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
- 丁志伟
- 2357字
- 2022-07-26 18:50:33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一)中原经济区范围的相关界定
“中”与“原”连在一起作为单词使用,最早出现于《诗经》,指宽广平坦之地即平原或原野,是一个通用的地理名词。大约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特指的中原地域概念,逮至魏晋,中原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固定的地理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历史上,中原地理范围变迁较大的主要有七个时期:史前时期(裴李岗文化——夏代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时期、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喻新安,2010;王发曾,2012)。
作为特定地域概念的中原,历史所指范围并不一致。依据中原地区历代政区的变迁和文化影响,大致可以将中原的四至界定为: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喻新安,2010;窦莹莹,2011)。有学者以此为基础,界定出了“中原”的大致范围,主要包括现在的河南省全部,河北邯郸以南,湖北枣阳、襄樊、郧县以北(襄阳以北与南阳联系密切,曾属南阳管辖),陕西华山以东(包括洛南),山西临汾以南(运城地区),山东菏泽、聊城以西,安徽亳州市、宿州市以及江苏徐州市、宿迁市所辖区域(喻新安,2010)。
2100多年前,司马迁依据社会经济的共生关系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了全国经济上的四大分区——山西区、山东区、江南区和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其中的“山东区”,就是指的“战国、秦、汉称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正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吻合。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共同的地缘文化背景下,中原地区的经济协作更加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就已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例如1982年,晋东南、冀南、鲁西北以及豫北等接壤地区的13个市自发形成了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中原经济协作区”;1985年,河北省邯郸市和河南省新乡市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1986年,河南省周口市、商丘市与江苏省徐州市、淮安市、安徽省阜阳市、山东省菏泽市等豫皖苏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了“黄淮经济协作区”;同年,河南省三门峡、山西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建立了“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
2010年以来,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日益清晰,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规划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交汇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和科研单位研究了中原经济区的区域范围,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根据中原地区历代政区的变迁和文化影响提出,中原经济区的空间范围涉及7省29个市,具体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区域,河北的邯郸市,山西的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江苏的徐州市,山东菏泽市,湖北的襄樊市,安徽的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郑州与周边省份省会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出发,基于断裂点理论提出了由晋冀鲁豫组成的4省29市的范围,具体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区域,河北省的邯郸,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山东省的菏泽、聊城,安徽省的淮北、阜阳、宿州、亳州。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课题组基于全国287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得分,运用扩展断裂点模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提出了5省24市的范围,具体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区域,河北的邯郸市,山西的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山东的菏泽市,安徽的亳州市。也有学者提出由豫鄂皖晋鲁冀6省25市组成的地域范围,具体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区域,山西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的邯郸、邢台,山东的菏泽,安徽的淮北、宿州、亳州和阜阳。此外,还有一些范围界定的方案,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从“中原”的历史定位和有关范围界定方案看,以上论述均为中原经济区的范围界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原”有大中原与小中原之分,大中原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安徽省的西北部、山东省的西南部、河北省的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小中原主要是指河南省。甚至有学者认为按照经济运势形成的经济区是不断处于变化发展当中的,很难有固定的界线,建议中原经济区应有一个“弹性的边界”(陈隆文,2012)。
2012年《规划》的出台,在已有《指导意见》中对中原经济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界定了30个省辖市3个县(区)的规划范围。具体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
基于上述中原经济区地域范围界定的研究成果,考虑到中原的历史定位和扩展断裂点模型计算的定量化结果以及经济区核心城市郑州的辐射范围,结合《指导意见》中“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的空间定位,参考《规划》确定的30个省辖市3个县区的规划区范围,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将中原经济区的地域研究范围如下:以豫晋冀鲁皖鄂陕的31个省辖市(河南省18省辖市,山西省的长治、运城、晋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菏泽、聊城,安徽省的亳州、阜阳、蚌埠、宿州、亳州,湖北省的随州)为主干,外加山东省泰安市的东平县,安徽省淮南市的凤台县,安徽省六安市的霍邱县、金寨县,湖北省黄冈市的红安县和麻城市,湖北省孝感市的大悟县,湖北省襄樊市的市辖区、枣阳市、老河口市,湖北省十堰市的丹江口市、郧县,陕西省商洛市的洛南县、丹凤县和商南县,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县(丁志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