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大健康产业与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状况

一、发展历程

我国的大健康产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随着“药健字”的审批通过,健康产业概念逐步形成,从这一时期开始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最开始,我国的健康产业并不是现在所提的内容,而是由保健品的兴起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健康产业主要是指保健品行业,发展到现在,健康产业的内涵已经相当丰富,不仅包括基本产业链条上的健康产业,还包括与健康产业关联的其他行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思想也逐渐发生转变,开始接受新的事物,特别是在我国居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对保健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我国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是支持的。我国政府不断提出新的健康理念,引导国民的健康观念,还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健康产业的法律,以规范和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养老问题,这已经上升为我国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极力推进大健康产业有多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保障人民的健康,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首先,健康产业的发展将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丰富我国的产业内涵。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链条的不断延长,将促进许多新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无论在健康产业的哪一环都可以容纳众多企业,这也将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健康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其次,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发展大健康产业既能有效应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也将提高我国居民的身体素质,提高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盲目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也逐渐改变,特别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思想基础。因此,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为了规范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对其进行专门的监管,我国还成立了“保健食品协会”。这是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开端,自此我国的健康产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我国逐渐出现了大批保健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仍存在的“娃哈哈”品牌也是那个时候成立的。大量保健产品的出现,虽然加快了我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保健产品质量各异,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较好的市场监管体系,没能对这些保健产品进行有效的监察,所以当时的保健品行业市场发展混乱,很多企业盲目进军保健品行业,存在很多市场乱象。

(二)1998—2002年:停滞时期

我国保健品行业在1997年底进入停滞阶段,这是由于陆续有报道称保健品存在质量问题,引起国人的震惊,人们开始知道自己花钱买的保健产品是无良商家为赚钱制造的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不能改善身体状况,很可能还会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大家谈到保健品时就是排斥,对保健品十分反感。受此影响,保健品的销量急剧下降,保健品企业的生产规模也急剧萎缩,在这几年保健品行业都陷入停滞状态。

(三)2003—2009年:复兴时期

2003年“非典”给国人带来了恐慌,受“非典”的影响,人们又开始注重健康,注重预防疾病。“非典”后,居民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由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逐渐提高,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些都推动健康产业迎来新的发展,使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此时,政府也颁布和制定法律,加强了对健康产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行业中的违法行为。

(四)2009年以后:规范发展期

2009年,中央党校重新定义了保健品行业的内涵,此时我国健康行业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2008年,我国经历了巨大的地震灾害,我国居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性,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消费储蓄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据研究报告,在地震后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有所增加。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加上政府对健康产业监察力度的加大,清除了大量扰乱市场发展的不法行为,健康产业已进入规范发展期。

二、发展现状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健康行业成为全国关注的领域。纵观各国经济的发展,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将会出现消费升级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消费升级的新时代,消费倾向由衣食住行转向追求健康、娱乐,虽然我国的大健康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依旧存在部分设施落后、人才需求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亟须改善的问题。

(一)我国大健康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大健康产业在我国不断发展,目前已有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健康服务产业四类。这四类健康产业的经营范围,分别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保健食品、各类健康咨询服务为主。

1.医疗产业稳步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医院、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总体保持在一定区间内,变化波动不大,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如图2-1所示,官方数据显示,医疗卫生机构总体数量变化不大,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2012年的950297个增加到2016年的983394个,其中医院数量有所增加,从2012年的23170家增加到2016年的29140家,而乡镇卫生院数量从2012年的37097个减少到2016年的36795个。这也表明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在新的医疗改革政策下更趋合理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服务机构能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增长。

图2-1 2012—2016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除此之外,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也在逐步改善,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如图2-2所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记录在册的卫生从业人员数从2012年的911.57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117.3万人,增幅为22.57%,有从业执照的职业医师以及注册护士也呈现平缓增长的趋势;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也从2012年的572.48万张增加到2016年的741万张,增幅为29.44%。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目前在全民持续关注健康问题的背景下,医疗卫生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断提高,不仅医疗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卫生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也有所加强,医疗服务的实际能力与潜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国医疗服务业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加的健康需求奠定了物质、人力基础。

