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定位与体系设计

1.2.1 研究定位

1.2.1.1 促进民族团结

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根据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数据,维吾尔族人口数为1130.33万,占全疆人口的47.89%;汉族人口数为860.10万,占全疆人口的36.44%;哈萨克族人口数为159.12万,占全疆人口的6.74%;回族人口数为101.58万,占全疆人口的4.3%。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哒、吐谷(音:玉)浑等。

隋唐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6—8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王权争斗不休。8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

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后来,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到19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新疆各民族的分布以天山为界,维吾尔族主要集中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南疆三地州,占维吾尔族总人口的88.15%以上。其中,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全疆维吾尔族总人口的36.01%,和田地区和阿克苏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全疆维吾尔族总人口比例均在18%以上。维吾尔族的人口集中程度高于新疆的汉族和回族的集中程度。原因在于:一是维吾尔族拥有本民族的语言,对汉语通晓较少,语言文字障碍造成维吾尔族的空间分布与其他民族隔离;二是维吾尔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南疆三地州的清真寺多,吸引了大量维吾尔族人口集聚。

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在北疆(伊犁、阿勒泰和塔城地区),北疆地区哈萨克族人口占全疆哈萨克族总人口的94.27%。哈萨克族有本民族语言,属于游牧民族,喜欢在有山且水草丰盈的区域定居,而新疆北部的天山山脉和阿勒泰拥有广阔的天然牧场,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新疆的汉族和回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松散,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点。汉族和回族在全疆15个地、州、市都有分布且占有一定比重,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和昌吉州汉族人口比重较大,占比在20%以上。新疆的回族在昌吉州占比较高,占全疆回族总人口的21.45%;在伊犁州占比居第二位,占全疆回族总人口的20.86%;在乌鲁木齐市占比居第三位,占全疆回族总人口的18.71%;在塔城地区占比居第四位,占全疆回族总人数的7.6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经济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也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新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创了民族团结和谐、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好局面。因此,本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促进民族团结视角探讨新疆经济发展70年的成就。

1.2.1.2 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工业十分落后,没有一寸铁路,没有像样的工厂和矿山,一些地方粮荒不断,人民生活贫困不堪。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揭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仅有工业企业363家,年产值为0.98亿元。1951年新疆GDP总量为5.91亿元,1955年为12.3亿元,1958年为16.90亿元,1963年为19.01亿元,1968年为19.79亿元,1978年为39.07亿元。28年间,新疆GDP总量增长33.16亿元,年均增长11.84亿元(见图1-1)。

图1-1 新疆GDP总量变动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各年数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改革开放之后,新疆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85年新疆GDP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之后用了12年时间即在1997年达到1000亿元,其后用7年时间即在2004年达到2000亿元,此后平均每2年增加1000亿元,到2009年达到4000亿元,2017年达到1.09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40年间新疆GDP总量增长239倍。2018年新疆GDP总量达到12199.08亿元。剔除价格因素,2018年新疆每1.2天所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55年全年创造的财富量,彰显了新疆人奋斗足迹和拼搏年轮的“新疆之变”。

按照国际平均汇率折算,新疆人均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98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703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新疆已经由低收入地区跃升至中等收入地区的水平。对于新疆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的地区,能够成功由低收入地区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实属不易,展现了新疆人开拓创新、后发赶超的“新疆效率”。

2010年和2014年,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国家集全国之力进一步加大对新疆财力、物力、人力的扶持力度,新疆经济社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5年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1.1%,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14年的第4位,创历史最好水平,彰显了新疆人用才智和勇气创造的时不我待的“新疆速度”。

1.2.2 体系设计

1949—2018年,新疆经过70年的发展,在金融、产业、贸易、城镇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从战略布局、发展动力、发展保障等方面全面分析新疆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本书的基本框架如下。

