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城市群重构金融格局(《北大金融评论》2021年第1期)
- 北大金融评论 巴曙松
- 3222字
- 2022-06-02 12:14:13
Development |发展之路
“境外产业园”模式破局中国企业“走出去”
改变中国企业出海“单打独斗”问题的解决方案。
曲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深圳
我国企业走出去均以“单打独斗”为主要形式,没有形成企业集群式的海外发展格局,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投资环境上,难以争取东道国的税收、外汇、土地等优惠政策;产业发展上,难以形成集聚规模效应,企业缺乏产业互补,难以提升竞争力。
对外开放新形势下,我国已经由资本净输入国逐步演变为资本净输出国,对外投资规模扩张迅速,对外投资的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外投资扩张的初期一般以矿产业、石油业等资源能源型行业为主,当该领域对外投资达到本国对外投资总额40%左右时,会向制造业等对要素具有更高配置能力和要求的行业转变。
根据我国近10年对外投资的数据分析,我国正处于资源能源型行业向制造业等要素配置型行业转型的关键期,但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单打独斗”的现象突出,制造业企业要顺利走出去,更需要产业间的有效协同和产业内的合理分工,因此,对外开放新形势下,引导企业抱团走出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为顺应对外投资行业转换的趋势和产业转移的规律,需以境外产业园区为重点平台,促进企业抱团走出去。而要成功发展境外产业园区,建议借鉴我国经济特区成功的建设经验,以政策法规为统领,以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为重点,以商业模式方案、融资方案和运营管理方案为保障,通过“123”知识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模全流程式走出去,为境外产业园区顺利发展搭建稳固、完整的规划框架。
产业转移的趋势已形成,但我国企业走出去缺乏抱团优势
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具有自身规律,国家的经济发展需顺应趋势,引导企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有序转移。我国产业发展伴随着国际和国内产业资本的流动,已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小,且增长缓慢,我国几乎不进行对外投资,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及原材料价格,实现了产业体系的初步构建;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4年,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能力迅速增强,但我国对外投资刚起步,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入推动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第三阶段是2004-2014年,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仍然继续上升,但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资本净流入逐渐减少,我国加工贸易集聚的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开始转移,政府提出促进企业向内地转移的“腾笼换鸟”政策;第四阶段是2014年之后,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投资逐渐向东南亚转移,我国企业也急需在海外寻求新的投资成本洼地。
但根据近十年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追踪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走出去均以“单打独斗”为主要形式,没有形成企业集群式的海外发展格局,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投资环境上,难以争取东道国的税收、外汇、土地等优惠政策;产业发展上,难以形成集聚规模效应,企业缺乏产业互补,难以提升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逐渐明朗,但分散式、自发性的“单打独斗”问题突出。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路径说明我国对外投资将由获取资源向要素配置转型,企业抱团发展成为关键
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在近10年快速增长,对外投资的行业呈逐渐分化的趋势,能源资源领域的境外并购占比明显下滑。根据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业分布总结的趋势,以及我国境外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分布,说明我国对外投资的目标进入由获取资源向要素配置转型的阶段。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在产业协作效应和企业集聚效应上有更高的需求,我国急需调整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引导企业抱团,实现产业的有序转移。
首先,从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我国正经历由资源能源型对外投资向制造业对外投资转型的时期。美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外投资行业由矿业石油业等资源能源型投资为主向以制造业为主转变;日本上世纪70年代,也由矿产业等资源能源型的对外投资为主向以制造业对外投资为主。我国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阶段中,2008年能源资源领域的占比达到70%,与发达国家早期情形类似。
其次,从对外投资的行业占比看,我国进入对外投资行业转换的拐点区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由资源能源型向要素配置型转变的拐点区间具有一致性:美国在矿业石油业等资源能源型投资占比大约达到其对外投资总额的40%后,制造业对外投资额开始超过资源能源型对外投资额;日本在矿产业等资源能源型对外投资占比达到约35%时,制造业对外投资开始超过资源能源型对外投资额。由此可推断,40%左右是对外投资由资源能源型向资源配置型转型的关键拐点区间,而我国2013年对资源能源领域的对外投资为46.7%,已经入转换关键期。
综上,我国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资源能源领域的对外投资占比达到70%,而2013年这一占比下降到46.7%。由此可见,我国已具备了发达国家在对外投资初期,以资源获取型为主的特征,且资源能源型投资占比接近发达国家对外投资行业调整的拐点区间,我国进入由资源获取向要素配置转化的时期,制造业或将成为我国下一步对外投资的重点领域。
推动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模式走出去,将境外产业园区打造为企业抱团走出去的重点平台
企业抱团走出去,由制造业的对外投资提升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是已被验证的国外成功经验。将产业链的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国内产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生产制造环节的国外转移,带动国内中间产品的出口。我国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证明经济特区是促进企业集群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成功发展模式。
为解决我国企业走出去“单打独斗”的困境,形成我国对外投资抱团发展的竞争优势,应推动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模式走出去,将境外产业园区打造为企业抱团走出去的重点平台,强化企业优势、补足环境短板,有的放矢的顺应国际产业转移客观规律。
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发展模式是具备全生命周期特征的完整体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123”工程为境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全面保障,推动经济特区发展模式全流程走出去。
建议东道国提供政策法规环境
与境外投资的东道国商定境外产业园区的定位,建议其提供《经济特区法》或《产业园区法》等政策法规环境,明确我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后,在土地获取、税收优惠、进出口待遇、换汇政策、基础设施投资、工人雇佣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境外产业园区的投资(开发)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争取较低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良好的政策优惠待遇。
要求境外产业园区编制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
境外产业园区要成功发展,需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产业和空间上的准备。建议要求境外产业园区的投资企业根据东道国自身的资源、区位和贸易条件编制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一方面,产业规划既能充分发挥东道国自身的优势,也能为园区将来运营阶段的招商引资明确对象,同时还为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园区可持续经营提供最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空间规划是根据园区土地选址情况,充分调研地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务服务等已有的配套能力,结合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确定园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和企业落地所需建设的厂房,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务服务设施。
要求境外产业园区做好商业模式方案、融资方案和运营方案
境外产业园区的投资是企业行为,为发挥政府在企业走出去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境外投资有序健康发展,建议要求境外产业园区在决策阶段做好商业模式、融资和运营管理三个方案。
首先,商业模式方案根据空间规划,计算所需的总投资额和设计投资时序,并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计算投资期、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风险收益率、社会收益率,为制定融资方案报告和运营管理方案报告提供依据;其次,融资方案根据境外园区所需的投资总额和设计的投资时序,结合我国政策性银行、主权基金、投资商自有资金规模、园区开发模式等制定具体融资方案;最后,运营管理方案包括行政管理、商务运营和公共事业管理,确保境外产业园区的入园企业能获得全方面服务,提高境外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能力和提升园区持续经营能力,保障投资回收和项目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