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参考释义
道始生者为一,一生阴阳二气,阴阳交会相冲后产生中和之气为三,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中有和气,得以和柔。孤、寡、不穀等,都是不好的名字,但王公却以它们作为自己的称呼,让自己处于谦和的状态。世上所有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增加,如果有意增加它有时却反而受损。别人的教导是去弱为强、去柔为刚。老子却教人去强为弱、去刚为柔。背叛道德、只信奉强暴的人被天命所绝,老子以此来禁戒自己。
说东谈西
可以理解本章的核心是教人致和守中。
“一”是道之子,万物众生皆源于此一。道家认为物由心生,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也就是道。一生太极之两仪,两仪中含有阴阳二气,气之动为阳,气之静为阴。万物皆含有阴阳二气,二气交合冲荡之后产生三,三即是和气,万物由此产生。万物者,包含了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动植物和飞潜,一切有形有色、有性有命者,皆在万物之中。以动植物来说,阴阳相合产生中和之气,诞生新的生命;男人与女人相合产生中和之气,诞生自己的后代;那么,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所看到的所有物质都是阳,都是有形,对应的阴在何处呢?以往我们并不知道,但经过科学的不断发展之后发现,宇宙中不仅有这些有形的物质,还有无形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这就是对应的阴,阴阳相合才有宇宙。
“和气”就是天地之元气,无论动植物的出生还是孩子的降生,都是这股天地之元气所形成。万物得此元气,即可自育,养生之人修炼的目的就是强化自身的元气,以达到健身、长生的目的;修道之人达到“和”的境界,即可为圣人,否则就是凡夫俗子。
“和气”对人的重要性是独一无二的,是生命的基础。从健康来说,刚出生的婴儿有最旺盛的活力,身体也最为柔软,因为“和气”最为充沛;从思维能力来说,婴幼儿是一种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模式,没有任何束缚,具有最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和气”是阴阳相交的结果,看待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任何问题都能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也就能看到事物的核心内涵。所以,修行到“和”的境界,即为圣人。
王阳明说,人需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动,动亦静。动是阳,静是阴,动亦静,静亦动,就是和,这实际就是追求“和”的境界。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号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脸上掠过一丝沧桑的笑容并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中第是动,不中第是静,中第不动心,不中第也不动心,这就是王阳明追求“和”的过程。
生意场上何尝不是如此呢?今天赚了一大笔钱,可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可以让自己更有条件实现更高的物质目标,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等;但是,副作用也避免不了,有些人可能会小富即安,有些人可能会炫富,有些人可能会骄奢淫逸,更有可能会招来生意对手的冲击,等等。而受到挫折的时候,自然会遭受各种损失,但人在面临绝境时,才往往可以焕发出最顽强的斗志和破釜沉舟的精神,也可以强迫自己静心思考。得与失、阴与阳总是相伴相生。不被得失所左右,保持“和”的状态,客观地看待得失与荣辱,才是更高的境界。
古代的王公贵族,他们深知阴阳相伴相生的道理,明白没有民众就没有王公,没有低贱就没有高贵,没有山谷就没有万物的生机,所以,古代的王公用“孤”“寡”来称呼自己,追求的也是“和”。所以,一个人有所成就的时候,需要看淡(减损)自己的成就,才能持之以恒取得更大的成就;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看到“损”背后的“益”,就可以做到我心不动,将“和”植入自己的心中。
别人的教导是去弱为强、去柔为刚,老子却教人去强为弱、去刚为柔,最终的目的是致和守中,这就是老子讲述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