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421.第一次十一月大审判(10)

【第一届全体代表会议的第一天议程结束后,我在冯琪诺和汪星悦的许可之下向自己老家发去了有关的简要电报。

次日清晨,当我收到来自帝都老家的回电时,我已经明白中国的数学界将会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希羽组的超强硬显而易见,中科院,尤其是数学所和系统科学所方面的专家教授们也没有选择退让。

然而,当我在这天中午得知了夏希羽要在下午亲自发表重大演讲时,我就觉得希羽组从去年至今的忍让已经走到了尽头。

当我从他的演讲中听到“华罗庚”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中国学术界一切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都没有意义了。

于是,我开始对夏希羽和联席会议感到恐惧——

毕竟,沈涵曦告诉过我,夏希羽是联席会议成员之中最温和的一位。

——薛若琳,1983.11.10】

这间位于帝都的办公室内使用的家具大多都是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的‘老古董’,桌脚等处的磨损显而易见,不少都不必进行人工圆角处理,就已经算是半件圆角家具了——与这个房间里大多数人的子女度过了差不多的岁月。

唯一比较新的,还是头顶那扇已经有些积灰的、没有扇叶的风扇。吊扇的扇叶则被放在书柜的顶上。除此之外,只有一盏不久前刚被换下的电灯,偶尔还会因为停电而熄灭——和剩下的中青年人们差不多。

他们之中有两个在对着窗户抽大前门,也有的对着一份电报稿唉声叹气。

“你家小薛所在的那个希羽组研究所,给我们带来的消息实在是太震撼了。”

听到这里,一名刚脱下中山装的男人立刻吼道:“老魏,人家希羽组对外提供的那是贷款!是要还的!我们迄今为止哪里收到过以贷款形式发放的科研基金,而且利率还是百分之十起步!如果真的出了问题,他们是直接敢当众用枪……”

说到这里,这名戴着眼镜的谢顶中年男人放下手中刚抽了三分之二的香烟,一把掐灭在烟灰缸里。

在场者之中最年轻的科研员明白对方的意思:“我知道,他们不仅能在灭掉了那么多家之后,能把事情做的悄无声息,甚至敢直接把刺杀他们的外国人挂在路灯上示众。他们见过的外国人比我们见过的同行都多。”

“但我们在场的几位已经都快无米下炊了。总不能像陈春先一样……”

“人家可是教授级研究员,他有自己的想法,随他去。你们去做生意,甚至未必比得过他。”

“那也不能让那个姓夏的小年轻好过。”

此人语气中的怨恨显而易见,但没人接他的茬——大家都知道希羽组真的敢把一些极端手段付诸实践。

“小汪,你有什么办法?”

“没有。”

这时,坐在“小汪”身旁的男青年向其他人问道:“那个,我想向各位老同志们问问,你们真的做不出那些成果?”

一名刚喝完一口茶、头发半白的老人摇了摇头:“对我来说,验证和复刻可以,甚至大多都非常轻松。但要我们独立去研究,做不到。更不要说发到外文期刊上去了。”

男青年继续追问道:“原因有哪些呢?经费不足之外,还有别的吗?”

沉默。

长达两分钟的全场静默后,那男青年转身背对其他人,随后看向头顶的时钟。

“小于,你这有什么好问的……”

“小于”看向说出这句话的“老魏”,摇了摇头:“我只是想提醒各位老同志们,杨乐委员在内的好几位中青年专家同志都说过,我们除了人数和历史积淀之外,与希羽组研究所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最大的劣势在于我们的创汇能力——各位也或多或少地都清楚,希羽组研究所为法人的微羽集团实际上已经创造了至少五千万美元以上的外汇,并且有超过一千万美元作为希羽组研究所的年度预算被直接划到账户中,没有被提留。”

“相比之下,我们这边七万多人的创汇成果只有一千万美元上下,国内的不满也已经积累了好几年。好几位前辈已经快要扛不住解散中科院的压力了。”

“更何况,在夏希羽、水野遥佳都已经获得菲尔兹奖,陆家义和关原博士已经站在各自学科的顶端的现在,希羽组已经用事实证明,人力优势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中科院自主发起改革已经是必然,而且脚步可以小,但速度必须快。”

转述完毕之后,“小于”坐在一角,看着眼前的众人开始热烈讨论,期间却对一切都闭口不谈。

当“小于”和“小汪”看着其他比自己年龄大了至少十岁的老专家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却没有什么共识和成果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冷眼旁观,同时准备直接离职,并同时向希羽组研究所投递简历。

此时,位于浦江市的希羽组研究所内,刚刚穿回贴身衣物的黎筱雨正躺在夏希羽身旁、陪他聊天。

过了好一会,夏希羽忽然下了三道指示——

第一,通知能联系上的远东地区的媒体,请他们尽量在明天中午之前到研究所来,明天下午的会议将对全世界各国的多家媒体直播;

第二,通知所有科研秘书,让他们和“夏希羽科学家工作室”的所有同事一起加班,夏希羽要临时准备明天在最后一项议程中的演讲稿。

第三,从明天起的一个月内,请安全中心加强警戒,并协助在希羽组研究所内建立第二届过渡委员会【1】。

本届过渡委员会代行职权期间,一切工作时长期间的工资均按照基础加班工资计算,一切决策皆由过渡委员会全员决定,一切特殊规章制度均暂时同上届过渡委员会代行职权期间相同。本届过渡委员会解散时间暂定为:浦江时间1983年12月12日中午十二点整。

下完上述指令之后,除了他和黎筱雨之外,其他人都忙碌了起来。

“筱雨,你知道我刚刚把你留在房间里是为了什么吧?”

黎筱雨点头,接着转过身、趴在床上,转头向他问道:“你已经有腹稿了……由沈大姐来写?”

“对,前半部分是历史回顾,后半部分是我们的要求。其中必然包含威慑,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还是那几句诗——‘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想到这里,夏希羽觉得这几句诗不够贴切,于是有感而发,开始自顾自地在书桌前改出一首诗——

“有头有脑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三河有官皆墨吏,孤园无土不黄金。”

“驱邪除害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白骨刀兵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读完这首诗,黎筱雨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随后提议道:“要不要写一段题注,毕竟你写这首诗的时候,我是唯一的见证者。而且,这首词用的应该是当时盛行不久的《中华新韵》,不是你在大多数时候使用的《平水韵》。”

夏希羽沉吟片刻,随后开始在正文上方写下了一段话:“十一月九日午后,工作室之黎筱雨受邀共撰吾之文稿,期间,笔者有感而发,想到《大公报》刊载之李公于重庆谈判期间创作之律诗一首。然原诗用韵并非笔者惯用之《平水韵》,故本诗不改原诗各句之尾,完全保留原韵。”

两人随即达成共识:“这样就可以了。”

当黎筱雨等待着夏希羽的指令时,夏希羽却直接把她带到床上。

“你不纠结了?”

“不纠结了,反正马上就要大决战,没必要遮遮掩掩的。”

夏希羽把手稿亲自交给在楼下工作的沈涵曦,并对她交待了工作后,立刻回到自己的房间享受着与黎筱雨的独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