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 侯晓梅
- 3字
- 2022-07-27 17:00:2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据《2018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状况持续恶化,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的海洋鱼类种群比例呈下降态势,由1974年的90%降低到2015年的66.90%。与之相反的是,海洋鱼类种群在生物不可持续水平上的捕捞比例从1974年的10%上升到2015年的33.10%。与此同时,世界人口持续增长,从1950年的25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73亿人,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人,之后人口将继续增长,于2050年将达到97亿人,到2100年将达到112亿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预计,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多数渔业种群仍面临资源逐渐枯竭的局面,同时,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这种供给与需求之间逐步扩大的缺口必须由水产养殖来填补[1]。近年来,全球贝类养殖产量稳定增长,且在水产养殖中的产值逐年增加,贝类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业中的第二大养殖种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确定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之后中国水产养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产养殖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国家。海水养殖作为中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提高渔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出口创汇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意义重大[2]。贝类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支柱,产量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我国贝类养殖产量较大的有长牡蛎、菲律宾蛤仔、贻贝、海湾扇贝、鲍、虾夷扇贝、泥蚶、缢蛏、栉孔扇贝、螺类等。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贝类产业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总产量不断增加。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ishStatJ数据库中的数据显示,1950年我国贝类产量仅为1万吨,1978年增加到39.35万吨,2006年飙升至892.97万吨,2016年再次刷新纪录,达到1333.94万吨,在当年世界贝类总产量1729.14万吨中占比高达77%(见表1-1)。
表1-1 中国与世界贝类产业诸指标
我国是世界上养殖贝类种类最多、产量最高的国家。无论从养殖总产量还是各物种组养殖产量方面看,我国都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以2006年和2016年为例,我国贝类养殖总产量分别为892.97万吨和1333.94万吨(我国没有向FAO报告贝类捕捞产量,故养殖产量数据与总产量相同),在相同年份世界贝类养殖总产量1144.12万吨和1569.96万吨中占比分别高达78%和85%;从各主要物种组方面看,上述两个年份我国蛤类、牡蛎、扇贝、贻贝及鲍养殖产量分别为361.53万吨和536.34万吨、345.55万吨和483.45万吨、106.49万吨和187.91万吨、54.00万吨和87.88万吨及2.00万吨和13.97万吨,在世界各主要物种组养殖产量中占比分别高达93%和96%、80%和86%、82%和88%、33%和44%及78%和89%。
由表1-1可知,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贝类出口国和主要进口国,且近年来进口(特别是高端贝类进口,表现在进口均价从2006年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16年的赶上世界平均水平)规模呈现出扩大趋势。我国贝类出口量在总产量中占比近乎忽略不计,这表明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贝类消费国。
与庞大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贝类产业的效益和贝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明显偏低。衡量养殖效益的一个指标是单位养殖产值(产值/产量)。以2006年和2016年为例,我国贝类整体的单位养殖产值分别约为0.76千美元/吨和1.57千美元/吨,普遍低于相同年份世界平均水平的0.90千美元/吨和1.76千美元/吨。各主要物种组的情况也是如此。衡量贝类产品竞争力的两个指标是出口均价(出口额/出口量)和出口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同样以2006年和2016年为例,我国在上述两个指标的世界排名中均明显靠后。
有必要特别指出的一个可喜现象是,无论是养殖效益还是贝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在2016年的表现都明显好于2006年。
我国主要养殖贝类包括牡蛎、蛤、扇贝、鲍和珍珠贝等,其中,扇贝养殖业是我国海洋贝类的标志性产业,推动了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2016年我国扇贝产量187.91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8%以上,位居世界第一,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见表1-2、表1-3)。
表1-2 选定年份中国在世界扇贝产业诸指标排名中的位次
资料来源:FAO数据库Fishstat Plus。
表1-3 选定年份中国与世界扇贝产量
资料来源:FAO数据库Fishstat Plus。
我国扇贝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海湾扇贝规模化养殖,此后短短十几年,我国就成为世界海湾扇贝产量最高的国家。河北作为我国海湾扇贝主产区之一,既区别于兼养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山东,也有别于以虾夷扇贝为主的辽宁。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7年河北海湾扇贝养殖产量为42.42万吨,占全国扇贝养殖总产量的21.13%,养殖面积为51179公顷,占全国扇贝养殖总面积的11.10%,为我国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历经多年发展,河北海湾扇贝养殖产业面临经济效益下滑、环境外部性凸显、资源日益紧缺和社会效益降低等多重压力;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该如何应对挑战等问题亟待解决。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选择河北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研究对象。
研究河北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层面,近年来,李聪明(2013)[3]和于千钧(2014)[4]关于莱州和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较详细地描述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现状,但均未高度聚焦河北海湾扇贝养殖产业,且缺乏对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难以有效选择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探究河北海湾扇贝养殖产业现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并深度剖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
现实意义层面,海湾扇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动物蛋白种类、维持沿海地区稳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渔农收入、扩大出口创汇、清洁海域水质和固碳汇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北省作为我国海湾扇贝主产区之一,其海湾扇贝养殖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将会对全国海湾扇贝养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促进全国海湾扇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