图2-2 2012—2016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2.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首先,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制造业目前已取得显著成就,不仅规模不断增加,产业的利润也不断增长,其在我国医疗产业中的主体地位依然牢固,新发展的行业未能撼动其丝毫。同时,医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医药制药企业数量从2011年的4678家增加到2015年的5065家。不过,这一数据在2016年有所下降,是因为这些企业到了生产许可证换证阶段,需要通过认证才能顺利换证计入统计范围,但事实上,很多企业未能通过,所以没有计入统计范围。但是就总体趋势而言,医药制药企业数量是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的,这说明我国医药产业的生产还处在扩张阶段(见图2-3)。

图2-3 2011—2017年我国医药制药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年鉴》。

其次,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如图2-4所示,官方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批准新药临床149件,截至2017年批准新药临床734件,虽然这期间有过几次回落,但是就总体趋势而言,我国每年批准的新药临床数量是在不稳定状态下加速上升的,这也说明我国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科技研发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

图2-4 2011—2017年我国医药研发成果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年鉴》。

3.保健品产业发展先增长后回落

首先,我国保健食品企业数量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历程,如图2-5所示,企业数量从2012年后开始增加,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涨幅为9.41%,在2013年达到最高峰值,而后就出现下降趋势,下降趋势在2014—2016年尤为明显。但是2013年以来,我国保健食品企业数量就在逐年下降,从2013年的2616家下降到2017年的2317家,跌幅为11.43%,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发展正处在下滑过程中。

图2-5 2012—2017年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年鉴》。

其次,我国的保健食品企业研发与创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波动,呈现不稳定态势。如图2-6所示,根据官方公布的年度统计数据,2012年保健食品初次注册申请653件,2014年为1251件,涨幅为91.58%,一直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但是2014—2016年,呈现严重的下滑趋势,从1251件下降到312件,减少了939件,可能是受到我国保健品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保健品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有所下降。但值得庆幸的是,截至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保健食品初次注册申请数量开始回升,这可能是受到国家政策方面的影响。

图2-6 2012—2017年保健食品初次注册申请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年鉴》。

4.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医药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根据《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年鉴》的数据,我国主要健康类产品广告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期。由图2-7可知,我国主要健康类产品的广告数量从2011年开始,无论是广告总数,还是具体产业的广告数,一直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医疗器械广告和保健食品广告的数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而获批的药品广告数量则有所下降,但是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图2-7 2011—2016年我国主要健康类产品广告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年鉴》。

健康服务业在我国发展主要受两个因素驱动,一是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成熟,二是全民大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同时,政府也鼓励健康行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业的三大核心。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单从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就可以看出健康服务业的广阔发展前景,投资者也看中了目前我国医疗行业蕴藏的巨大商机,近年来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不断增多,医疗设备和服务质量相应地不断完善与提高。随着我国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攀升。由此可见,健康服务业未来发展势头良好。

(二)众多行业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

现阶段我国许多行业已经与大健康产业形成了产业融合态势,不同行业的融入丰富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一些休闲农业、康养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与大健康产业契合度颇高。大健康产业内容不断丰富,都是广大老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段晓梅通过研究桂林的旅游健康产业,认为要促进大健康产业的进一步飞跃,可以将旅游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两大产业的绝对优势,不仅能推动当地经济繁荣,还能实现旅游业与大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1)。任庭周从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以旧州镇为例,结合当地特征优势,根植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建立集休闲、康养、娱乐、观光、健康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以园区经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孟令忠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因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将随之变得逐渐多元化,不仅与健康有交集,还将与其他相关产业交融(3)

(三)大健康产业集中度更高

近年来,我国并购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频频刷新以往并购历史,在交易数量和交易额度上都实现了新的跨越,涉及的产业范围广,横跨不同行业,大健康产业也包含在内。大健康产业目前已成为国家、社会、个人关注的热点领域,其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广阔,被社会各界一致看好,资本的逐利性质必然会促使资金投向大健康产业,近年来社会各界不断增加对大健康产业的资金支持,加上企业并购规模的不断增长,大健康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乘着我国并购的浪潮,医疗行业的企业数量和并购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再加上2015年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在此背景下,医疗行业中一些落后、陈旧的产能被迫淘汰,或者被大的公司收购,以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促成规模经济效益,在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两方面因素的驱动下,并购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并非只兼并同一类型的企业,而是不断融入医疗产业上下游链条,上游的制造和下游的电商销售都有涉及。

