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现状篇

第一章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协同度评价

一、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基础

(一)农业协同发展的经济基础

1.区域环境与功能定位

京津冀地跨燕山—太行山脉和海河流域,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缘相近,农耕文化相似。区域总面积为21.6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为1.07亿亩,人口为1.12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3846万人。京津两市的经济实力相差不大,河北省的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京津耕地资源总量有限,分别为213.7万亩和436.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仅有0.14亩、0.42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5%、27%;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1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特别是京津作为全国特大城市,城市建设和生活生态发展的用地用水需求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依靠自有资源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供给能力有限。河北耕地资源相对宽裕,人均耕地为1.29亩,但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区域内92%的区/县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季度缺水警戒线(见表1-1)。

表1-1 京津冀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情况比较(2018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国家统计局。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致力打造“种业之都”。天津是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北京农业以籽种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为主导产业。天津市定位是发展节水、绿色、高效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以设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渔业、农产品物流加工和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天津市六大“菜篮子”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位于京津之首,蔬菜、牛奶、水产品自给率超过100%。河北省以粮食和“菜篮子”产品供给为主。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2%,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5%,小麦、玉米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1%和8%。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河北省蔬菜产量位列全国第二位,是北京“菜篮子”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北京市蔬菜供应有30%左右来自河北省。

2.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

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足北京市、天津市的50%。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第三产业有突出优势,天津市第二产业有较强优势,河北省农业与京津两市相比优势突出。2018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319.9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0.4:18.6:81.0;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809.6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0.9:40.5:58.6;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010.2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9.3:44.5:46.2。根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京津冀三省市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悬殊。根据人均地区GDP标准,北京市和天津市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依赖技术进步,而河北省刚迈入工业化高级阶段,经济增长更多依靠资本投入。这一阶段体制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将创新驱动及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置于优先地位,以此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率的持续提升。

纵向比较,河北省第一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仍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京津地区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放缓,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比不到1%。从1952年至2018年,河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5.23亿元增长到3338.00亿元,增长了132倍;天津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85亿元增长到172.71亿元,增长了93倍;北京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75亿元增长到118.69亿元,增长了68倍(见表1-2)。

表1-2 京津冀农业发展基础(2018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国家统计局。

三地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贡献度不断下降。纵观195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情况,三地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且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各有不同。首先,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天津和北京增长缓慢,河北增长迅速。通过图1-1(a)可以发现,河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最为迅速,1952年为25.23亿元,2018年为37338.00亿元,增长了132倍;天津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次之,1952年为1.85亿元,2018年为172.71亿元,增长了93倍;相比之下,北京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最为缓慢,1952年为1.75亿元,2018年为118.69亿元,增长了68倍。其次,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不断下降,三地的下降程度均十分明显。通过图1-1(b)可以发现,北京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幅度最大,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2.21%,2018年为0.39%;天津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幅度次之,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4.45%,2018年为0.92%;相比之下,河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幅度最小,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62.31%,2018年为9.3%。这可能是由于京津冀三地对农业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造成的,河北属于比较典型的农业大省,北京、天津则主要以都市型、休闲型、设施型、会展型和城郊型等现代农业为主,传统农业规模较小。

图1-1 1952—2018年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贡献度变化

数据来源:Wind金融客户端。

3.农业资源禀赋及产出效率

(1)京津冀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1991年至2014年,北京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津次之,河北最低。到2014年,分别达到2.90万元/人、2.75万元/人和2.17万元/人。2015年开始,天津反超北京并一直保持领先。河北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占京津冀地区的90%以上,有绝对的优势。

2018年天津农业劳动生产率即农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之比跃居第一。图1-2(a)是京津冀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1991年到2014年,北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低,2014年分别为2.90万元/人、2.75万元/人和2.17万元/人。到2015年,天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反超北京和河北,分别为3.15万元/人、3.08万元/人和2.47万元/人,之后天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保持领先。总体来看,河北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较低,这也是导致京津冀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主要原因。2017年,三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最高水平,分别是1991年的7.1倍、9.7倍和17.7倍。然而2017年之后京津冀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2018下降到2015年的87%、81%和85%。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京津冀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环保政策,以推进农业生态协同,这些措施可能在短期内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图1-2(b)是京津冀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农村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就业方式、农民收入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图1-2(b)中可以看出,1991年到2018年,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都趋于稳定或下降,河北仍然以第一产业就业为主,2018年河北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是京津两地之和的12.3倍。这可能是由于农村经济的改善,也可能是因为一些劳动者的注册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不一致。由于近年来房租和房价的快速上涨,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居住在郊区或农村。官方的人口统计是基于居住地的,这可能会导致对农村劳动力的高估。此外,河北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众多,是京津两地之和的2.9倍,且河北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呈增长趋势。天津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存在一定的波动,随着时间呈现U形变化。京津冀三地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均呈增长态势。

图1-2 1991—2018年京津冀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变化

数据来源:Wind金融客户端。

(2)京津冀地区耕地产出率比较。北京、河北耕地产出率较高,而天津耕地产出率较低。从变化趋势看,北京耕地产出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018年是2012年的1.4倍;天津、河北的耕地产出率也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北京耕地产出率稳中有降。图1-3(a)和图1-3(b)是京津冀耕地面积和耕地产出率变化情况。从图1-3(a)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河北地区,可见除了城市发展,农村发展是河北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情况相反的是,北京、河北耕地产出率较高,而天津耕地产出率较低。2018年,京津冀三地的耕地面积分别为328.99万亩、586.20万亩和9780.68万亩,耕地产出率分别为4413.55元/亩、3102.87元/亩、3536.96元/亩。北京耕地产出率在2015年之前呈增长趋势,在2015年之后呈下降趋势,2018年北京耕地产出率是2015年的86%;河北耕地产出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8年河北耕地产出率是2012年的1.4倍,目前处于中等水平;天津耕地产出率也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18年天津耕地产出率是2012年的1.24倍,但是由于天津起点最低,目前天津的耕地产出率仍然是三地中最低的。

