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7 什么是用户认知

首先,我们要先理解“认知”,认知在心理学上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在认知的定义里,有概念、知觉、判断、想象这4个关键词。放到互联网的产品里,“用户认知”就是用户面对产品时,对产品和运营信息进行处理的心理功能。

概念:这个产品是什么?

知觉:在用户的感受中,这个产品大概是什么样的?

判断:设计成这样的产品可能有什么用?

想象:除了产品已经提供的功能,它还能帮我做什么?

比如,当你看到下面的页面时,你会有什么感受?

我估计你的感受非常直接:这就是要让人买东西嘛!没错,但更具体一些,在消费者的认知里,这样的页面是可以同时买一堆东西的,因为它有一个“加入购物车”的按钮。

但是,如果看到下图这样的页面:

那么,消费者可能就知道在这里不能一次买很多东西,但是和别人一起买会更便宜。

在上面的例子中,用户根据页面展示的信息形成了认知过程。

概念:这是一个卖东西的页面。

知觉:这两种页面不一样,一种有购物车,一种有拼单键。

判断:有购物车的页面可以一次买很多东西,有拼单键的页面和别人一起买更便宜。

想象:有购物车的页面应该也可以只买一件商品,有拼单的页面应该也可以选择不拼单。

这就是页面上的信息传递给用户的认知。

我们来看一下概念、知觉、判断、想象都从哪里来,以学钢琴为例。学钢琴有两个部分:乐理和技巧。假设你要演奏一首曲子,你必须识谱,譬如,这首曲子是什么调,几拍子,什么速度,左手弹什么,右手弹什么,要不要踩踏板,作曲者是谁,风格是什么时期的,强弱关系是什么,演奏时有没有什么表情记号。

看懂谱子,就是建立对这首乐曲的基本认知的一个基础要求。如果你没有乐理知识,你看到的不过是各种符号、字母和数字,并不能把它和乐曲联系起来。以下图为例,你能说出这是哪首曲子吗?

来源:中国曲谱网

如果没有学过钢琴和乐理,你肯定回答不出来;但如果你学过,可能就会试着哼唱一下旋律,然后说:“哦,这好像是舒曼的《梦幻曲》。”

这里的认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乐理基础的人,可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识谱→试唱→判断。没有乐理基础的人可能觉得在看天书。

所以,认知就是在对一件事物具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实践,从而获得的一种判断和想象的能力。

那么,概念从哪里来?

1.自己学习和理解到的知识。

2.别人告诉你的东西,这些东西进入了你的知识储备。

你可以自己去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譬如认识五线谱,也可以让别人告诉你五线谱上不同位置的音符代表什么音,从而产生概念。

那知觉呢?知觉要通过概念去延伸,通过你自己的体验来了解。譬如你知道了五线谱上不同位置的音符代表什么音,接下来就可以试着去哼哼看,感受整个旋律的走向,然后判断这是哪首曲子。所以,判断是通过体验的积累来完成的。

最后,是想象。想象是针对“未视之物”的。你知道这是《梦幻曲》,你哼唱的音也是对的,你就会在音乐的律动中去想象这首曲子唱起来是否真的有梦幻感。

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随着对上述四个步骤的重复,你的认知会得到巩固。

再次强调,认知就是在信息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的体验所建立的一种判断和想象的能力。

从小到大,你听过的话和看过的文字、图片、视频都是信息的输入。有了信息的输入,你就可以进行各种操作与体验,当操作与体验给了你对应的反馈,你就会形成初步的印象与概念,它们会在你接下来面对类似的场景和问题时被直接调用。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用户就一些运营动作做出直觉性的反馈,譬如“不要去抽奖,肯定抽不到,都是骗人的”“积分没什么用”“别邀请我砍价,根本不可能免费拿”。

用户认知的建立,来源于信息与体验。

信息的传递来自两个方面:一、宣传;二、评价。

宣传是官方自己做的,包含页面上呈现的元素、对用户的说明与承诺等;而评价则是用户做出的,用户实际体验后,会对比官方的宣传,再对其宣传做出一个评价,这个评价是用来表达个人观点的,会影响他人。

由于用户更相信其他用户的评价,而不那么相信官方给出的宣传,所以官方需要付出的信任成本往往比其他用户更高。

对产品的运营人员来说,寄希望于建立一个正确而客观的用户认知,是不现实的,因为所有的认知都包含主观因素,所以,更务实也更可行的做法是确保官方宣传与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有用的运营套路其实是没有套路”。

你当然可以吐槽同行们不好好做事情,整天搞噱头,弄得自己真心诚意为用户设计的运营策略无法展开,但更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改变用户已经根深蒂固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