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阿根廷作家

美洲现代著名作家

萨米恩托

萨米恩托,1811年出生于阿根廷。自小家境贫苦,16岁随同叔父在故乡圣胡安主持一所学校,18岁就在当地出版一份报纸。由于参与政治斗争,被迫于1831至1836年间流亡智利。1839年创办《热风》周刊,刊登评介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回国不久,因激烈反对罗萨斯独裁政权而再次流亡智利。在1839~1851流亡期间,他受智利政府的委托,先后赴欧洲、非洲和美国考察教育,写了《欧洲、非洲和美洲之行》(1848),并创建了拉丁美洲第一所师范学校。与此同时,受聘为《信使报》工作。

1850年,他参加乌尔基萨反罗萨斯的军队,次年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因与乌尔基萨政见不合,于1852年第三次旅居智利。1856年回国后,当选为众议员。1864年起,先后任驻智利、秘鲁和美国的外交使节。1868至1874年任共和国总统。1875年被选为参议员,1879年担任内政部长和全国教育最高总监。

萨米恩托的著作有全集52卷。著名的作品有《法昆多,又名文明与野蛮》(1845)、《关于公众教育》(1849)、《外省回忆》(1850)、《格兰德军队的战役》(1852)、《一百零一夜》(1853)、《美洲青年团结的基础》(1860)、《美洲的种族冲突与和谐》(1883)、《多明吉托的生平》(1886)等等。其中以文学传记《法昆多》最有代表性,作者通过对这个绰号为“草原之虎”的拉里奥哈省和卡塔马卡省军事寡头法昆多生平的剖析,探讨阿根廷独裁统治和社会无政府状态产生的根源,分析法昆多生平事迹,借以抨击时政。作者认为野蛮不化是阻止社会发展、文明繁荣的最大障碍。同时,通过对草原风光和高乔人生活的记录,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未来的向往。

1848~1851年间,他和委内瑞拉作家安德烈斯·贝略就语言和文学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战。贝略主张拉美文学走古典主义道路,效法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模式,维护西班牙语的纯正性。萨米恩托提倡浪漫主义文学,认为“人民才是语言真正创作者”。这场论战以萨米恩托的胜利告终,极大的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萨米恩托是阿根廷著名政治家、作家、教育家、社会学家,也是拉美浪漫主义文学的散文大师。他的作品想象力强,感情丰富,风格奔放豪迈,语言辛辣犀利,被称为拉丁美洲的浪漫主义经典之作。

萨米恩托于1888年逝世。

马莫尔

马莫尔,1817年出生于阿根廷。青年时代因反对罗萨斯独裁统治被监禁,后逃亡蒙得维的亚,加入当地的阿根廷流亡作家团体。罗萨斯政权崩溃后,回国从事新闻工作,曾担任参议员、众议员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图书馆馆长等职。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充沛,想象丰富。

马莫尔创作于1846年的《巡礼者之歌》是受英国诗人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影响而写成,记叙了从蒙得维的亚到智利旅途中的见闻和感想。诗集《和声》(1851~1854)包括他的主要诗作,其中有揭露罗萨斯统治的政治诗,也有感情深沉的抒情诗。他还写了两部历史诗剧《诗人》(1842)和《十字军》(1851),都曾在蒙得维的亚上演。

长篇小说《阿玛利亚》(1851)的问世,确立了他在阿根廷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是阿根廷第一部长篇小说,以爱情故事为线索表达作者反抗独裁统治的政治理想。小说叙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它与埃切维里业的《屠场》和萨米恩托的《法昆多,又名文明与野蛮》并称为拉丁美洲浪漫主义文学的3部名著。

小说叙述1840年5月4日罗萨斯进行大搜捕时,反罗萨斯的统一派分子爱德华多负伤后脱逃,与看护他的阿玛利亚产生了爱情。正当他们秘密举行婚礼时,警察突然破门而入,新郎在格斗中被杀死。

这部作品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虽然有一般浪漫主义小说叙事夸张而烦琐的通病,却生动地反映了罗萨斯独裁统治时期阿根廷社会的现实。

马莫尔作为阿根廷著名诗人、小说家、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一生积极从政,反对罗萨斯的独裁专职,1871年逝世。

派罗

派罗,1876年生于阿根廷。曾就学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圣何塞学院。1891年担任《民族报》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驻欧记者。早年是社会党的活跃分子,1896年任“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1908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办米特雷印刷所,出版阿根廷文学作品。他最初以写作报刊文章闻名,有文集《在阿根廷的意大利人》(1895)和《阿根廷的澳大利亚》(1898)等。

派罗的第一部重要小说是《劳乌乔的婚姻》(1906),作者企图把加乌乔文学和流浪汉文学两种体裁结合起来。随后写成《帕戈·奇科》(1908),暴露草原城镇帕戈·奇科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等腐败现象,作品中描绘了阿根廷乡村五彩缤纷的画面,反映了克里奥约,即土生白人后裔的心理状态。

《胡安·莫雷拉孙子的奇遇》(1910)是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写一个不名分文的流浪汉冒充当时传奇戏剧中的英雄胡安·莫雷拉的孙子,利用上层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目的是骗取很高的社会地位,具有嘲讽现实的意味。