三、发展基础

健康产业在全球掀起一股产业热潮,各国纷纷加入,并将健康产业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美国就十分重视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其将为本国乃至全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目前,我国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剧增,我国的健康产业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2011年我国人均健康消费支出不及美国的1/10,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健康产业国际市场份额占比持续增加,国际地位也相应提高,预计到2025年,中国健康产业的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从GDP的分布情况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远超我国,虽然我国占比情况不足欧美发达国家的1/3,但我国健康产业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预计到2020年国内大健康产业的产值规模有望达到GDP的10%以上。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只是政策支持的开始阶段,随后国家的扶持、支持政策相继制定和颁布,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下,社会各界的资金不断涌入健康产业当中。2016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预计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健康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表现在规模的扩大上,在健康产品上也得到具体的体现,产品质量日渐提高,丰富的种类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健康产业的链条不断延长,内涵也不断丰富。

(一)严重老龄化为大健康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联合国提出的老龄化标准有两个:①60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10%;②65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7%,目前大多使用前一标准。根据中国有关老年人法定年龄的权威法律《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的明文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以此为准,由图2-8可知,2008年我国老年人口为1.59亿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为12%,2008—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几乎呈直线增长趋势,其中2012—2013年增长速度最快,到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41亿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为17.3%,已远远超过联合国提出的老龄化标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也催生了康养、医疗、保健等健康行业的萌生和不断发展,目前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图2-8 2008—2017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人口老龄化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急速上升,欧美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国家经济水平已经较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较高,远超其他国家,而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时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能力明显不足,已经对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养老压力,然而巨大的养老压力又引发了养老红利,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养老需求,创造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机构结构不够完善,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民营大健康产业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二)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支持

近年来,我国做了大量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作,不仅在顶层设计上进行完善,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还严格监管医药市场,为大健康产业的有序发展扫清障碍。在具体的工作上,还提高了医疗保险的补贴水平,建立健全了医保体系。近年来政府颁布的大健康政策如表2-1所示。

表2-1 关于大健康的国家政策

由表2-1可知,国家对健康产业的发展相当重视,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特别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时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4)其后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与此同时,政府在对大健康产业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对大健康产业的整体产业链也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由此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也从整体的宏观层面具体细化到技术研发、产品销售等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三)大健康产业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热点

大健康产业的长久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作为保障,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普遍看好的投资领域,资金的不断注入是大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大健康产业本身的资金注入已渐趋饱和时,社会资本纷纷投向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此时投资者不只是健康行业的业内人员,还包括其他行业的人士,如阿里、苹果等也因为看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纷纷注入资金。2016年10月25日,我国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了健康行业中长期支持,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提出要使我国居民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有消息称,“十四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医疗等健康行业有望突破10万亿元市场规模,未来大健康产业将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

(四)慢性病人群增加

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方式为粗放型,在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雾霾等环境问题的出现,严重危害了居民的健康,我国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提高。如图2-9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数据,2007—2016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中就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三种慢性疾病,而这三种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6%以上,其中2012—2016年恶性肿瘤占比25%以上,心脏病占比21%以上,脑血管疾病占比19%以上。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在死亡统计中,平均每天有70%以上的人口死于慢性病。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显然,慢性病已经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生命的最大敌人。

图2-9 2007—2016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五)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提高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中产阶级的健康程度却越来越低。研究发现,中国的肥胖人群数量排名世界第一,其中,中国的男性肥胖人数为4342万人,女性肥胖人数为4640万人,超重人士比例在1982—1992年翻了两倍。除了肥胖之外,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差的生活规律,都使大部分中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疲劳、乏力、反应迟钝、焦虑……深受这些情况困扰的中国新中产阶级,亟须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于是健康变成了中产阶级的“刚需”。研究显示,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在2015年就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位,这也预示着我国的消费能力提高,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也逐年增长。

(六)营养保健和生态养生蓬勃发展

随着国家不断富强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之后,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起初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对疾病的检查、治疗方面,随后通过改善日常的生活饮食习惯,渐渐开始积极主动地预防疾病的发生,目前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已扩展到精神等多个领域,由于环境对人的身体的影响较大,恶劣的环境会极大地损害人体健康,所以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由于人们对疾病预防和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有需求就会催生出市场,所以营养保健和生态养生在我国仍将蓬勃发展起来。

四、发展阻碍

(一)与国际差距较大

大健康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发展起来,目前已经较为成熟,而我国的大健康产业由于发展较晚,且发展之初速度极为缓慢,直到现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要想加快健康产业的发展,仍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我国2亿多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政府层面已相当重视,但是要具体落实,还需要将健康融入养老之中。