第1章 导论。提出研究背景,明确研究定位。

第2章 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从财政支持、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支持以及“兴边富民”政策4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财政支持政策看,国家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从金融支持政策看,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实现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共同增长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从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看,对新疆石油化工、煤炭、煤化工、火电、可再生能源、汽车、轻工纺织等12个产业提出了差别化产业政策。从“兴边富民”政策看,各级政府提出以政府扶持为主,全社会参与,依靠各民族自我发展,用10年左右时间,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实现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

第3章 新疆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从新疆70年产业发展的成就看,新疆第一产业由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向现代农业发展。第二产业由比较落后的粗放型经济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生产能力突飞猛进。第三产业从最初的一块“短板”发展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供给能力逐步增强的产业。从产业结构优化看,195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3∶26.2∶19.5,是典型的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新疆GDP的比重发展为13.9∶40.3∶45.8,新疆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

第4章 新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新疆金融业紧紧围绕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资源开发、新兴工业化等主导产业,全方位推进民生金融服务,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新疆金融发展质量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中金融发展质量每变动1%,经济增长变动1.73%;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时滞性使得二者的发展模式较为符合“需求追随论”;经济增长的冲击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而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变动的解释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第5章 新疆贸易发展与口岸建设。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新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内和对外贸易。在对内贸易发展方面,新疆消费品市场日益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长,由1950年的2.19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186.97亿元,70年间增长了1455.23倍。在对外贸易方面,新疆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长,商品进出口结构有所改善,对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新疆边境口岸增多,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桥头堡”。

第6章 新疆经济发展的禀赋结构。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看,新疆自然资源丰富,使农业、石化工业等得以大力发展。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丰富,传统产业依靠资源优势发展。随着教育水平、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疆的禀赋结构不断提升,引导产业结构逐步由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水平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转换,促进了技术进步。

第7章 新疆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增长。在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出现同步增长。从财政收入增长看,1950—2017年,新疆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从0.22亿元增长至1466.52亿元,年均增速为20.42%。从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看,新疆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持续增长,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通过构建SVAR模型,实证分析新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发现新疆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综合效应系数为正。

第8章 新疆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向新型演化的必经过程,具有增长极效应。从新疆人口城镇化发展看,其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质量有所好转,城镇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变小,城乡收入比逐渐缩小。从新疆经济城镇化的建设看,其人均GDP逐年上升,2018年达到49475元。新疆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新疆的城镇体系建设看,其城市化动力主要来自国家的直接支持,属于比较典型的外源发展模式。新疆大城市出现断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较多。

第9章 新疆生态环境建设与绿色发展。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属内陆干旱地区,降雨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化土地和沙漠面积大,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从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看,新疆实施多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新疆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第10章 新疆的贫困问题与脱贫攻坚。新疆是我国主要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分布众多,贫困程度较深,治理难度较大。从城镇贫困人口和农村贫困人口规模看,2011—2017年,新疆农村贫困人口由353万人减少到113万人,累计脱贫24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2.16%下降到11.57%。新疆的城镇贫困人口数量从2014年开始减少,贫困发生率由7.48%下降至2017年的5.37%。从增长与贫困缓解的关系看,2010—2017年,新疆GDP增长率增速虽有所下降,但GDP总量不断提高,而同期贫困发生率从22.87%下降到11.57%。这表明新疆经济增长对贫困缓解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11章 新疆经济发展中的对口援疆。对口援疆以民生项目建设、产业支援、智力支援为主要特征,具体通过民生项目、特色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干部、智力教育等方面的援助,改善新疆地区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以及交通、饮水、产业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水平。2010—2017年,中央政府召开6次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对口援疆政策从干部援疆、资金援疆,到技术援疆、教育援疆、产业援疆等,经历了一个从“输血”到“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全方位援疆局面。

第12章 新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一带一路”。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新疆明确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加快“三基地”“三通道”“五大中心”和“十大进出口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新疆的口岸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对外贸易的集聚能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