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风险及风险管理

一、农业风险及其特征

从古至今,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其生产过程依赖自然环境且生产周期长,农业又是典型的风险产业。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工业化深入推进以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与能源价格、金融市场、气候变化、宏观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业风险也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波及整个农业产业链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通常来讲,农业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使农业生产经营者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1)。但是,对农业风险种类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风险种类界限并不清晰,风险分类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国内外学者一般采用两分类法和多分类法对农业风险进行划分。其中,两分类法将风险分为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多分类法则认为除了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外,还有其他风险,如货币风险、制度风险、融资风险、法律风险和人身风险(Baquet et al.,1997;Hardaker et al.,1997),金融风险、制度风险和其他风险(Harwood et al.,1999),制度风险、技术风险、信贷风险等(孙良媛、张岳恒,2001),环境污染风险(张叶,2001),资源风险(刘惟洲,2002),信用风险(安毅,2018)等。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本书的研究重点,本书将农业风险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在这里,市场风险、生产风险和制度风险都是集合概念(见图2-1)。其中,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价格风险,包括商品价格和金融产品价格,具有系统性特点。生产风险是指因自然灾害、虫害疾病、技术适应性、资源枯竭或污染等原因造成的产出不确定性。制度风险是指因法律变化、政策干预以及因法律法规不健全而导致的违约等不确定问题。生产风险和制度风险最终会通过影响市场价格而转化为市场风险。

图2-1 农业风险分类

自2000年以来,中国农业风险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生产风险影响下降

长期以来,生产风险一直是农业发展要防范的首要风险。但是,近20年来,受中国自然灾害总体下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等因素影响,生产风险呈现出下降趋势。2000—2019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从5469万公顷下降到1926万公顷,下降了64.8%;受灾率从35.0%下降到11.6%,下降了23.4个百分点;成灾面积从3437万公顷下降到791万公顷,下降了77.0%;成灾率从62.9%下降到41.1%,下降了21.8个百分点。(2)

同期,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从2000年的4.9亿吨增至2019年的6.6亿吨,年均增长1.83%;粮食因灾减产损失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4394万吨降至2019年的1358万吨,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从9.5%降至2.1%(见图2-2)。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在种植业领域,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覆盖率高达95%(3),水稻功能基因组与绿色超级稻、农作物强杂交优势利用与新品种创制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粮食增产稳产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图2-2 2000—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及因灾减产损失对比

注:粮食因灾减产损失=单产×成灾面积×30%。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同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变异系数(4)波动趋于减小,从50年代的0.16左右降至2019年的接近零,产量波动趋于平稳,这与粮食因灾减产损失下降的结论基本一致(见图2-3)。

图2-3 1953—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异系数

资料来源:由笔者计算所得。

(二)市场风险影响显著增加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一整套封闭式的购销与价格管理体制,农产品价格稳定,市场风险并不突出。自1984年水果、水产品市场完全放开以来,中国对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市场调节成分越来越高,农产品价格波动逐渐显著,相应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价格风险不断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波动趋势开始明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金融属性渐强,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涨跌频繁。如2007年农产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8.4%,2009年下降了14.5%,随后两年又累计上涨了18.6%。本书通过对农产品价格变异系数的度量,也证实了价格波动增强的事实。如图2-4所示,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异系数波动显著,2001—2005年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056,而2007—2011年的变异系数均值提高到0.077,随后几年有所降低,但自2017年以来又显著回升。

图2-4 1990—2019年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及变异系数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从2000年之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5),农产品市场逐渐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融为一体。因此,国际粮食市场与其他大宗商品和金融产品价格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强,各类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市场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中国农产品市场也表现出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等特征。由于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相互传导,中国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凸显。

(三)制度风险逐渐凸显

制度风险集中体现为国家法律、政策等营商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全球化逆流、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陡增,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风起云涌,国内农业发展环境也在深刻调整,制度风险逐渐凸显。例如,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期间,印度、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埃及等粮食主产国纷纷调低进口关税而大幅度提高出口关税,限制粮食和资源类产品出口,推动国际粮价飙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此类情况再次发生。哈萨克斯坦、越南率先宣布禁止大米、小麦等粮食出口,随后12个国家相继跟“禁”或限制粮食购买数量(6)。另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印度、澳大利亚、土耳其、阿根廷等国已经采取14天隔离措施或码头停摆,使得很多集装箱无法入港卸货。全球交通、货运效率的降低对农产品贸易和生产资料供应的影响将逐步显现。这些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另外,我国正在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些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也存在政策变动带来的阵痛。例如,即使是一些初衷良好或设计良好的农业政策,也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制度的变迁而逐渐对农户的生产和经营造成风险损害。当然,如果农业政策调整的过程、体制变迁的过程与农户适应的过程

衔接不畅,那么也是农业风险的一个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