(二)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体系亟须健全

从前文分析可知,虽然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力量相对弱小,政府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还未能完全凸显。隶属于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健康保险等大健康产业链条还处于分割状态。大健康产业还存在政策偏宏观、缺乏完善体系、政府职能部门“失灵”等制度问题。

1.国家政策支持文件的缺陷

(1)大健康产业政策偏宏观,实际落地存在困难

目前国内关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见表2-2),但是从总体来看,大部分政策文件依旧停留在宏观方向、引导层面,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加快养老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产业的政策支持文件和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等,对如何支持民间投资健康产业以及如何鼓励整合改造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细化措施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现有政策虽多但是针对性不强,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具体可获得的支持并不明确,出现企业需求和政策支持内容不一致或者错配的问题,导致大健康产业在项目实践中相关政策难以落地,不利于真正发挥政策的实际作用。

表2-2 2015—2018年大健康产业主要政策出台情况

续表

(2)政府支持缺位

大健康产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目前关于大健康产业内涵,国内专家学者观点稍有差异,大多数学者认为健康产业由健康服务业、健康制造业和健康关联产业组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从产业内涵来看大健康产业包括健康生产和健康服务两个方面。

在政府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文件中,政府的规划引导主要围绕健康保险和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两方面,而对健康生产的政策支持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生产在整个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专门的统一政策规划和引导性文件。因此,也未实施任何产业税收、资金等扶持、补贴措施。二是当前出台的很多政策、文件都提及了健康生产,但是多为一笔带过,同时,各个文件对药品研发、保健品生产以及健身器械等健康生产二级细分产业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论认识,存在着混用的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的落后,以及健康生产科研机构与学术组织的缺乏。

2.体系建设不完善

顶层设计是各方面行动的指南,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指导,我国大健康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混乱无序的情况,没有法律的指导,各部门也无法有效执行监察,这使得市场一度混乱,在这种无序的状态下,产业的发展存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这对于投资人、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1)行业规范模糊

行业规范模糊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健康产业许多乱象的出现。首先是对大健康产业概念界定模糊,市场对大健康产业涵盖范围没有清晰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当我国政府出台关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时,下级政府部门由于对概念界定模糊,在执行政策文件时,容易忽视个别大健康产业旗下的二级细分产业,忽视对这些二级细分产业的监督监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人士趁此机会寻求不合时宜的利益或者是等这些“底下产业”发展起来时已难以控制的问题。下级政府也容易错误地将重心放在其他产业上,导致人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浪费。

其次是对大健康产业的准入制度模糊。以营养师为例,营养师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发展并不顺利,目标客户群体也较少,现在由于健康观的带动,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居民的尊重和欢迎。然而综观我国营养师这一职业群体,发现其并不被公众认可,认证乱、门槛低导致营养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信誉危机。我国一般认为营养师主要分为临床营养师和公共营养师,二者的服务对象和范围是存在差别的,二者虽然在职业名称上相似,但二者在考试内容、获取的证书、分属的部门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临床营养师更为正规,其执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较高,是由原国家卫计委组织并颁发的证书,而公共营养师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考试并给予证书,各地的认证标准尚未统一,且后续的职业培训不够。目前,我国的认证营养师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为考试是否通过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取得执业资格,所以大多参与考试人员将心思较多地放在理论知识上,而忽视实践操作,准入门槛过低削弱了营养师的权威性。

(2)缺乏标准体系和监督认证体系

首先,我国大健康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相关标准体系处于滞后状态,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体系,且需要及时适应最新发展要求,及时更新。其次,大健康产业涉及方面广、涵盖内容多,在建立相关行业标准体系时难免会忽视个别细分产业,没有成文的法律法规文件出台,导致市场无序开发,缺乏统一标准。目前老年人由于知识不足且缺乏更多关爱,易被上门推销的骗子诱骗高价购买劣质保健品,这类欺骗行为严重损害了健康产业的形象,也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

此外,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我国在监管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药品研发没有相关的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严重阻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许多医学家研究发现,饮食是预防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关键,但由于我国标准体系不完善,食品营养没有可供参考的统一标准,居民的日常饮食不利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不利于国民健康的实现。

(3)保险体系不完整

养老和医疗也是我国大健康体系的一部分,国家针对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都建立了相应的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然而综观我国养老和医疗保障,还存在城乡差距过大、概念模糊以及立法碎片化等诸多问题。