图1-3 2012—2018年京津冀地区耕地面积及产出率变化

数据来源:Wind金融客户端。

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收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反映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乡村的富裕是社会富裕的重要指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保持稳定较快增长。2018年整个京津冀地区平均农村居民收入达到2081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从农村居民收入绝对值上看,北京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其次是天津和河北,如图1-4(a)、图1-4(b)所示。

图1-4 2013—2018年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变化

数据来源:Wind金融客户端。

备注:2013年统计口径有调整,故2012年数据未统计在内。

从变化趋势看,河北与京津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18年北京和天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6490元/人、23065元/人,河北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12881元/人,三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比2013年增长了0.4~0.5倍。京津与河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从2013年到2018年,北京与河北、天津与河北的差距分别从7913.5元/人、6164.9元/人扩大到13609元/人、10184元/人。

(二)农业协同发展的科技基础

1.高校和科研机构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源头。目前,北京市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286家,占全国的30%以上。累计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32家,企业研发机构262家。北京有89所高等院校,无论是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和成果数量,还是科技投入产出能力、技术辐射和扩散能力、科技产业化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市涉农高校、科研机构达到44家,涉农专业技术研究人员接近2万人。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下,集聚了大量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的人才。资源的集聚给北京市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社会性问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转化,制约了北京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北京在保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向津冀地区转移部分功能来分散这种压力,同时也将逐步推动实现京津冀共享经济的协同发展。

天津市也较有优势,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和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近几年,天津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达到60%以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目前,天津市有高等院校55所,自然与技术开发机构44个,其中农林牧渔业科研机构占15个。2016年,天津农业相关部门为了激发天津市农业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潜力,实施了六项“加快创新”。天津大力提升以天津农业科学院、农学院、水产研究所、农机研究所、水利设计院、奶牛发展中心等为代表的农业科研创新主体基础条件,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实力明显增强。2017年底,天津农学院与天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重点在创新科技合作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合作机制,推荐人员进行互聘、挂职,校企联合推动双创工作,发展战略协同研究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天津市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导致农业比例失衡和区域结构不平衡,也使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无法实现整体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投入的规模化效应。

河北省现有自然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66个,其中,以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为主的农林牧渔业研究与开发机构38个,人力资源技术储备及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河北省虽然有113所高等院校,在总量上多于京津两市,但是河北省的人口是北京市的3倍多,是天津市的5倍多,从人均拥有量来看仍处于劣势,科研投入与产出较少。2016年以来,河北省围绕创新驱动、稳定增收、提质增效的农业发展要求及“616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结合,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目标,积极推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有力促进河北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与此同时,河北省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旧存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化解过剩产能难度增大,受压产能、治污染两项特殊任务的影响,传统产能拉动能力下降,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效支撑,产业层次不高,大气污染严重,与北京和天津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等。

京津冀公益性农技推广系统形成了“市农技推广总站—区农业行业服务中心—区农业站(所)—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基本架构,体系设置基本完备;其中,北京市开展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解决了科技进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各地在加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同时,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卓有成效,基本建成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以及其他科技服务组织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创新型涉农企业和园区

截至2017年底,北京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9家,其中国家级39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400多家,其中国家示范社120家、市级示范社192家、联合社39家。北京强化农民合作社基础作用、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平台作用,引导多元化主体参与农村产业发展。2016年河北有产业化龙头企业2529家,比上一年增加了347家;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724家,比上一年增加了25家。

截至2015年底,天津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通过采取贷款贴息补助、评级评优等措施,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1家。农民合作社量质双增,累计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8876家,登记数量较2010年增加7100多家;规模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社均资产总额达到340万元、社均带动农户50户,分别达到2010年的1.3倍和1.5倍;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56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6家、市级农民合作社446家。

河北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三地拥有绝对优势,是重要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基地。河北省组建了1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5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拥有家庭农场1.45万家,农民合作社9.3万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0家,省级示范社683家,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达到51%,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整体达到5600个。

3.农业科研优势比较

三地农业科技研发重点基于主导产业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北京市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加快生产、栽培、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并为服务“种业之都”建设和发挥育种优势,加快了育种创新平台建设。北京市为全面提升“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加快了新品种选育、设施育苗、环境友好栽培、连作障碍修复、病虫害综合控制、水肥营养调控、设施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开展了“菜篮子”产品产后及加工前的保鲜综合控制技术、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北京市还加强了北京农业育种创新平台建设,在小麦、玉米育种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蔬菜、瓜果、花卉育种研究,开展畜禽品种育种研究平台建设。

天津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在“菜篮子”产品、牛奶、水产品等方面创新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在黄瓜等蔬菜育种、西甜瓜育种、杂交粳稻和专用小麦育种、生猪奶牛育种、转基因农产品检测、优质种苗、优良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种、设施蔬菜安全高效生产以及农产品保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成果。

河北省以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的育种、栽培和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这些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发成果在省内得到迅速推广,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目前,河北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

4.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各地区加快了信息化服务软硬件建设,为京津冀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京成立了由农业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共同参与的“首都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联盟”,汇聚涉农信息化服务企业,发挥集聚效应,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各业务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果转化,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天津作为农业部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的3个试点之一,自主研发搭建的农业物联网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知识规则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82个,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16个基地视频接入,平台建设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河北省完成了农业门户网站建设1个,省直农口部门网站12个,市级区域网站11个,县级网站139个。以河北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延伸网络、扩大覆盖,构建了上联农业部、科技部,横联各省市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下联1479个乡镇6500个村10万余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