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河南省科协“双决”百名人物纪实
-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 3205字
- 2022-06-29 14:26:58
决战脱贫攻坚的河南科协人
奋战脱贫一线 只为初心和使命
——记兰考县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陈国平
陈国平(左)给脱贫户讲解蜜瓜后期管理注意事项。
“陈主席,快来尝尝俺种的西瓜,可甜了。”“有您在这儿,还怪好嘞,俺有点儿啥事,您替俺操心办!”
8月27日上午,在兰考县葡萄架乡王庄村蜜瓜大棚前,如今已经脱贫的李自豪、王秋红几个村民热情地上前,竞相跟陈国平打招呼。
村民口中的陈主席,是奋战在兰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干部,现任兰考县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陈国平。
倾力脱贫攻坚 赢得乡亲口碑
陈国平是名“60后”大学生,20世纪80年代从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兰考工作,先后在县畜牧局、工商联等多个岗位工作。那时,无论春秋冬夏,他几乎整天待在30℃以上的育雏鸡舍内,悉心指导群众学习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等知识,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搞农业生产,那时真的吃不饱饭,就想着不让村里人饿肚子。”谈起自己的理想,陈国平的眼里闪着光芒,“不让村里人饿肚子”也成为他日后所做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2015年1月,陈国平担任兰考县小宋乡东邵岗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至今,陈国平共驻村6次,被家人朋友笑称为“驻村专业户”。
陈国平清楚地记得刚到东邵一村时的情况。那天正赶上下雪,风雪过后,屋门口留下一个个的泥水坑,车辆经过时稀泥四溅,地势低的房子里都被溅得满墙泥点。在挨家挨户查看了村民的住处后,陈国平下决心要修缮村马路。“东邵一村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乡亲们就是我的家人,我要让家人们过上好日子。”经过多方奔走,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和协调资金,陈国平总共筹集到了100万元,他用这笔钱为村里修了9000平方米的水泥路。
在东邵一村,孩子可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一直是家长们的期盼,但村里以前一直没有自己的幼儿园。见此情况后,陈国平立即向上级反映并向爱心企业家募资。经多方筹措,拿到200万元后的陈国平,终于为村里的娃娃们建成了幼儿园。
基础设施好了,精神文化建设也得跟上。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陈国平拆除了原来的破旧危房,新建了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还为村民配备了音响、腰鼓、乒乓球台等设备器材。
“用专业去坚守初心与使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陈国平告诉记者,“要稳定脱贫,必须挖穷根,挖穷根必须发展增收产业。”
经过到各地进行充分调查,与村民们反复座谈,陈国平最终选择了在日光温室大棚内种植反季节蔬菜来帮助村民增收。他经过一番测算后发现,每个日光温室占地3~4亩,建成资金需要8万~10万元。对村民来说,要真正将产业发展起来还是有不少困难的。为了起好步,陈国平建议先进行试点。他先是组织建立了产业园区,后又组织成立了以任法国为理事长的兰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7座日光温室大棚,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和销售方面的人脉关系。
试点结果显示,这7座大棚种植番茄效益很好,加上套种了一茬豆角,每个棚的年收益都在7万元以上,基本当年就能收回成本。有了成功的经验,心里有了底气的陈国平开始一家一户去动员,鼓励更多村民参与到投资建造中去。
在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的过程中,陈国平带领村“两委”积极为村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村民流转土地950亩;协调小额贴息贷款310多万元;先后组织170多名村民到山东寿光、聊城、定陶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
目前,东邵一村产业园内参与建大棚的群众有103户,其中贫困户43户210人,人均年纯收入2万多元。最使陈国平欣慰的是贫困家庭通过发展产业脱了贫致了富。
今年39岁的任杰,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年迈多病没有劳动能力,妻子需要照顾三个年纪尚小的孩子,无法外出打工,全家只能靠他一人打零工维持家用,久而久之任杰变得意志消沉。听说情况后,陈国平多次找他谈心了解情况。之后,他又找到本村兰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法国,让其接纳任杰加入合作社,还帮任杰协调贷款,建了一座温室大棚。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村委干部的悉心帮助,如今的任杰干得有声有色。两年多的时间里,任杰建了4座日光温室大棚,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还买了小货车,积极帮助本村村民销售蔬菜,成了致富带头人,现在的任杰发展信心十足。
