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二

《论语·尧曰》云:“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尊此五美,可以从政矣。”这句名言概括了封建社会人臣治国理政的道德标准,很是精辟。明代贤相杨溥正是所谓“尊此五美可以从政”的治国君子,历代为人景仰。鸿篇巨制《大明首辅》一书描写了杨溥的一生,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杨溥的“五美”品德,刻画了古代贤臣的鲜明形象,今日读来也是获益良多。

杨溥,邑人敬称为杨阁老。他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尤其是在其故里——石首及周边县市广为流传。他“三步成诗”、“应对免役”、“状元之误”、“举荐范理”、“遣子还里”等许多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每每谈及,人们无不以“清官”、“贤臣”称颂不已。《明史》评价杨溥,说他是“质直廉静”、“性恭谨”、“有雅操,人所不及”、“终于位”;“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溥有相度,虽儿童妇女咸知其名。然系狱不改其操,秉钧不渝其忠,史称醇儒,夫复何辞。”其评价之高,实属罕见。然而,杨溥美德固然至多,在我看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美德中的忠、廉二字。

首先是杨溥对国家的忠诚。《明史》云,永乐中杨溥因任职东宫洗马,无意间卷入了汉王夺嫡的政治斗争,被人谮害,他人生的黄金岁月在铁窗中度过了十年。虽蒙冤受屈身系囹圄,旦夕且死,但他在绝境之中没有怨恨,没有颓废,而是愈挫愈奋,读书不辍。系狱十年,将经史诸子读了数遍,为后来的治国理政积累了丰富的学识。这种身处逆境不改其操的品德,实非常人所及。后来复出,入阁为相,身居高位,呼风唤雨,但他谦恭淳谨,恪尽职守,不骄不恣,不越不失,时刻以国家百姓利益为重,秉钧不渝其忠的操行,尤其难能可贵。正是这种对国家的忠诚,他履险视夷,处平思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于成为没有任何争议、历史公认的一代名相。

其次,始终闪耀着光芒的是杨溥的清廉。如果说永乐年间“家人供食数绝”是因为他官小位卑又身处忧患的话,那么宣德年间入阁为相,位高权重,竟然还是身无余资,连供养家乡的老母还不得不“辛苦自力,节缩日给之资,寓归以助母养”,则是他严谨自律、清廉自守的生动写照了。他不以权谋私,不搞“一人得道,鸡犬同升”,连自己的儿子入仕做官也得进国子监读书,正途擢拔。宣德年间淘汰京师冗官,他带头遣子还里;他用人唯贤,不徇私情,亲朋好友乞官他不推荐,却毅然举荐怠慢自己儿子的江陵知县范理骤升五级任德安知府。他为官近五十年,但身无长物,以致身后圹垅除御赐衣衾棺木和六颗老牙外竟然别无他物,如此贫墓,令人肃然起敬。也正是杨溥的忠、廉,他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开创了“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的太平盛世——仁宣之治,书写了明代历史的辉煌一页,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精神财富,足可为今天从政者之范例。

纵观杨溥的一生,读者不难发现,杨溥少年立志,青年立业,壮年立功,老年立德,踏踏实实地践行了自己“乘风弄浪当击水,挥橹扬帆任志酬”的誓言,成了明朝前期的一代贤相,为时人所敬重,为后人所仰慕。透过杨溥的“四立”,人们也不难发现,“四立”的核心就是为人的责任意识:务农不忘“耕田读书”,从政牢记“安民为福”,毕其一生,不辱使命。我们的民族正是凭借每个人所具有的责任意识,维系了社会的平衡与和谐,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繁荣。今读《大明首辅》一书,对于警醒世人时刻心存国家和人民,不断加强廉政建设,永葆风清气正,使我同志兢兢业业,振兴中华,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罢《大明首辅》,令人不假思索地想到了他的作者——傅传松先生。

傅传松先生是一位基层公务人员,平日钟爱读书,尤其是痴迷史籍。自2001年退休后,一心博览群书,潜心苦研明史,以其厚积薄发的学识和脍炙人口的笔调,拂去历史尘埃,细求历史真相,发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将一颗历史明珠——明代贤相杨溥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揭示了贪腐乃万恶之源、廉洁即百贤之本的社会真谛。

作者的用心及努力实在令人敬佩,不宁唯是。

石首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朝累代,人文蔚起,杨文定公以忠廉为核心的贤德影响了石首一代又一代人。我曾在石首生活、工作过多年,为有杨溥这样一位忠心为国、清廉为官的先贤而深感自豪。值《大明首辅》付梓之际,略述感慨,聊以为序。

卢孝云

(作者系原中共荆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