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青岛卷
-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 3878字
- 2022-06-23 11:11:30
胶州:县级市创建了国家级开发区
马文秀: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主任。
相仕胜: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对外联络办主任。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更得益于青岛市被划为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的绝佳机遇。
把开发区这个窗口的灯点起来
马文秀:1992年,胶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办胶州市胶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做好筹建工作,于当年5月,以胶政发〔1992〕60号文件公布成立胶州市胶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刘成君任组长,徐绍功副市长和我任副组长,我还兼任办公室主任,王同仁、郑明君、杨丕君为副主任,办事员3人。在筹建领导小组成员会上,胶州市委书记孙百刚说:“胶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办成胶州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你们这些人要把这个窗口的灯点起来,亮起来……党委和政府一定大力支持你们。”
要叫这盏灯亮起来,谈何容易?当时市财政拨给开发区仅5万元启动资金,部分资金还没按时到位,也没有办公地点。我们没有辜负胶州市委和市政府的期望,各人发挥自己的专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徐绍功副组长因分管农业,便从市农牧工商公司借了3间平房作为临时办公室;不久,市土地局盖起办公楼,徐绍功副市长又出面借了土地局一层小楼,300余平方米;王同仁副主任曾在南关办事处任副主任,以原来的工作关系,从南关木工厂赊了办公桌椅,从此,开发区管委会有了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这算有了办公场所。
虽然有了办公场所,但办公条件极差,每个人必备“三大件”:自行车、雨衣、雨鞋,以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由于对外联系业务骑自行车有诸多不便,我从李哥庄镇飞龙公司借了20万元,买了辆普通桑塔纳轿车,这是开发区唯一的一辆汽车。尽管当时工作条件差、苦、累,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苦活累活都能抢着干。开发区的全体人员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中午自带小饼和火腿肠等是家常便饭。
当时规划的开发区,南到店子河,北到胶济铁路,西到胶黄铁路,东到大西庄西,共3.5平方公里。该区域内除滩涂外,还有阜安街道办事处和小麻湾镇部分村庄的耕地,规划用地与村里协商难度很大。为了便于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市委、市政府于12月批准成立胶州市胶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胶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局级单位。1993年1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胶州市云溪街道办事处,与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区、处合一的管理体制,是山东省第一家区、处合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年5月,开发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山东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对9.7平方公里区域进行初步规划,并于6月底完成了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先期开发的3平方公里制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先期规划论证的基础上,开发区筹委会协同相关部门、单位制定了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排水的详细施工方案,全面开展“五通一平”工程。
施工方案有了,钱从哪里来?为筹集资金,办公室的人使出浑身解数,跑银行、企业搞借贷,启动民间资本;通过市场融资,搞土地经营,终于筹到了基础建设的款项。投资700万元修筑了泉州路、赣州路、兰州东路、滕州路等主干道,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区内的排水、桥涵工程,架设供电线路3760米,铺设地下通讯电缆2000米,到年底,先期开发的3平方公里实现了“五通一平”。
就这样,胶州市胶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见成效。1992年7月,首家韩国独资企业青岛高合纤维有限公司落户;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月更名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胶州开发区”)。
招商的酸甜苦辣
相仕胜:1992年4月,我从市建委调到开发区工作,在开发区一干就是20多年,亲眼看着开发区一步步成长起来。我是4月15日到的开发区,第五天,胶州市胶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揭牌,我和孙军、赵民三人是办事员。
当时我任规划建设部主任,郑明君主任亲自领着我们起早贪黑,天不亮就上工地,摸黑才回家,一天三顿在荒野地头就着风吃,吃得胃里直反酸,而且由于当时这里是东部滞洪区,到处是荒草芦苇,不光蚊子苍蝇多,还有蚂蟥毒蛇出没,有些地方野水纵横,一脚下去,污泥浑水陷到大腿根,给道路放线工作带来了困难,时值夏天,由于每天我都要到这些及腰深的水里测量,经常被有毒的蚊虫叮咬,奇痒难耐,非常痛苦。
就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管委会全体工作人员一齐努力,硬是修通了兰州东路、泉州路、潮州路三条主要道路,架设供电线路3760米,铺设地下通讯电缆2000米,到1992年底,先期开发的3平方公里实现了“五通一平”。
建区之初,开发区只有11家小的村办企业,为了招引大项目,开发区提出了“筑巢引凤”,最先盖起了三幢厂房,引进了釜永鞋业有限公司和昌新鞋业有限公司。
