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都是大唐人

书房陷入沉默,高表仁蹙眉思索良久才开口道:“殿下,臣有一言。”

“但说无妨。”

“近年来,圣上主张轻徭薄赋、藏富于民,而薛延陀将起,恐祸与大唐,此时圣上恐怕不会赞同殿下攻打倭国的计划。”

李恪倒是忘了这一茬,虽然他离开长安时献上“推恩令”,但现在想必还在发酵阶段。

“那依你而言呢?”

“臣以为当请圣上下国书一封,让倭国划出一地,使大唐代为治理,将这块地名为‘师范地'。”

“好主意,”李恪称赞后又意识到一个问题:“只是这样你让父亲天可汗的面子往哪搁?”

李恪又提醒道:“父亲如果觉得失了面子,你和我都逃不了。”

书房又陷入沉默,高表仁左想右想也想不出办法,本来想要倭国划地给大唐管理,就是为了压迫倭国人。

但是明目张胆的压迫又会让李世民在诸国失了面子。

当初说好的是大唐帮忙治理,结果治理变成了压迫,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唐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呢。

“我倒有一个方法,”李恪犹豫着:“就是不知道行不行。”

高表仁眼巴巴的看着李恪,你倒是说啊,你不说我怎么知道行不行。

“如果,我的前提是如果倭国答应划出一地给我们管理,我们可以发行新的货币,仅在此地流通,抬高货价,同时设立边境封锁线,数年之内不允许除大唐官方的一切人进出。”

“这样,居民没有钱,只能给我们打工,用我们给的钱买我们提供的食物。”

“当然,当地居民肯定不够,这就需要从其他地方将原住民迁移过来。”

“所以,在此之前,应当大力宣扬,”李恪想了想,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就叫大唐共荣圈好了。”

高表仁听的心惊肉跳,真狠啊,这不是让倭国天皇将治下百姓卖进黑窑子吗。

“对了,”李恪想到:“咱们去是为了教化倭国民众的,可不是去压迫他们的。”

“要让倭国高层讲汉礼、穿汉服、识汉字。”

“上行下效,这样倭国百姓也只能跟着学。”

“如此,倭国则名存实亡。”

“到那时,大唐在倭国设立‘大唐都护府',徐徐图之,百年后,倭国则纳入大唐版图之中。”

李恪越说越兴奋,手猛地一拍桌子:“高句丽、新罗、百济皆是如此。”

“数百年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高表仁被李恪一番话所感染,高声喝到:“臣愿为殿下所驱驰。”

唐朝人似乎对开疆辟土有一种病态的狂热,李世民如此,朝中的文武大臣也是如此。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传承,就如同树断了根,人丢了魂。李恪这招狠,直接从根子上下手,将异国居民改造成大唐百姓。

李恪最早听说这个恶毒的法子还是在华夏悲惨的近代史上,二十世纪的倭国使用过这招。李恪不过是提前一千三百年年,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罢了。

更何况现在倭国文化才刚起步,这一招使过去,倭国百年后就纳入大唐版图,届时大家都是唐朝人。

提前一千三百年实现“大唐共荣”,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

李恪想着不禁笑出声,笑声越来越大,笑够了才问高表仁:“高兄,你觉得如何呢?”

高表仁毫不犹豫:“殿下大才。”

“好,如此,你回去便启程吧,我会写信密奏父亲,但此事在父亲恩准之前不得传六耳,你记住了吗?”

“是,臣谨记。”

高表仁告退,回去的路上他越想越奇怪,李恪怎么对倭国敌意这么大,简直是恨不得啖其肉、饮其血。

想到李恪的出身,难道李恪想要打下倭国,当个远封倭国的封疆大吏?

他赶紧收敛心神,这种天家大事可不是他这种小刺史能参与的,他听命就好,上面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高兄,”高表仁一回驿站房间,同行的人都凑上来问道:“蜀王殿下怎么说?”

“诸位,恕高某无法如实相告,殿下说此事得圣上恩准之前不得传六耳。”

听了高表仁的话,房间里一片唉声叹气,壮汉这时问道:“高兄,我只问你一句,蜀王之计,我等无恙否?”

