巨木的神格色彩。满族原本有自己的民族信奉的宗教——萨满教,而萨满教的教义就是原始的多神崇拜。物转星移,巨大的木头依然静静地停卧,尽管枝干剥落,面目全非,但庞大的身躯依然让人望而生畏。结合萨满教万物皆有神性的教义,可以想象当清统治者看到巨大木头时的震撼程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根巨大的木头可以得到当时人们的崇拜了。
清代乾隆帝对巨木的崇拜是相当明显的,甚至写诗大加赞颂。他在《神木行》诗中对神木的产地、采伐原因及阅尽岁月的经历都进行了描述,并引用了《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的典故。诗中写道:“天地精英神鬼辅,化为邓林疑夸父。”在这首诗中,乾隆帝将神木比作夸父的手杖,可见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想象。除了写诗赞颂,乾隆对神木的崇拜非常实务,他不但下令在神木厂建立一座御制诗碑亭,并在周围添砌一道围墙。此外,乾隆帝又命工部于木旁周围的石栏上搭盖罩棚,每年春末时节支搭,秋后拆卸,阴雨遮盖,晴天开启,以此来抵御风雨的侵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皇帝降旨,命内务府于每年春、秋二季致祭神木,届时派一员总管内务府大臣,将所需祭品、香烛等物品备办齐全,前往敬谨行礼,此后形成定制。
清代如此推崇神木崇拜,那么,巨木究竟大到何等程度,使得人们对其如此敬畏呢?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内务府的工匠遵旨前往神木厂,对神木进行查验。当时靠北的一根楠木,长6丈,头径圆周2.55丈,尾径圆周1.65丈。当时计量长度的单位为清营造尺,按一营造尺约等于今32厘米计算,靠北的一根最大,长约19.2米,大头直径约2.6米,小头直径约1.7米。这样巨大的木头,在自然界中实属罕见,难怪人们会将其视作神灵而顶礼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