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手工艺的固定展陈

(一)功能上达到文化认同

现阶段,我国“非遗”展陈的博物馆有几百家,主要以各区域“非遗”博物馆、某专题博物馆或者博物馆中的“非遗”展厅等形式出现,主要展示某一个区域或某一类“非遗”文化,以固定展览为主。大规模的传统手工艺展陈主要分布在传统文化底蕴丰富、文化保留较完整的地区,如云贵地区,以及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等省市,具体有: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运河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

这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博物馆,展陈功能定位都是以教育为目的,通过不同形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展示,向观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激发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由文化认同提升到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织金县交界处的梭戛乡,于1998年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是中国和挪威的第一个文化交流合作项目。该博物馆将整个梭戛苗族社区作为文化空间,建立资料信息中心来记录和储存整个社区的文化信息,并通过展陈向观众介绍这些文化的基本情况,展陈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延续独特的苗族文化。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南京市民俗馆在同一个建筑群中,“非遗”主题展厅包含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展演、南京传统婚嫁育儿习俗展示以及南京地区“非遗”艺术展演等。该馆的工作目标和宗旨是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凭借“非遗”保护基地、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见,展陈目的以教育为主,同时也想借助“非遗”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坐落在泉州博物馆内,展示闽南音乐戏曲、闽南传统建筑、德化瓷烧制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等内容。该展馆的功能是向世界传播闽南文化,给观众提供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空间。该展馆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民终身教育场所,通过教育达到文化认同,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保护、传承、研究”为主题,主要展示了青州和潍水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分类借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人生礼俗、民间习俗、传统医药、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综合演艺六个展厅。该馆不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平台,弘扬了民族历史文化,还进一步繁荣了青州文化旅游事业,为“文化青州”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运河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展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的一个专题展馆。该展馆以“活态展陈”为理念,现场展示了张小泉锻剪、富阳竹纸、蚕桑丝织、西湖绸伞等手工技艺,并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设置了16类大师工作室,可容纳28位大师为观众现场展示文化的活态内容。手工艺活态展馆的展陈为观众提供了艺术交流、创作研究的平台。该馆的展陈性质除了教育研究外,还集艺术、文化、培训和交流为一体。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整合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师资源,以工作室、展陈、销售这样的展陈形式,展示上海市剪纸、彩灯、刺绣、雕刻等手工技艺。以教育科研为主,兼展示销售,可谓是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基地”。

我国传统手工艺博物馆展陈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地方性地兼顾“非遗”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意图。在展示内容上突出地方或民族特色,在形式上主要以文字、实物或模型为主,在特定时间采用传承人现场展演形式(见表2-2)。

表2-2 部分传统手工艺博物馆展陈介绍

(二)内容上以“非遗”学分类方法为依据

“非遗”博物馆展陈的内容主要有民间文学、绘画和手工技艺、表演艺术、部分民俗,文化空间类基本上不在室内进行展陈,目前“非遗”展陈的主要内容是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形式生动丰富,展陈效果较好。此外,这些展品的分类通常依据联合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划分的分类项目进行划分。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中的5大类和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大类的标准来进行划分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见表2-3)。

表2-3 部分传统手工艺博物馆展陈内容及分类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博物馆内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介绍兰溪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工艺技能类、表演类、民风民俗类,在一级分类下没有太严谨的二级分类,仅在工艺技能类中按工艺、材料不同简单归类,如雕刻类分为根雕、木雕、石雕、民间雕刻艺术等。表演类的主要是传统戏剧和曲艺,民风民俗类也没有具体细分。总体上看,该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分类比较笼统,分类命名也比较宽泛,容易让观众产生误解。

2010年成立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在庄王府内。该馆展示了当前天津市已有的15项国家级和9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序、音乐舞蹈、民俗、戏剧曲艺、体育美术、传统技艺、文学医药7个展厅,各展厅内将各单个项目直接进行展示,没有细分。例如将体育和美术归在一个展厅中,体育和美术两者的表现形态差距大,体育更倾向于表演性,展现体育活动中的肢体语言,带给观众的精神感受,甚至一些体育活动还需配合着民俗开展。而美术项目的展演,是为了更真实地向观众展现艺术作品的制作完成过程。在效果上,体育项目的展示可采用现场表演或计算机虚拟技术,这样的展示方式更符合内容的表达,利于观众接受。

另外,生态博物馆一般建在生态保护区中,展品多来自各保护区的民族文化,用有形符号展示无形文化,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该区域民族文化。如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该馆的主题展陈是“广西融水苗族民俗文化展”,展陈内容共包括六个单元,即生产生活、多彩服饰、芦笙坡会、民间工艺、信仰习俗、苗族婚礼,以习俗、传统技艺及文化空间为主。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还会根据各地强烈的文化特色采用彰显其个性的展陈分类方式。如张家界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分类就根据湘西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分为序馆、土寨、苗岭、侗乡、瑶山、白村六大板块,主要以民族文化进行划分,分别通过场景展示了土族、苗族、侗族、瑶族和白族这五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形式上突出活态展陈理念