派罗的戏剧创作受易卜生的影响,赞同阿根廷戏剧的改革,和弗洛伦西奥·桑切斯等人为拉丁美洲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作品有《马尔科·塞维利》(1902)、《悲歌》(1902)、《在废墟上》(1904)、《别人的胜利》(1907)、《我希望独自生活》(1913)等。还有如《假冒的印加王》(1905)、《维伽拉上尉》(1925)、《甜蜜的海》(1927)、《阿莱格利娅》(1922)等。

派罗于1928年逝世。

吉拉尔德斯

吉拉尔德斯,1886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幼年曾居住巴黎,受到法国象征主义作家及拉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对诗歌的探索产生作用。诗集《玻璃铃铛》(1915)曾受到卢贡内斯的推崇,却遭到喜欢传统诗歌的公众的非议。短篇小说集《死亡和鲜血的故事》(1915)也受到冷遇。自传体小说《拉乌乔》(1917)描写在农村和中学时代的生活以及在巴黎的经历。1922年从智利到牙买加,沿太平洋海岸作了一次长途旅行,旅途中写了一部充满诗意的爱情小说《萨伊马卡》(1923)。1924年起定居布宜诺斯艾利斯,经常为《马丁·菲耶罗》杂志撰稿,并与博尔赫斯等人主持《船头》杂志的编辑工作。他在写作《堂塞贡多·松勃拉》的同时,还创办了出版社,专门出版“马丁·菲耶罗”派诗人的作品。1927年因重病迁居巴黎,不久去世。

《堂塞贡多·松勃拉》(1926)是阿根廷文学中的名著,是拉丁美洲20年代以来流传最广的小说之一。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堂塞贡多,集中了加乌乔的一切高尚品德,作为潘帕斯草原的象征。全书没有完整的情节,只是描绘加乌乔日常生活场景如放牧、驯马、赶牛、酒店饮酒、跳舞、斗殴等等细节,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的手法,表现处在时代转折点的加乌乔身上两种时代精神的矛盾。这部小说出版后,加乌乔就失去了传奇性,在以后的作品中都被作为一个普通的雇工来描写。

其他作品有诗集《神秘的诗》(1928)、短篇小说集《六篇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故事》(1929)、《小径》(1932)等。

波尔赫斯

波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医生家庭。从小接触大量欧美文学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全家移居瑞士。后就读于剑桥大学。中学时代即开始写诗。大战结束后,随家遍游欧洲各国。在西班牙居住期间,与极端主义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公共图书馆任职,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2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和后来发表的两部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的手册》(1929),表现出明显的先锋派的影响,其中描绘的景色、事物都带有神秘色彩。1935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世界丑事》问世,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引起评论界注意。1941年短篇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发表,在阿根廷和拉丁美洲国家赢得很高声誉。其他重要短篇小说集还有《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和《布罗迪埃的报告》(1970)。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和文学评论。

1946年,庇隆执政不久,波尔赫斯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图书馆的职务,派为市场家禽稽查员。他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得到知识界的声援。波尔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影响,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堕入迷宫,既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因此,他的作品的基调是孤独、迷惘、彷徨、失望,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就集中表现了这种人生哲学,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现实悲观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他的创作的表现手法受到西班牙极端主义流派和卡夫卡、爱伦·坡等人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文体纯净,以新颖奇特的构思或幻想的情节,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出现,因而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小说的结构不受时间空间正常顺序的约束,故事在“心理时间”内展示;“迷宫”式荒诞离奇的情节和现实并存,虚实、真假混合,造成以虚带实、以假见真的效果。

波尔赫斯1950至1953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庇隆政权被推翻后,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还被聘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客座教授,并在英、法、西班牙、瑞士等国讲学。1956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金、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金、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金。

科塔萨尔

科塔萨尔,1914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19年回到阿根廷。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开始时曾为某些文学刊物撰稿和翻译作品。1938年以笔名胡利奥·德尼斯发表第一部作品十四行诗集《出现》。1949年诗剧《国王们》出版。

1951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兽笼》后移居巴黎,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游戏的结局》(1956)、《秘密武器》(1959)、《一切火都是火》(1966)、《仪式》(1969)和《故事集》(1970)等。他的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动物化的人物故事、神话幻想和心理问题,其中的角色有活人有死人,有魔鬼有动物;背景有迷宫有魔窟,有人世有幻境;情节有的充满恐怖,有的荒唐可笑,有的不可思议;文笔简洁明快,流利朴实。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彩票》(1960)写一群彩票得奖者乘船游海,为了进入轮船的禁区,发生了一场斗争,运用象征手法讽刺混乱而可笑的现实世界。他的著名长篇小说《踢石戏》(1963)以巴黎为背景,描写一个侨居巴黎的阿根廷人的不幸遭遇,作品结构复杂,寓意深刻,是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中具有新颖艺术特色的长篇小说之一。他的其他作品还有《八十个世界回到白天》(1967)、长篇小说《武装用的62型》(1968)、《最后一圈》(1969)以及中篇小说《反对跨国吸血鬼的芳托马斯》(1975)。

科塔萨尔作为阿根廷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不仅对拉丁美洲和欧洲乃至现当代文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