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与政策研究
- 柴剑峰
- 1510字
- 2022-05-26 20:17:21
序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日趋紧张、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日趋突出。科学规划人口分布,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统筹协调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人口活动所依存的空间开发强度进行的划分,是政府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实行的差异化的空间管制,通过调整人口分布与活动,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在加快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下,将人口发展作为谋划未来发展的主线,通过实施政府空间管制,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适度聚集和扩散,扩大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增加人口公平发展机会,促进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新思路。
该书在主体功能区战略框架下,探讨新形势下人口流迁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人口再分布的实现机理,设计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政策框架,让人口流向、流量、流速与不同区域、类别、层次的主体功能区相匹配。研究注重人口再分布的运行模式、规律,突出了政策精准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弥补了现有研究对主体功能区人口问题系统性研究的不足。
该书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作为研究内容,强调与一般城市化和生态移民的差异性,提出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建立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有机协调基础上的人口流迁,更强调人地关系协调,这对认识我国人口流迁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进而增强做好人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创人口流迁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系统评价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内涵、现状、问题、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口科学再分布的实现机理和路径选择,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三力”理论模型。笔者从系统动力学视角出发,指出政府引导能力、市场配置能力和个体流动能力是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基本动力,“三力”互动耦合、有序运转是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区域实现的重要保障。适度人口对“三力”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三力”运行决定着人口流量、流向、流速和流域。从时间维度出发,笔者提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推动、互动和自动三个阶段论,认为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功能区政府、市场和社会介入模式存在差异。各地可根据本地适度人口和国家主体功能的定位选择不同发展模式。
该书提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并选取不同区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书中以广州、成都和汶川为例,将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与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运用于人口流迁的实践,加以实证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力图为管理者提供分析工具。
该书特别关注了区域的适度人口,笔者运用当前较为成熟的可能—满意度方法对区域适度人口进行测算,以此作为引导人口流迁定量分析的基础。从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中选取67个空间单元,运用“六普”数据对不同功能区的适度人口进行了测算。笔者认为,开发类功能区适度人口决定了城市规模,直接影响了吸纳外来人口的数量,限制类功能区适度人口则会对人口迁出数量、速度产生影响。测算结果可以为管理者在引导人口流量、流向、流速、流域等方面提供依据,为理论界和实践界逐步、逐级、逐层推进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提供依据,并为不同类型、区域、层次主体功能区人口流迁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柴剑峰博士在科研道路上,一心向学,用力颇深,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看到他的最新成果,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希望他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为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邓玲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