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璀璨的中华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功能,有的甚至濒临消亡,这种现象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从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2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至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际社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中国是公约缔约国之一,并于2004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批准中国政府加入公约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四级保护体系,截至2020年12月,已经公布了5批国家级名录项目共计3 610项,5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 068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总数达42项。对上述非遗项目,国家采取了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等不同的保护策略,其中展陈和传播是对“非遗”实施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设计策略:传统手工艺类》一书的撰写背景源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筹建项目中“非遗”展示展陈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手工艺类为研究对象,紧扣“非遗”活态性、无形性、传承性、丰富性等文化特征,在展陈内容和形式上,对“非遗”传统手工艺类名录的展陈分类、展陈设计原则、展陈内容策划、展陈技术路线、展陈管理等提出策略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设计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设计策略:传统手工艺类》一书提出以科普教育为目标的展陈设计,围绕“观众、展品、空间”三个主要元素,提出“讲故事”的展陈叙事手法。强调以观众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展陈内容策划、展陈形式和空间设计。从观众的生理、心理、认知、感知、情感等多方面,分析观众参观学习的心理、行为和习惯,从学习的有效性角度出发,提出展陈内容的故事策划与展陈形式的趣味性,吸引观众主动参与学习,以期获得良好的观展体验,增强观众对展陈内容的记忆,达到展陈信息的有效传播。本书还从博物馆运营和管理等方面,整合“非遗”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展览更新、观众学习等需求,提出可持续的“非遗”展览策划设计观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馆的建设和“非遗”展示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列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特别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将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同时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富有地方、民族、行业特色的非遗馆。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区域综合性非遗馆已达到300座以上,各类“非遗”展示场所更是高达数千处,非遗馆建设和“非遗”展示已成蓬勃发展之势,此书的出版发行将对我国“非遗”展示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