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文学的内面:细读与通讲
- 张业松
- 3559字
- 2022-06-23 18:30:24
四、“启蒙”的示范
总的来说,就人物形象而言,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自觉自勉的“狂人”,其病愈“候补”,固然与狂言狂行之尝试的“失败”相关,但更多是出于自我反省之下的志向下沉,从“劝转”当权者转向“沉入于国民”,自我砥砺,怀志不屈。这个结论与以往普遍认为的“病愈赴某地候补”意味着反抗彻底失败之后回归旧秩序存在着较大出入,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前人在对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方面存在疏失有关,一方面也与对作品的思想基础和所属的知识环境与话语体系的认识不足有关。这方面过去探讨得比较多的是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受的影响,但从思想根源上看,作为鲁迅在“五四”时期“呐喊”的代表性作品,我们恐怕也应该探讨其与康德意义上的启蒙之关联。康德的著名论断:“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44]至少从表面上看,“狂人”几乎就是在依此行事,百折不屈。
本文认为,《狂人日记》的创出,来源于鲁迅长久以来的关怀,有赴日留学时期明治知识环境的熏陶,更多的是“从太炎游”的思想和人格典范作用所致,总体上属于晚清-民初自国(尤其是语言、文化上的)知识环境的产物,代表了这一时期“狂人”话语的主流形态。其开创性意义,在于树立了现代自我的典型,是康德意义上的启蒙的示范之书。就此而言,我们都是“狂人”的后裔。
在文学上,《狂人日记》的意义已有很多有价值的讨论,本文涉及不多,有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地方,权待日后处理。在此仅简单提及:我认为《狂人日记》在文学上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了两方面的示范作用:一是现代白话的成功示范,提示并实践了文言、口语与欧化白话(翻译语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形成新的书面文学语言;二是以文学捕捉、赋形、表征时代焦点的成功示范,开启内视点与外视点交互并用“反映现实”的尝试,在技术层面提升了汉语文学的表达手段。前者有力推进了白话文运动,后者开启了所谓“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尽管即使是在鲁迅的自我意识中,这个“现实主义”的命名也是值得讨论的。
《狂人日记》诞后百年,“狂人”使命任重道远。谨此芹献,馨香祷祝:
自国文明摆脱束缚,只是向上走!
注释
[1]美]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尹慧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55页。
[2]张钰:《被忽略的一年——谈〈狂人日记〉的即时反响兼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第6 期。
[3]雁冰:《读〈呐喊〉》,《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10 月8 日。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 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34页。
[4]茅盾在《新青年》发表作品的最早记录见于1920年11 月《新青年》第8卷第3期,一篇题为《罗素论苏维埃俄罗斯》的译作,原作者[美] 哈德曼。见查国华、孙中田:《茅盾著译年表》,《茅盾研究资料》下册,孙中田、查国华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797页。
[5]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246页、第247页。
[6]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41页。
[7]鲁迅:《狂人日记》,《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3卷,王世家、止庵编,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9年,第19页。本章下引本篇原文同此版本,不另注。
[8][日]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李冬木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
[9]温儒敏、旷新年:《〈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对该小说“序”在全篇中结 构意义的探讨》,《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10]薛毅、钱理群:《〈狂人日记〉细读》,《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 期。
[11]李今:《文本·历史与主题——〈狂人日记〉再细读》,《文学评论》,2008年第3 期。
[12]王钦:《翻译的诱惑:重读〈狂人日记〉》,《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第6 期。
[13]日]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秦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14]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第455页,注2。引文格式同《全集》。
[15]郜元宝:《“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围绕〈狂人日记〉的一段学术史回 顾》,《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第6期。
[16]美]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尹慧珉译,第63页。
[17]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2—80页。
[18][日]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李冬木译,第119—120页。
[19]日]北冈正子:《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从恶魔派诗人论到〈狂人日记〉》,李冬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15页。
[20]鲁迅:《呐喊·一件小事》,《鲁迅全集》第1卷,第483页。
[21]李冬木:《狂人之诞生——明治时代的“狂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文学评论》,2018年第5 期。
[22]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16页。
[23]陈思和:《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狂人日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 期。
[24]鲁迅:《华盖集·补白》,《鲁迅全集》第3卷,第110—111页。
[25]章太炎:《演说录》,《民报》第6 号,第1—15页。转引自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民报》精装合订本第2 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第789—803页,1983年4 月再版。
[26]民意:《纪七月十五日欢迎章炳麟枚叔先生事》,《民报》第6 号,第119页。转引自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民报》精装合订本第2 册,第907页。
[27]“至于1906年,亦即留日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各方面都指八千之说。故此,以1905 与1906 两年,留日学生人数都在八千左右大概是不错的。”见[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39页。
[28]“所论蕴义深隽,先生已为文以自述,揭于本报之前。兹略之。”见民意:《纪七月十五日欢迎章炳麟枚叔先生事》,《民报》第6 号,第120页。转引自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民报》精装合订本第2册,第908页。
[29]章太炎出口成章,发表过不少精彩的口头演讲,记载下来是漂亮的“白话文”。1921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了张静庐化名吴斋仁编选的一册《章太炎的白话文》,其中未收录这篇《演说录》。
[30]许寿裳:《章炳麟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51页。此《传》中记欢迎会“到者七千余人,座无隙地,至屋檐上皆满,为的来看革命伟人,中国救星”(第47页),夸张数字实本于太炎自订年谱所云“余抵东京,同志迎于锦辉馆。来观者七千人,或著屋檐上”(见王云五主编,章炳麟撰:《民国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订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1页)。由太炎自己的这一“情感记忆”,亦可见现场留给他的印象之深。
[31]章太炎与《革命军》作者邹容同狱于“苏报”案,曾为之作序。邹容死狱,太炎幸免,二人在志气方面应是完全相通的。
[32]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止庵校订,第18页。
[33]高恒文:《〈狂人日记〉新证》,《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6 期。
[34]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第 565—566页。引文中的夹注内容来自《全集》原注。
[35][日]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孙歌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赵京华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7页。
[36]日]山田敬三:《鲁迅世界》,韩贞全、武殿勋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2页。
[37]孟真:《一段疯话》,《新潮》第1卷第4 号,北京: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19年4 月,第688页。
[38]杨邨人:《读鲁迅的〈呐喊〉》,《时事新报·学灯》,1924年6月12日。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卷,第54页。
[39]周楞伽:《读〈狂人日记〉》,《申报·第四张·自由谈》,1933年9 月29 日,第16页。
[40]指辜鸿铭。见胡适《记辜鸿铭》:“入座之后,戴弥微的左边是辜鸿铭,右边是徐墀。大家正在喝酒吃菜,忽然辜鸿铭用手在戴弥微的背上一拍,说:‘先生,你可要小心!’戴先生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坐在辜疯子和徐癫子的中间!’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Cranky Hsfi’和‘Crazy Ku’的两个绰号。”见胡适:《胡适全集》第22卷,季羡林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6页。
[41]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遗闻轶事数则》,《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4 期。
[42]燕楚:《民国狂人录》,海口:南方出版社,2012年。
[43]林少阳:《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18年,第305—356页。尤其是第三编《清季章太炎与革命儒学》。
[44][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