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威武,大明万年!”
朱允熥拔出腰间的刀,大声的喊道。
刀身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逼人的寒光。
仿佛要把空气冻结了一般。
“明军威武,大明万年!”
“明军威武,大明万年!”
“明军威武,大明万年!”
“……”
众将士齐声呐喊。
蓝玉等将领也奋力的嘶吼。
哪怕是嗓子喊哑了,也还要继续喊。
嘶喊声足足储蓄了一炷香的时间才停下来。
“诸君慢行,大明的江山,拜托了!”
朱允熥说完,对着下方的一众将士深深鞠了一躬。
将士们当场愣住。
他们何时见到过这样的局面。
往日里都是他们给人鞠躬,给人下跪,卑躬屈膝。
今日,三爷却给他们鞠躬。
三爷是何人?
那可是太子的嫡子!
大明未来的皇帝!
可以称之为大明身份最尊贵的人之一!
就是这样的人,今天居然当众给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将士鞠躬。
众人的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无比自豪的感觉。
今天,是他们平生第一次觉得被人重视!
这种感觉很好!
傅友德、蓝玉和常升等人也是猝不及防。
压根就没想到三爷会来这么一手。
众将领急忙跪在地上,他们身后的将士也是纷纷跪倒在地。
校场内响起了铠甲碰撞发出的声音。
“谢太子爷!谢三爷!”
傅友德大声喊道。
他是此次出征的最高将领,这第一句话理应当由他说出。
“谢太子爷!谢三爷!”
“谢太子爷!谢三爷!”
“谢太子爷!谢三爷!”
“……”
朱标闻言,心中不由的对朱允熥这一手暗赞。
他觉得,朱允熥最后鞠躬这一手,简直就是这场鼓舞士气的点睛之笔。
虽说以朱允熥的身份,这么做有点不合适。
但是,兵者,国家大事,将士们出征在即,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身份地位在这个时候都要放一边。
孰重孰轻,一定要分清!
朱标不仅没有觉得朱允熥这么做有失身份,反而觉得做的很好,相当好,好的不能再好。
朱标自问,这样收买人心的方法他这个太子做不到,更想不到。
他又得真真切切的承认,这个方法十分的有效。
要是真的把这种近乎洗脑的方法,传遍大明的各处,可以极大的降低兵变的可能,还能在有战斗的事情,让将士们保持高昂的斗志。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非常的重要。
“又学会了一招,今晚就和父亲好好的商量商量。”
一炷香的时间后。
将士们全都准备就绪。
“出发!”
随着傅友德一声令下。
三万将士浩浩荡荡的离开了金陵。
看着化作一条长龙的将士,朱允熥心中颇为感慨。
此一去,不知几人身死几人回!
此一去,不知多少父母会失去儿子,多少妻子会失去男人,多少孩子会失去父亲。
此一去,真真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朱标看着身旁略带惆怅的朱允熥,淡淡的说道:“打仗、出征、离别,向来是如此。”
“为君者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所以,在下达一个命令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好好的讨论,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隐患给消除。”
“此番将士们出征,我们需要的就是保证后方粮草的供应,以及他们家人的生活。”
朱允熥面容严肃的点了点头。
他知道朱标说的这些都非常的对,也都非常的有道理。
论起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朱元璋算是对手下将士相当好的一个。
不仅建造了伤兵的疗养场所,还会负责伤兵日后的一系列问题。
除了对待将士外,朱元璋对待百姓的也是相当好。
他推行了三大福利政策,分别是“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
所谓“养济院”,就是负责收留城市中的寡孤孤独的福利院,“漏泽园”,就是国家公墓,免费埋葬过世死者,“惠民药局”,就是国家免费医院,可以免费看病和免费领取药品。
朱元璋甚至还规定,如果城市里发现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或者是发现了生活不能自理且不无人照料的残疾人,那么地方官就要被追责,轻则撤职查办,重则下狱问罪。
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命令在金陵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只不过受限于各种条件,这项政策并没有推广到全国。
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来,明朝的社会福利相当的好,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
正是因为朱元璋的这些政策,使得大明的百姓和将士对国家都有很强的认同感。
比如土木堡之后的京师保卫战,不但明军三军用命浴血拼杀,甚至战前,京城的百姓还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而在战斗打响后,周边百姓还有人跳上城头,自发参加战斗,用石块做武器投掷瓦剌骑兵。
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史不绝书的,却是明朝北方边境上,经常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
朱允熥今天所说的那番话,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将士们这种认同感。
同样的,这些政策对于国库也是相当大的一种负担。
包括藩王制度,塞王制度,也在疯狂的挑战大明的国库。
导致大明朝中后期国库的钱压根不够用
想到这些,朱允熥长长叹了一口气。
朱元璋的政策是很好,但是他却忽略国家的承受能力。
“发展商业也好,发展其余的也罢,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归根结底还是要改变大明的国策。”
朱允熥心中暗道。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有关藩王的一切能不动就不动。
这段时间的接触,朱允熥知道朱元璋对儿子和孙子的态度,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和爷爷。
希望后代的子子孙孙能够过上好日子,不再挨饿。
“任重而道远呀!”
朱允熥的心中颇为无奈。
朱标见状,以为朱允熥再思考什么重要的问题,所以并没有出声打扰。
回到皇宫后,朱允熥和朱标两人便去朱元璋那里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