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感到痛苦?
“你一定是有非那么做不可的原因”
人们被断水、断电时,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氧气供给中断时,则无法维持生命。
为了维持心理的生命,有个像氧气一样必须持续供给的东西,那就是他人的一句“你是对的”。当这个供给中断后,心理的生命也将逐渐消失。
或许有人会问:“人当然有正确的时候,不过也有可能判断错误,做出错误的行为,怎么可以说永远是对的呢?”我在这里所说的“你是对的”,并非表面意义的对或错,而是更本质的含义。
举个例子:十七岁的小A与父母不合,每次不想回家的时候,只能彻夜在外游荡,四处打电话给朋友。这时朋友总会劝他:“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狼狈?快回家吧,别傻了!”
正需要清新空气的小A,此时的感觉想必就像被关进了充满废气的地下停车场吧。
这时小A需要的氧气,是一句“你又回不了家啦,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而这句话的背后,是意识到“这个时间你还在外面游荡,一定是有让你非这么做不可的原因”,是对他无条件的相信与支持:“小A不是怪人,不会突然做这样奇怪的事。”这句话能带给小A绝对的安心。人们必须先有“我没有做错”的信心,才能思考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必须先对自我有信心,才能理性地面对现实。
“你一定是有非那么做不可的原因”,这句话才是“你永远是对的”的本意。这是毫不迟疑地跟对方站在同一阵线,是人类维持心理生命必需的氧气。
请和我站在同一阵线
“对方的行为明明莫名其妙,我还支持对方,说‘你是对的’,会不会让对方误会?他会不会因此自满,最后犯下大错?都说良药苦口,人们还是需要更多忠言逆耳的话吧?”
很多人都会有上述想法,认为这才是理性的。其实那只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其他人都是愚昧、肤浅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傲慢。
人们不会将对方说话的内容当作信息的全部,而是下意识地将话中包含的情绪和前提当作最基础的信息。听到对方说“你是对的”,小A不会真的认为在外游荡了不起,而是知道对方没有责怪他,全然接纳最真实的他,从而感到安心。听见这句话的小A,犹如在氧气稀薄的地方瞬间大口吸入了高浓度的氧气,一下子满血复活。
一个人在万般绝望、痛苦不堪时,最需要的是他人对自我感受的接受,例如“你会那么做,一定是有什么原因”“你是对的”。从绝对客观的角度给予建议或帮助,却忽略对个人感受的关怀,这种行为就像为缺氧的人准备丰盛的大餐,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为呼吸急促甚至需要呼吸器维生的人准备一份炸鸡,既不能挽救对方的生命,也得不到对方的感谢。
十七岁的小A不是没想过:“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我要这样做?”从家里夺门而出时,确实有非那么做不可的原因,但是冷静一想,自己的确是过于冲动。他之所以需要别人对他说一句“你是对的”,其实是因为连他自己也无法认同自己。
“为什么我要这样做?为什么每次都这样?”这种人格分裂式的自我质疑,会发生在大部分的人身上。即使在心里斩钉截铁地否定,坚称“我才不会那样”,行动的时候也会无法控制自己。小A打电话给朋友,并不是为了得到建议,而是希望对方和他站在情感的同一阵线。
“爸妈那样对你,你肯定不想回家啊。”如果能听到这句话,小A必能瞬间获得力量,当晚的愤怒和委屈立刻烟消云散。“你在外游荡一定是有原因的。”这句神奇的话语能让小A感到心头一暖,立刻打消离家出走的念头,他终于知道,“我没有错,我没犯错,不是我不正常”,接下来就能冷静地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
先说“你是对的”
在生活中,不时会听见周围的人说心情抑郁,想死或真想杀了某某人。这时你可能开始紧张了:在那种情况下,还要跟对方说“你是对的”吗?可以那么说吗?当然,可以那么说,而且必须那么说。
“我真想杀了他”“我想死”的极端情绪状态,终究会像阳光下的朝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在沟通、咨询的过程中,有过无数次这样的经历。人类的愤怒、委屈与受伤,都是需要关怀的情绪。只要提供长时间的日光照射,大多数都会消失。听见对方说“我要离家出走”“我要辞掉工作”“我想死”,便立刻回答:“你怎么可以那么做?那绝对不可以!”这种反应说明完全没有听懂对方的无助。
这种时候,我总会特别强调:“你一定是太累了,想把这些事都抛开。你会这么想,一定是有原因的。”接着询问对方:“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心情这么糟糕?”不管对方是谁,不管是对什么情况的抱怨,这样的回应都能发挥作用。
一个人不会没来由地离家出走,也不会无缘无故想死,更不会莫名其妙想杀人。在说出那些话之前,他们已经在心里想过数百遍不该那么想的原因了。所以无论如何,我总是先肯定他们的心情。我相信在出现那种想法前,一定会有不得不那么想的原因,所以我先说“你的心情是对的”。其他要说的话,都必须在这句话之后。这才是正确的顺序,也是对人心的尊重。
从听到对方说出一句“你是对的”那一刻起,人们一直念叨的“我要离家出走”“我想死”“我要杀了他”就被推翻了。
“你是对的。”
短短一句话,具有改变所有人的强大力量。没有什么是比这句话效果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