高表仁嗫嚅几下,最终还是说道:“无恙。”

“好,”壮汉应道:“诸位,既然如此,我等便要相信高兄,现在大家启程,回长安复命。”

壮汉是新州折冲府果毅都尉,也是这次的随行武官,他的话也很有威信力。

高表仁一行回长安至少要七八天,李恪在书房整理措辞写密奏,吩咐快马加鞭送到李世民手中。这种事肯定得让李世民先知道,给他几天思考的时间。

李恪本不想对外动武,他只想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但是机会已经送到脸上,不做点什么说不过去。

希望之后的动作可以改变一千三百年后那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既是一场灾难、又是一场试炼,只有经过铁与火的捶打,才会有金子的诞生。

战争是不可能被避免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还有人在,就一定会有战争。

但战争不是屠杀。

李恪不想改变战争,只希望战争可以有所节制。这是不现实的,除非李恪有自己的势力,并且比所有人都强。

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很难说哪个更残酷。

古代战争虽然造成的杀伤力不如现代战争,但每破一城,如果是异国之战,那一般都会屠城三日,这是士兵在获得胜利之后的发泄,即使是主帅也很难阻止。

现代战争就不用多说,每一场战争都是一个绞肉机。

“尚羽。”李恪在书房喊道。

尚羽听到声音后,从门外走进来,躬身道:“臣在。”

李恪将自己的金鱼符递给尚羽:“传我令,命折冲府将士集结,我要检阅军队,看我大唐府兵风采。”

“是。”尚羽拱手接鱼符,出门找折冲府一把手折冲都尉传令。

虽然李恪觉得倭国天皇会将那块地让出来,但是凡是还是做两手准备的好,如果他不让,那就要开战了。

去倭国需要经过大海,水师必不可少。只是倭国本土是陆地,只有水师是不够的,必须要进行登陆作战,这就需要战无不胜的唐军。

折冲府是府兵制的精华所在,是唐朝的中坚作战力量,折冲府分布于全国各地。

折冲府招募的士兵,平时农时耕种,农闲由折冲府组织统一训练,并定期接受派遣进京服役,称“番上”。

这次李恪检阅折冲府士兵,算是心血来潮,他还没有见过古代将士大规模聚集的场景。

齐州城外驻扎一个折冲府的士兵,李恪下午将要检阅的就是这个折冲府。

远处还有一个折冲府,不过李恪不愿意劳师动众,也就没让另一个折冲府参与。

唐朝并不流行一日三餐,广大普通唐朝人都是一日两餐。

只有有钱人家里才能一日三餐,不过这个时候中午都不是正餐,除非正好中午设宴。

李恪倒是很重视午餐,或者说他一日三餐都很重视。

受到李恪的影响,本来蜀王府中午都是做点点心之类的食物。李恪穿越来后,中午都是做正餐。

但他不铺张,每天中午和杨秀颖一起吃午饭,两个人也就吃四菜两汤。

可能还比不上乡下的地主老财吃的好。

杨秀颖每顿吃的都不少,两个人刚好能将四菜两汤消灭的差不多。

前世李恪吃饭吃的快,现在倒养成慢悠悠吃饭的习惯。

特别是每次吃饭的时候看着杨秀颖小口小口夹菜的样子,都是一种享受。

杨秀颖吃饭时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反观李恪,他除了吃饭的时候不张嘴,不吃的时候把银著摆放整齐,其他怎么舒服怎么来。

尚羽进来鼎告:“殿下,折冲府将士一千三余人已经集结完毕,等待殿下检阅。”

“好,你去把权万纪和韦彤叫上,一起去折冲府检阅。”李恪想了想,还是把这两个人叫上一起去。

“是。”尚羽去前院叫人。

李恪赶紧扒几嘴饭,对杨秀颖说道:“夫人慢慢吃,我有事先走了。”

临出门前,李恪想了想又回头说道:“夫人其实不必如此拘束,只有你我二人,我不会笑话你的。”

说完,李恪急匆匆出门,权万纪和韦彤已经在外面等候,同在一旁的,还有尚羽和他的侍卫队。

李恪骑上自己的宝马,权万纪和韦彤也飞身上马,这时候的文官也得练习骑射。皇帝是马背上的皇帝,当官的就没有不会骑马的。

李恪这些日子偶尔练练骑术,现在也能策马奔腾。一行人骑马在大道上策驰,很快就出城,来到折冲府。

折冲府外有数人等候,为首的是折冲府的折冲都尉鲁冲,鲁冲身边是折冲府左右果毅都尉,还有别将、长史和兵曹,这些人算是折冲府高层。

李恪等人骑马赶来,鲁冲带着众人上前躬身行礼:“臣等见过蜀王殿下。”

“免礼。”

经过韦彤一番介绍,李恪知道这个折冲都尉叫鲁冲。

听着就很猛的名字,李恪一下子就想到鲁智深和林冲。

这个鲁冲如果能有鲁智深只勇和林冲之智就好了。

只是,这鲁冲脸上的伤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