首先,我国存在碎片化单行立法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我国目前针对养老、医疗保障更多出台的是政策性红头文件,没有相应的法律文件,仅有少数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具有易变性、模糊性和弱规范性等弊端。二是针对我国“分割”的三项医保法律体系之间,没有总体立法规划,缺乏协同性,各成封闭系统,体系结构残缺,许多政策文件都是立一件算一件,对相关国民养老医疗权利保障至今还没有详细的规范,在三项医保从“分割”向“整合”的进程中,没有一部总体规划文件出台,导致我国保险体系明显呈现碎片化特征。三是顶层法律与各个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协调性差,国家在宏观层面确定政策导向后,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各个行政部门、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情况制定,在实施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各个部门之间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执行工作协调性较差。

其次,多元制度“差异化”。具体表现在不同制度、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保障程度不一。一是各地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如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医疗卫生的投入是农村的3.3倍,而农村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只占城市居民的1/3;城市明显优于农村,农村医保碎片化显著降低了制度的公平性,同时也降低了制度的效率。二是城乡差距过大。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存在显著的城乡二元差异,还存在职位的差异,其划分的依据就是居民的职业,保险种类的差异也使保障程度存在高低之分,加剧了城乡二元差异。如职业和身份属性使得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力度不同,职工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的,而居民医疗和新农合属于非强制性社会保险,自愿参保的规定虽尊重居民意见,体现自愿原则,但这也使得一部分人游离在医疗保险之外,而强制又会导致截然相反的多次参保问题。而且三类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偿方式和待遇水平差距较大,相比于职工医保的住院费用为75%~90%的报销比例,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医保费用补偿水平较低,分别为65%~70%和45%~55%,这两类群体看不起病、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情况,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

最后,管理保险机制不完善也是制约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建立专门的管理保险机制,导致在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行上存在诸多问题。现有法律法规忽略了对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并且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还有就是监管部门的执行不到位,这些都导致了我国保险基金烂账呆账、账目混乱、资金混乱等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提高我国保障水平、保证我国保险体系有序运行。

3.政府职能部门失灵

政府的作用在于弥补失灵,但在一些情况下,由于政府行政部门效率不高,以及一些信息的不完全,政府也会出现失灵。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也需要政府的辅助参与,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认真落实政策,采取合理的措施。目前,由于我国政府的层级组织结构,中央、地方不同等级的政府有着地域和组织的明显分界,这就使得信息的传输渠道不够通畅,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封闭,严重制约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另外,不论是在健康产业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还是在具体执行方面,都将卫生部门摆在主导位置,既忽视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民生等各部门的辅助作用,也没有通过制定合作规范来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并且在政府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时,一味地寻求经济发展,反而忽视了健康指标。此外,在政府各项政绩考核中注重的也仅仅是GDP的增速,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监管力度不足,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总之,全民健康必须由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不能单独依靠卫生部门,其余部门都要履行好各自的职能,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作,将国家政策执行彻底,将作用发挥到位。

(三)创新能力成为阻碍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产业整体层次水准不高,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阻碍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产业的升级过程中,创新是灵魂。在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并未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在学习一些先进国家经验的阶段,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产业要促成创新,一般需要在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规模不大、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可以选择与国内高校、研究中心合作完成,而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可以从其他地区或国家引入新的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当地或是国内科研力量较弱的难题。其次,可以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出发,通过删减、增加部门人员,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各组织的工作协调性。最后,可以开拓新的市场,通过创新营销手段,引导或者发掘新的需求,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针对目前我国产业升级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产业引入资金、人才等资源;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自立自强,自主研发或是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寻求企业创新。

(四)服务于大健康产业的人才不能满足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逐渐转变,大健康产业必然成为快速发展的行业,将有着广阔的需求空间。广阔的需求空间意味着巨大的人才需求,然而综观我国现有服务于大健康产业的人才市场,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健康服务产业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首先,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健康管理师在供需上存在较大的缺口。这从侧面显示了我国大健康产业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急需对身体、医疗等各方面都有较深了解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不多,存在巨大的缺口。我国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以高收入人群为代表,他们需要个性化定制的全面健康服务来帮助其改善健康状况。此外,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的人群是老年人群。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慢性疾病、健康营养管理等需求都意味着他们需要系统性、针对性的疾病预防管理,但现实中,由于我国这方面人才出现缺口,供不应求,急需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相关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未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将增大,目前我国就已经出现这类高水平人才缺口,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大相关人才的培育力度,未来我国健康产业高层次人才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时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将严重制约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此类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示文件,抓紧对健康人才进行培训。

