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改行了,要学航空工程”

大学毕业之际,钱学森又做出了一次重要选择:改行学航空工程。

1934年暑假,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成为“航空门(机架组)”录取生,是20位录取生中唯一以飞机设计为专业的学生。一方面, “一·二八”事变中日军战斗机肆虐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损失,使钱学森认识到祖国发展航空工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钱学森对航空专业本身的兴趣与认识也推动他产生改行的心意。如前所述,大学期间钱学森便自学了有关航空的知识并选修了“航空工程”课程,至1935年8月赴美国留学前,钱学森已发表了6篇关于航空、火箭方面的论文(见表2)。因此,钱学森后来走上“航天事业之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交大时期的初步积累。

表2 钱学森赴美国留学前发表的关于航空、火箭方面的论文

清华大学为钱学森安排了王助等几位指导老师,并安排钱学森自1934年底开始到杭州、南昌、南京的机场或飞机修理厂实习,再到清华大学接受指导小组的辅导。根据当时的规定,公费生完成国内实习后,到美国可享受学费减免,并在3年内由纽约的中国协会每月补助100美金,3年后回国接受工作安排。在为期半年多的实习结束后,钱学森将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1930年在交通大学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附属中学校校友合影(站立者左三为钱学森)

大学时期的钱学森

24岁的钱学森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的关系已有了确切的认识,他完全确立了科技报国的目标,并将这一初心贯穿了他的一生。

彼时的钱学森意气风发、志气昂扬。那么,旁人对他有何评价与期许呢?在一本钱学森赴美前夕的留言簿中,我们得以看到亲友眼中他的模样:“态度谦和、好学不倦”“纯厚质朴”“乃一不可限量者”“有为之青年”……

其中徐璋本的赠言是这样的:“学森,你有极大接受的力量,是我在旁人未曾遇见过的。这种力量是读书成功二大要素之一。但是,我们多年来所见所闻大半都是‘美国式’,而我个人觉得‘美国式’有一种毛病就是离开‘科学的哲学渊源’。我相信你是不会被蒙混的。你将有美洲之行,仅志微意。”

大学时期钱学森(后排右二)与同学参加活动的留影

1934年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合影(前排右二为钱学森)

钱学森赴美前夕亲友同学留言簿

徐璋本的赠言

1935年8月20日,钱学森在上海乘坐“杰克逊总统号”邮轮赴美留学。钱学森1935年“赴美”与1955年“归国”,这一去一回的两个瞬间都被照片记录了下来。镜头中24岁与44岁的钱学森,满怀的都是一腔报国热血,目的地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度,足下是两段全然不同的非凡征程。

钱学森1935年赴美登船照

钱学森1955年归国登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