提到项目建设,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集装箱的厂房建设。1994年4月19日韩国现代精工株式会社郑梦九会长亲自率考察团一行3人,在青岛市副市长王增荣的陪同下,来开发区商谈合作事宜,并于5月份正式签约了总投资1600万美元的现代集装箱项目。该项目是胶州市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因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被列为“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由市长孙百刚任组长,交通、土地、建委等部门为成员的现代精工青岛集装箱项目工程指挥部,郑明君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于开发区地势低洼,前期土方回填达3—4米深,回填工作持续到了1995年6月份,为确保项目如期投产,同志们吃住在工地,早晨天不明上工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我爱人几个月没见到我白天的模样,工程结束后,爱人说我又黑又瘦,开玩笑说不敢认我了。经过连续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原本需要300天的工期缩短到100天。终于在当年的9月26日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时任青岛市副市长秦家浩、胶州市委书记孙百刚、韩国现代集团会长郑梦九等亲自出席了剪彩仪式。
胶州海尔工业园
1998年韩国现代集装箱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为了盘活土地等资产,开发区成功引进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厂房出租、土地入股的方式,由中集集团、韩国现代精工株式会社、青岛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建设总公司、CIMC Holdimg Limited四方投资成立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给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重要转折机遇。
高品质的园区是承载大项目的平台,开发区的历届领导在园区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2000年7月,开发区第一个国际化的工业园区——海尔(胶州)国际工业园正式奠基,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企业自主办园的典型范例。
我们先后引进了海尔世纪(青岛)精密制品有限公司、艾默生电机、海尔新材料研发、海尔空调等项目。正当企业稳步发展时,2001年的特大洪水,整个园区一片泽国,使园内数十家内外资厂房被淹,产品被毁,其中世界500强的美国艾默生电机有限公司在厂房被淹、产品被毁时火气很大,对开发区的地质条件提出了质疑,要把第二期工程迁走。在关键时刻,我们组织水利、水文、气象等部门的专家论证,在水文分局组织人力实地测量获得可靠的数据的基础上,聘请南京河海大学两位教授一起做出了高质量的分析报告,艾默生公司看到报告后才放心,决定继续在原址建设第二期工程,最终没有对开发区的招商引资造成影响。
2001年的洪水灾害,给开发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为提高开发区防洪拒潮的能力,在以后规划建设开发区道路、园区时,我们适当抬高路基和基建建筑物的基础,对横向的可能影响行洪公路的桥梁涵洞进行拓宽和抬高,抬高和加固了大沽河及沿海的堤坝,拓宽扩大了大沽河的滞洪区,修建了湿地公园和少海公园等,这些设施的建成,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大大提高了胶州开发区抵御海潮、抗拒台风的能力,确保了开发区内外投资企业的安全。
2005年,在国家紧缩土地政策的形势下,为解决土地制约发展的问题,开发区党委决定“东扩”,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天津大学对海尔工业园东面的一片荒滩进行重新规划、全面整合,形成一个海尔大道以东、兰州东路以南,含胶州湾工业园的大工业聚集区,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实现园区有序、可持续开发,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招商引资平台,打造精品园区。一大批“大、高、新”项目相继落户该园区,投资1.4亿元建立的青岛琴牌奶业项目、投资3000万美元设立的青岛诺维亚聚合物、总投资2亿元的青岛得润电子、总投资1亿美元的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投资3亿元建立的青岛黄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相继落户。
2007年,由于园区整合,原胶州湾工业园一区二区划归我区,东至太湖路以西800米,西至海尔大道,北至市东渠,南至胶州湾工业园10号路,总控制面积5678亩,共有五纵两横7条道路,道路面积达9万平方米,与云溪工业园连成一片,形成了10公里的工业长廊。
1996年3月11日,德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普斯到开发区参观考察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器
随着胶州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市委、市政府不断充实调整开发区的领导班子,1998年底,调马苏建任开发区党委书记,许堂芳为主任,2005年又调杨波任开发区书记等。开发区历届领导班子,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全面谋划开发区的规划与发展。
截至2008年,胶州开发区形成了装备制造业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机械电子信息产业、鞋业服装产业等几大产业。先后获得全国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山东省先进开发区,山东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山东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青岛市对外开放先进园区等荣誉称号。
目前,胶州开发区已建设成交通发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工业生产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是胶州市的“小硅谷”,是胶州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器。
2012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复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提高了胶州对外开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