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围
在被包围的日常中创造一种孤独,
是个体能为自己做的最勇敢的事之一。
被包围是多数人在多数时候的感受:被事务和人群包围,被提供各种所需、抚养、参与以及自身推动的种种可能性包围。奇怪的是,人们尤其紧紧地被他们长年努力取得的成就包围。
无论失败或胜利,感觉拥挤、被攻击、被环境阻碍,这些不仅是当代社会多数人的日常体验,也是人类自有意识以来个人生活的一种持久动态。人无法逃避生活的责任:即使退到荒岛,那位孤独的岛民也会列一个鲁滨孙·克鲁索的清单来让那地方适于居住,或者制作筏子用于逃离。如果你让所有人走开,他们会在四周逡巡,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挣许多钱实现了个人自由,整个世界会跑来分一杯羹。
如果全世界的人并不会走开,那么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大磨炼,就是具备与事物共存又不被困扰的能力。在包围之下,我们需要一张“不做什么”清单而非“做什么”清单来开启一天。这是在有时限的世界之外开辟一个新时刻,重新调整我们的顺序与轻重缓急。在这个无为与沉静的空间里,我们创造一个根基来重构我们的日子与自己。以自由与无拘无束开启一天的对话,允许我们重新看待自己,如初见般重新进入世界。我们放下自己、自己的成就、雄心以及那些被过度强调的希望,且看它们如何再回到我们身上。
为减少这种包围,我们应尽力为孩子做到最好;在适当的时候带着祝福将他们送走,不管他们要去往的方向潜藏着怎样的危险。我们经营事业,随着日常开支上涨,要始终记得这事业本是我们通往自由的门径;我们庆祝成功,同时意识到另一个地平线在召唤,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为衡量成功,我们应学习向内寻求更亲密的内在世界,而非期冀遥不可及的远方。
我们被一切包围着,难怪男男女女总在两者之间徘徊:一面梦想一个与世隔绝之地,一面又在孤独中想要被需要。无论被包围或独处,我们似乎在无可挽救的孤独与无可挽救的占有之交叉路口过得最好;如果在两者之间的对话中无可选择,那甚至更好。这两者同时成立:他者永远不会走开,而孤独既可能又必需。
在被包围的日常中创造一种孤独,是个体能为自己做的最勇敢的事之一。正如但丁所言,“在人生的中途”(Nel mezzo,意大利语),在万物之间,被包围——但身姿优美,因为我们在他人与事物之间拥有一席之地。我们逐渐爱上那惑我心者,不把它们看作敌人或围困的力量,我们像第一次参演一部戏剧,感到既熟悉又惊异。我们发现,有人来敲门,既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荣幸。被世界看见、认识和需要,有空间来接纳众生与万物,绝对比相反的情形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