其次,有专业知识的营销人才较少。以医药市场为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断增加,加上医改的推进,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居民日常的看病吃药大多都能够通过医保报销,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居民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医药市场的交易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成为健康行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之一。因此,对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营销人员的需求也逐渐增大。

我国不缺营销人员,也不缺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人才,但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营销人员在我国相对较少,供不应求,远远不能满足医药销售市场的需求。我国现有的医药营销人员,大多是不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营销人员,还有市场营销的策划人员以及直接与市场接触的医药等健康产品的市场推销人员。一方面,当前的医药产品主要是靠营销专业背景的人员,通过查询了解医药产品等方面的资料,根据产品的特点策划营销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使居民更加熟悉和了解医药产品。但这类营销人员由于缺乏对药理知识的深入研究,对医药产品的营销往往不能深入本质,大多是向居民推广药品的基本特征,不能帮助消费者加深对药品的认同感,所以医药市场中产品的推广在未来将逐渐由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担任。另一方面,在我国各地都有大量的连锁药店,在病情不严重的情况下,大多数居民会选择离家近的药店自行购药,在这种药店、诊所等零售的销售模式下,对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医药的品种、数量繁多,且分属于不同品牌的企业生产,有许多疗效相似的药物,对于病人对品牌、药名的需求,营销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为其提供服务。在销售的过程中,一部分居民根据自己的病情会明确告知营销人员自己要购买什么药,但大部分患者会告知自己的病情,向营销人员咨询应该如何用药,这就需要营销人员具备专业的药理知识。此外,企业生产的一些保健药品需要营销人员做好营销推广工作,目前这类工作急需大量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营销人员,若没有医学知识的有力支撑,在顾客的询问过程中,不能对顾客的问题提供专业的解答,甚至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所以现有的营销人才不能满足医药市场的需求,因此急需大力培养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最后,公共营养师稀缺。在一些健康行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公共营养师的数量较多,我国公共营养师极度匮乏,使得公共营养师私人化,成为少部分高收入者的私人营养师,而普通人群对于公共营养师知之甚少。公共营养师主要是为居民提供膳食搭配服务,保证人体摄取的营养均衡,通过膳食改善居民的身体状况,比如药膳就受到大部分养生人士的追捧。若要改变我国公共营养师稀缺的局面,还需要政府出面,一方面履行政府职能,做好支持、鼓励、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要规范公共营养师的考试、取证过程,制定全国公共营养师的认证标准。

2.食品药品监督检查人员不足

近年来,我国查处了多种不合格的食品药品,食品药品出现安全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各界所不能容忍的,这将严重损害国民的身体,甚至威胁国民的生命。要维护我国居民的切身利益,必须严格监督食品药品的生产,严厉打击生产不合格食品药品企业,亟待建立健全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提高食品药品等监督检查的效率。一方面,我国食品药品各相关部门在监督环节不能各自为政,需要相互配合和支持,联合执法,这种多部门联合执法,由于日常联系不紧密,在执法过程中默契度不高。另一方面,关于食品药品的监督执法,在我国的基层单位,往往与日常的基层执法混合在一起,存在执法界限模糊的弊端。

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督检查人员匮乏,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健康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大多为拥有一般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知识背景深厚的高级人才数量少,高层次的医学专业背景执法人才尤为稀缺。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高整个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高级人才,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当食品药品专业人才的整体质量提高了,整个人才队伍的结构也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其次,已上岗的监督检查人员缺乏基本的药理知识,这类人员以执法专业上岗,面对一般情况的监督检察没有问题,但是由于食品药品的监察情况特殊,且是关系国民身体及生命安全的大事,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精通药理知识,若无医学专业背景的积淀,即便认真执法,其监察质量也很难达到要求。最后,医学专业的执法人员知识更新慢。一些精通医学知识的专业监察人员,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在上岗之后,对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逐渐懈怠,很少或者从不更新知识,甚至有些人从不复习以往的知识,造成知识遗忘和缺失,渐渐沦为非专业人员,从而加剧了食品药品监察人才的匮乏。