活态展陈理念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概念,是由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乔晓光提出的。他于2002年12月发表在《湖北美术学院学报》中的《一个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一文,和2004年出版的《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一书中都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这一概念。随后,在2008年出版的由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再一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和流变性的基本特点。在设计领域,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文化特征,诸多专家和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也提出了活态展陈理念。如2011年成立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则直接将“活态”一词用在展馆名称上,以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和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活态性的文化特征,活态更注重“非遗”的传承,可持续发展。动态展陈是对活态性展陈理念较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生动自然地呈现技艺的制作、传承过程,表演艺术的表演过程,民俗活动的开展过程。传统手工艺具有空间和时间性,其技艺变化性、连续性的表现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与物质文化展陈的区别之处。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还要展示“非遗”文化精神,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空间和技术手段,激发观众的研究、学习兴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中,通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场展演、观众体验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活态的特性展现出来。让观众从多维角度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核心。现场展演的活态展示也是“非遗”博物馆展陈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场展演的形式打破了“人”与“物”的交流方式,展演中的传承人及其展示就相当于一个活的“展品”,可与观众沟通交流。传承人的展演可以让抽象不易理解的技艺变得易懂,也是让观众了解传统手工艺精湛技艺和传承方式的最直观有效的形式(见表2-4)。

表2-4 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活态展陈理念表现

另外还有采用观众体验式的展陈方式,如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为观众设计了拓印体验。观众可以按照展示设计上的指示说明,自己动手进行刷墨、拓纸、压印、取纸等易操作的拓印工序体验。一方面,让观众切身体会雕版印刷文化中某一部分技能,从情感意识上让观众体会雕版印刷科学技术的伟大和神奇。另一方面,希望激起观众对雕版印刷文化的认同,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学习热情。这种活态的展陈方式有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传承。

运河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的活态原则除了通过展演展示技艺的动态过程外,更重视展现器物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世界。观众在感受中国传统技艺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手工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突出了手工艺价值。如传统制伞工艺,通过展示制伞所需要的原材料、工具和半成品,及工艺过程、装饰风格、功能等基本信息,让观众参与油纸伞骨架半成品的实物拼装,现场欣赏西湖绸伞艺人现场制作及穿花线的工艺展示;让观众认知世界上最早的雨伞制作工艺,知晓现在钢架伞的设计是源于我国传统油纸伞的开合原理改进而来,从而对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敬佩之情。除技艺展陈之外,还展示了油纸伞的精神价值。“伞”的正体字中有五个“人”,寓意“多子多孙”。此外,馆内还设计了体验式游戏装置,让观众在使用或体验时理解手工艺品背后的精神内涵。这种游戏的互动展陈方式,可以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体验到非物质文化的知识传播,并且认识到手工艺品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活态展陈形式更高效地达到了展陈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方式,从形式到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文化呈现给了观众。

除了传承人现场展演外,计算机虚拟技术也是实现活态展陈的重要手段之一。电脑技术模拟文化的动态化过程,可以让观众在机器上通过虚拟的动作、道具和空间看到展示效果。目前这种虚拟技术借助一定的设备来实现,观众在设备上操作获得虚拟体验。三维空间、多维空间或者借助其他自动化装置来完成的虚拟场景设计较少,目前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阅读型设备,最早出现的是电子书。电子书容纳了大量的文字信息,详细地讲解了展品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解决了利用展板进行文字展示的单调性。另一方面,电子屏可点击触摸的功能可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增强其观展的兴趣。过去诸多电子书,通篇都是文字,对观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书设计有了改善,一般采用壁挂式电视屏对展示内容进行播放。观众也可以通过触屏选择内容进行阅读。内容简约,风格活泼。一般是图文并茂或以动画形式出现,文字较少,配以音乐,这样可以有效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和老年观众。

另一种是可模拟型设备。观众可以动手在屏幕上操作,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这类模式带有游戏性质,最后能看到自己的实践成果。如书法模拟展示的设备,程序中设计了不同型号的毛笔,观众可选择其中任意一款,在屏幕规定的区域内,用手指进行书法虚拟练习,呈现的笔触和书法效果与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相似。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主题馆采用多媒体设备,将南音演奏的视频投射到大屏幕上播放,同时还设计了特定的人像采集功能,观众站在摄像头前,可将自己的头像融入视频中,感受自己置身于南音表演场景中的情形,并有按钮可以将自己的“表演”拍摄下来,照片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发送,在日后回忆时,观众能再次感知南音艺术的魅力。

(四)场景上采用情境还原形式

情境还原的设计形式是将展陈内容中的整体环境和氛围,通过空间场景的方式进行还原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情境还原的形式有利于展示“非遗”的整体性。通过“寓情于景”的唤情手法让观众置身于虚拟现实的场景设计中,更好地发挥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更真实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见表2-5)。

表2-5 传统手工艺博物馆展陈情境设计方式

张家界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打破了白墙通柜的展陈方式,将湘西少数民族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展馆内模拟还原,营造“寓情于景”的空间氛围。展馆含序厅共有六个板块,分别代表湘西的土、苗、侗、瑶、白五个少数民族。在空间设计上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峦、峡谷、崖壁、瀑流、村寨、洞穴、田畴、桥梁、民居等为元素,五个民族的展陈内容分别陈列在与本民族环境氛围一致的展厅中。设计上采用疏密有致、动静相宜的手法,将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插在一个个故事中去叙述,让观众从视、听、触等多维度的观赏和体验中认知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时空隧道的设计,选用湘西地区常用的石头和青砖等建筑材料,用几段残破的古城墙进行场景还原,两侧墙面镶嵌芙蓉龙和剑齿象的化石,搭配幽暗的灯光,营造出绵远悠长的历史感。隧道尽头是一个多媒体播放厅,展厅的三面墙上满墙投影着湘西古代战争的情景,观众似乎穿越到了古代的湘西。情境还原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