像任杰这样依靠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在当地还有很多。东邵一村也因在脱贫攻坚上取得的显著效果,先后获评兰考县“脱贫攻坚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平安建设先进村”“社会扶贫先进单位”“返乡创业先进园区”等。
“一懂两爱” 惹人喜爱
如今在兰考,只要一提起陈国平,就不得不说他的“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科技服务团。兰考在2017年就已脱贫,且一村一品的产业脱贫模式叫响全省,但兰考的产业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农民对土地的管理、种植技术不达标,生产的农产品“量大”“质低”,部分农产品甚至卖不上好价钱。
陈国平看到这一短板后,借助科协平台,组建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团,带着兰考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组团”到田间地头指导种植。
兰考地广人多,服务需求量很大,十多个团员根本忙不过来。于是,陈国平决定扩招服务团。他把兰考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领域专家和乡土人才召集起来,成立了“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短短半年时间,“陈团长”就拥有各类农村人才300多人,在一年多时间里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服务上万次。
在陈国平的带领下,“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的服务面越来越广。农民也在科技的带领下,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宽。
陈国平(右二)带着“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在田间指导红薯种植。
葡萄架乡王庄村的贫困户李自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6年,他种了蜜瓜,但结出来的瓜个儿小、味儿淡,销路很差。2018年,在“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的指导下,他家的5亩大棚蜜瓜用上了“秘方”——硒肥。喷肥后的蜜瓜亩产达到了5000公斤,且品质好,这让李自豪一年就赚了10万元。科技的指导,让兰考百姓的生活变得滋润。但陈国平并不满足,他觉得“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为了打通科技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陈国平带领“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先后来到仪封乡园艺场、闫楼乡付西村、葡萄架乡何庄村、葡萄架乡王庄村等地,查看农产品种植情况,现场传授种植技术,教农户如何科学用药、如何提高大棚种植产量等。
由于是第一次种植蜜瓜,闫楼乡付西村的产量虽然还可以,但口感相比兰考县其他产地还有一定的差距。据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安显仓介绍,“一懂双爱”服务团来到后,改善了这种情况,专家的指导对种植户来说至关重要。
何芳虎是县“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的成员,他在葡萄架乡何庄村有一个富硒水果实验基地,里面种满了桃树。近年来,他通过嫁接技术改良品种,使桃树的产量、口感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何芳虎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的桃子都不够卖,每到桃子成熟的时候,外地的客户直接到基地把货拉走,如今村里有80%以上的人都开始种桃树了。通过“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积极引导,兰考县富硒农产品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富硒瓜果也受到市场追捧。6月21日,葡萄架乡王庄村县科协富硒蜜瓜基地通过电商直播,两个小时接收订单6000个以上,产品供不应求。
两年多过去了,“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用自己的方式,把科普带到了田间地头,也带到了老百姓心头。现在,陈国平还坚持每周三四次带着技术专家到农户地里。
在东邵一村,“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还结合村里的“固定党日”活动,开展“科普进万家”“科普进园区”等公益活动,引导村里党员干部学科学、爱科学,务实苦干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本应知天命的陈国平,“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在外人看来,科协主席就是一份“闲差事”,他却觉得,无论做什么工作,作为干部“就要主动去干,更要拿出精气神儿去干”。这些年来,他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获得过“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谈起这个称号,陈国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哪有说得那么好,我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今后我还会继续做下去,并且要引导更多的人,成为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的顶梁柱。”
(原文刊登于2020年9月15日《河南科技报》A8版 作者:张传胜、王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