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不远人:老子思想的为政之德与为事之道
- 高长峰
- 1569字
- 2022-07-26 19:24:29
前言 preface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的事迹大多已不能确定,后世将李耳、老莱子与太史儋并列,称老子寿至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这当然不可能,但老子长寿是可以肯定的。《史记》云:“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司马迁只是把老子活了“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当作传说记下来了,并未肯定其真实性。老子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关于老子的考证,观点众多,因为本书着重于解读老子的思想,因此,对老子其人其事,不做深入探究。在这里所引用的《道德经》的文本,是通行本《道德经》。
本书以为政之德和为事之道为统领,打破《道德经》原有篇章结构,深度剖析老子思想为政之德的底线思维、反己思维、否定思维,重新解构老子思想为事之道的矛盾思维、逆向思维、柔性思维,以板块形式来介绍老子的思想,以不同的方位视角呈现给读者。
老子思想的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实践和检验,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本书在解读、介绍老子思想的过程中,侧重老子思想的实践、应用价值,因此特别注重历史思维。本书参照杨万里《诚斋易传》的模式,引用大量历史典故,参阅了《说苑》《新序》《淮南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史记》等著作,使这些历史故事的寓意与老子思想交相辉映,将思想性、文化性、现实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体现了本书的一个特点。
老子的思想不是孤立的,在先秦是道家思想之源、诸子百家之一,汉初成为一时显学,魏晋之后又与儒家、释家相互颉颃,至唐宋为皇家所尊崇,后成为陆王心学重要源泉。因此,在解读老子思想的时候,本书首先将老子思想与道家其他代表——庄子、列子的思想进行了融会贯通。在很多方面,是老子讲其然,庄子、列子讲其所以然。比如,老子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解释:“彼圣人者,国之利器也。”再比如,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庄子解释:“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并用田氏代齐的故事来加以说明,非常鲜活。同时,在很多地方本书还将老子思想与儒家、释家、周易、墨家等进行比较,比如,关于“何以报怨”,道、儒主张不同,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道家的深沉与儒家的率真的生动对比。在老子看来,以德报德和以德报怨是一致的,因为一切皆是自然,既无怨德,也无人我,而儒家则不然。再如,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周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两者内涵是相通的。通过这些对比,让读者全方位透视老子的思想,同时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老子思想自产生以来,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学习、解释老子思想的人历朝历代都层出不穷,其中许多非常有见地的解释、注释,是对老子思想的发扬,著名的有韩非子、王弼、河上公、严遵、苏辙、高诱、萧天石等,尤其是王弼、河上公、苏辙等的解释更为深刻,本书对这些解释博采众长、细心筛选、参照使用,让读者多视角理解道家思想。比如对“多藏必厚亡”的解释,河上公注:“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功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王弼解释:“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这些解释都非常精彩。在引用过程中,本书对王弼与河上公的解释进行了翻译,这在以往书籍中是没有的,也是本书特色之一。在翻译中,力求简明、符合原著本意。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为了能够让读者对“道”有深层次理解,本书单独用一章来解说“道”,并与诸子之道做比较,增加了立体感。
本书中很多观点是我在多年授课中的思索与心得,虽经两年精心打磨,但受眼界与认识等因素影响,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谢谢包容!
高长峰
2020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