3.复合型人才缺口加大

随着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健康产业与休闲旅游、娱乐、餐饮等多类型的产业出现融合,因此现在对健康产业的人员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人员具备具体行业的一般技能,还需要这类人员具备医学专业背景。比如,我们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营销人员,由于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在营销策划时更能深化主题,在具体的市场推广中,面对消费者能提供专业知识的解答,很好地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因此,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类专业人才,在未来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只会逐渐增大,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专业服务,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这类复合型人才比较缺少,而培养教育仍需较长时间,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这类复合型人才的缺口会加大。

五、发展趋势

(一)大健康观升华到国家健康价值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四个全面”之一,是我国的国家战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先实现全民健康。2016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为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并特别强调了全民健康的“优先性”与战略地位。

首先,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因此公民健康是政府的责任。在现代社会,健康被视为一种公民权利。虽然健康体系涵盖范围很广,但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权的实现需要个体和社会履行自己的健康责任,特别重要的是国家和政府要担负起自己的健康维护重责。一个国家对公民健康的重视,不仅取决于对医疗和疾病预防的资源投入,还与如何分配健康教育和专家资源有关,与如何调节经济、就业有关,与如何为弱势群体、贫困人口提供救助,推行摆脱贫困的方案有关,也与如何号召人民完成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有关。因此,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公民追求基本的健康权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差距。“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高度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一直是我国人民热议的话题。社会公正是对社会不平等的一种价值判断,不仅关乎如何对待所有不平等问题,还关乎权利、机会和社会资源配置的问题。追求健康公平必须考虑其与整体社会安排之间的联系,即考虑整个资源分配与社会安排上的不平等。显然,追求健康状态的完全平等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我们可以追求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改善过程中的平等。因此,为贫困者提供医疗救助,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四大原则之一为“公平正义”: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是要维护农村地区的公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的健康设施供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也能享受到健康产业发展的成果,缩小城乡之间健康服务的二元化差距。

最后,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人的一切都将无法实现。无论自身发展还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抑或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成功的享有,均以健康为前提。失去健康,事业和家庭都将不复存在。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家组成的,因此,只有增强个人体质,保证个体健康,才能使全民健康的时代早日到来;只有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才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小康社会的“康”不仅有居民财富充裕的意思,还有身体健康的内涵。全民身心健康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二)疾病医学转变为健康医学

健康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变化的两种生命状态和过程。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正确认识这样一种辩证关系,对我们认识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之路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健康决定因素”要求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健康决定因素非常复杂,但主要可分为三类因素:一是上游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经济、政治制度和健康投资等,也被称为宏观因素;二是中游因素,包括吸烟、酗酒、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行为等导致慢性病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三是下游因素,包括卫生临床治疗等致使健康发生变化的因素。这三类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一条健康决定因素链条。因此,仅仅以医疗为主体,是不能有效实现人体健康的维护的。与此同时,影响健康的各个因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各方面共同作用才能促进健康的实现。故在人类健康事业的实践上,应当从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解决健康问题。

其次,“医学的目的”决定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对疾病和健康的规律认识愈加深入,在医学模式的转换当中,对疾病的发现和诊断能力是判断当今医学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人类社会在医治疾病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投入的财力、物力可谓巨大,若以寻求健康为目的,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当前的医学目的是什么?人类必须从本原寻求改变,冲破现有的阻碍,维护自己的健康,才能促使医学回归其本来的目的,即从疾病走向健康。

最后,现行医学模式的困境要求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现行的医学模式有诸多困境。一方面,医学还原论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还原论中考虑的是静止的正常范围,但慢性病和老化疾病都是多系统疾病,若不将动态稳态之效应考虑进去常会造成无效治疗。二是存在不精确的风险管理,即目前疾病的风险控制手段因受制于学科发展仍然相当粗放,因一种疾病对应于一种危险因素分析所带来的限制,故没有能力在多重危险因素下进行医学工作,也不能计算出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如果能使用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则为个体做出相对精确的风险预测的可能性会变大。三是还原论中的累加治疗,将系统切割分解为独立的单元,分别处理每一部分即被看作解决系统问题,忽略了疾病各个维度之间以及疾病和治疗手段间的复杂互动。另一方面,当代医学的身心二元论也存在一些问题。此理论抛开了心理与灵魂的顾虑,专注于处理身体问题,将疾病简单区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种。因此对疾病的研究采用部分分析的方法,并集中于生物学,忽视了行为和心理学,造成了许多问题,但是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身心二元论的问题愈加突出,诊断只剖析病理知识,患者的“心”被遮蔽在医疗领域之外。在这种医学模式转变中,人体被切割物化,人的感受也将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