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流动中的生存图景和影响模型:南日女的个案研究
- 严静
- 5字
- 2022-05-30 18:30:48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在外人的眼里,南日岛是从大陆分离出去的一个小岛,那里的人应该过着世外桃源般传统悠闲的农耕生活。而事实的情况却是,海岛位于台湾海峡上,是福建的第三大岛,总陆地面积52平方公里,岛岸线总长66.4公里。它由111个岛礁组成,其中面积0.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个,故有“十八列岛”之称,论其人口也有6.1万之众。诚如笔者屡次踏访南日岛的经历,新鲜而充满着憧憬,神秘而带着亲切的盼望,总是在每次的停留后对海岛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之所以要将南日岛作为笔者博士论文的研究地点,有着多重的考量。南日岛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原生态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岛民自明朝以来陆陆续续由大陆迁徙而来,在岛上待久了,都不愿意回到大陆,于是就祖祖辈辈地生活栖息下来,而且海路的交通异常不便,轮船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要出岛就要坐很小的渔船,在海里迎着风浪前行,颠簸得很厉害,等到大陆早已去了半条命,因此,海上风浪的险恶使得岛民很少出岛,于是,岛上只有男人才经常有到大陆的机会,而女人却只能受限于海岛上,难得出岛,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生活,因此,岛上的中年女人很少会说普通话的,普通话似乎成为年轻人和男人的特权。中年女人作为一个典型的群体,与男人相比有着研究的对比性,且与青年女性也在诸多方面有着强烈的反差,性别间的比较和女性群体内的比较恰恰成为本书的旨趣之一。除此,大部分的时间,岛民安心在岛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或捕鱼或耕作,与外界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这也使得海岛保留着更多传统的色彩,岛民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生活方式也较为单一。而与此同时,随着海岛交通不便状况的打破,现代化的元素大量进入海岛,岛民为了谋生的需求,以就业作为媒介,开始如候鸟般往返于海岛和大陆,改变了海岛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观念开始瓦解,但却还相当程度地保留着传统的残余。通过对海岛的考察,可以充分了解传统和现代两个利益链条的交融和博弈,以及岛民在现代化浪潮中,其思想观念、行为范式以及选择逻辑等方面有着怎样的变迁,从对其原因和影响因素的探索中,还原一个生动有趣的且多元立体的海岛。
而本书拟将女性就业流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则有着时代和世界的语境考虑。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架构。”(布尔迪厄,1998)在中国的现代化场域中,各个组织结构间的位置得到客观的界定,附着于这些位置中的权力和资本在结构中得以分配,并在此客观关系上形成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现代化要在中国这个场域中发展,必须符合场域的惯习,受到外在客观条件和内在关系的双重影响,遵守中国场域的“游戏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个体化路径。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中国场域的现代化过程必然衍生出诸多现代化产物,如就业流动、城乡二元经济、劳动力市场分割等,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以及城乡区域间发展的差距,都为就业流动创造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在近年来的劳动力流动中,年轻女性作为重要的流动群体,成为区域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的人数、流动的区域、流动的速度、流动的频率可谓空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有14735万,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其中女性流动人口占49.5%,基本与男性持平(国家统计局,2006)。传统观念中女性在家相夫教子的形象逐渐被打破,父权制下女性依附和从属的角色地位受到挑战,女性的空间迁移带来身份地位的变动,女性更加追求经济和人格独立,在社会流动层级上更加追求向上流动。以就业流动作为切入点,更能体现女性发展的时代变迁,更具有现代化的气息,也能与传统女性和现代男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具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对南日岛多次的造访也给笔者带来情绪和心灵的震撼,从南日岛匪夷所思的文化习俗、极端的生男偏好和婚配方式可见一斑,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文化震惊”。于是,笔者也很想通过对南日岛的田野调查,探讨一下海岛女性的空间迁移和身份变迁。很想知道在这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海岛,女性身体被文化习俗规训的状况,她们如何适应并接受海岛的文化理念并转变为自觉的行为范式,以及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海岛年轻的女性通过就业流动的方式,接触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她们的身份地位有着怎样的变化,还带着多少的传统文化积淀?本书能否与潘毅对于珠江三角洲工厂打工妹的研究、何明洁对于和记酒楼姐妹分化的研究一样,以小见大,从个别推及总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呢?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调查地点,会对女性就业流动的意愿和满意度产生怎样的差异化影响?
再往下追问,传统利益链条对于海岛女性的角色期待是相夫教子、安于现状、恪守妇道,遵循父辈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多少海岛女性还是这样的生活模式,她们的年龄构成和区域分布有着怎样的差异化体现,她们在海岛上如何谋生并有着怎样的追求;而被现代利益链条所吸引着的海岛女性,她们就业流动的区域分布、从事的行业、职业层级、单位类型是怎样的现实状况,她们要突破传统的藩篱,面临着怎样的阻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得以成行。她们的父辈,她们的配偶,她们的身边人所形成的庞大的社会秩序网络,对于这样的就业流动趋势抱持着怎样的态度,给予她们多大的帮助和支持,抑或设置了怎样的障碍。我们能否就这样认定,传统利益链条代表着价值理性,而现代利益链条代表着工具理性,二者的交糅和博弈使海岛女性据此做出因应的行为选择。
在不断追寻原因的过程中,笔者的研究带着更多的是性别视角,就业流动模型和规律、就业流动的历史谱系、性别比较的差异性等,不断给笔者提供研究的闪光点和灵感,成为有力的分析工具。除此,笔者发现就业流动中,女性个体系统也在不断地形成和完善,促使她们能够与职位相契合,也在空间迁移和身份变迁中获得优势的地位。另外,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囊括着家庭经济资本、家庭人力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自然资本、家庭政治资本五个维度,其中,家庭经济发展能力通过纵向渗透限制着女性就业满意度的效用函数,产生女性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交互作用,父母的投资理性对于女孩人力资本的投资也产生效用的差异性;家庭性别观念在家庭场域里对女性身体的还原和形塑,产生性别等级化身体,并通过家庭成员决策能力赋予女性不同的就业机会;家庭以礼物交换和夸富宴为媒的交往中,建构了家庭关系网络的规则秩序,使女性依附于家庭秩序中并产生弱嵌入性;家庭捐赠的遗传天赋又会带来男孩和女孩的竞争博弈;家庭身份的社会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就业流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社会系统也有强大的解释力,父权制的生产机制压抑和控制着女性,使其受到一定的牵制而不能自由流动;弥散的低度不平等也造成了女性就业流动中就业满意度的差异;传统性别观念的沉淀也限制了女性内环境与社会外环境间沟通和资源互换的顺畅。
对于就业流动,她们的未来发展前景似乎复杂多变、难以预测,她们也迷茫,她们也在思考,出路和方向在哪里,就业流动会否带来一系列的身份地位变迁,谁能指给她们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简言之,本书将性别视角作为自始至终的主线,并糅入了家庭经济发展能力理论、社会性别系统理论、就业流动的多元回归模型等,试图以此解释女性就业流动的个体、家庭、社会三个维度的影响图式,也尝试采用管理学的结构方程模型加以论证,并力图将女性就业流动的意愿和满意度等问题的特殊性嵌入于现代化的社会场域中,获得富于学缘背景和价值尺度的科学论断,以资对女性的未来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