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曲学文献学的传统观念与近世立场

吴梅素重曲目的搜集、著录及编订,恒视董理曲目为治曲冠冕,撰次述论总先胪列曲目。戏曲自宋官本杂剧段数、金院本诸宫调至宋元南戏杂剧、明清杂剧传奇,散曲无论全、选、别集,以迄二者之宫调、曲牌、曲韵或繁名或简目皆穷采尽摭,鲜有疏忽。《奢摩他室曲旨》专立“宋杂剧目”,非徒恭述周密《武林旧事》卷十所载“官本杂剧段数”,抑且裒辑《宋史·乐志》所载教坊部内子弟奏演十八调四十六曲,增补钱曾《也是园书目》所载宋杂剧十三曲,“总一代之迹而分列”[9],使宋杂剧名目著录基本呈现全貌。《奢摩他室曲旨》、《中国戏曲概论》两揭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所载金院本名目,似嫌迭累,却使“恢奇万状”、“分配亦有端倪”[10]的金院本名目反复登场亮相,后世印象、影响愈趋深固。元明清杂剧目自是户枢,所著曲论各各张本,略无轻渎,间推《中国戏曲概论》最颖脱彰灼,揽载三代见存杂剧分别为一百○四、九十六、一百四十六种,俱以作者为经,作品为纬,提纲挈领,粲若列眉,虽非总目全录,但珍籍网罗,殆少遗珠[11]。明清传奇之箧衍尤繁,仅明传奇就“不下二百馀种”[12],清传奇亦因时地便宜藏弆富甲宇内,像晚清李文瀚、杨恩寿、陈烺、黄燮清戏曲别集,访寻皆非易易,故编目只择臧嘉,虽此篇未尽善尽美,却于彼帙多所兼顾[13]。元明清散曲则首标别集,次举选、总集,三朝可考散曲别集依次为十六、二十九、十二种,选、总集为十、二十二、四种,虽选、总集并非纯为散曲,属类错综,名目明显缺欠,不似杂剧传奇或作补苴,却为现代较早纂辑的散曲目录[14]。至于宫调、曲牌、曲韵更是悉数排列,南腔北调,本名别称,四声阴阳,皆磊落联贯,一览无馀[15]。兹特申说的是,他尚为自己庋藏的曲籍专门编订了《奢摩他室曲丛目》和《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两种目录,前者收二百六十四种,后者收三百二十七种,而《瞿安藏书目》更复采掇纂辑[16],遂使他曲藏详目保存有备无患,以完璧沾溉后昆。他著录曲目尽管为时所囿难免遗漏,却是民国时代凝聚曲家个人心血最多的曲学目录。

吴梅曲目主体为元明清戏曲和散曲,元前宋杂剧、金院本偶予涉猎,清后地方戏则绝然摒弃不取。即使宋杂剧与金院本,亦严分壁垒,明隶性用,黜《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尊《辍耕录》所载金院本名目,认为官本杂剧段数“多市井琐屑,非尽庙堂雅事”[17],而金院本名目虽“诡谲”、“淆乱”,却“足考古今剧情之沿革”[18]。此判似未扼捥关捩,因既冠名杂剧,遑论市井庙堂,何况陶宗仪早谓“院本杂剧其实一”[19],金院本堪考,宋官本杂剧固非无稽,前贤时彦胡忌、谭正璧、薛瑞兆先后援例引证,言之凿凿,世所共知[20]。清后地方戏洪波浡潏,皮黄戏更是炽盛风靡,依理宜渥笔墨,他却未注视,称“咸同以后,实无戏无曲”[21],视皮黄为“黄冈俗剧”,乃“北鄙噍杀之声”[22],故地方戏终究未立一目。此虽凛其矩矱,但亏其胸襟。宋杂剧、金院本有名无实,尊黜与否非关旨要;清后地方戏正如火如荼,却崭然冷损峻拒,不屑一顾,诚过拗常理。皮黄卑俗,不似昆曲高雅,然起替昆曲蔚为一代之戏剧,文士睥睨尚可,曲擘讥訾则非。元明清戏曲、散曲目固为正宗,不啻著论多加垂青,抑且编纂专目条纪缕述,护持崇隆,情志殷殷,像他特别鉴惕《奢摩他室曲丛》焚熸,复编《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举箧相让,毋劳遴选,悬值未昂,毋空贬抑”[23]。惟所录只以经眼或嘉善曲作为界限,编纂专目亦仅囿于奢摩他室藏籍。此虽征实无伪,但究属个人藏曲目,与今编曲目总录数差悬殊。足奉法楷的是宫调、曲牌、曲韵各目,皆能总揽全局,详备所有,无薄厚亲疏,像《南北词简谱》十卷,前四卷举北曲三百三十二章,套式六十二例,后六卷举南曲八百七十二章,套式九十二例,梳爬搜剔,扫疑除滞,“不独树歌场之规范,亦立示文苑以楷则”[24],而于宫调、曲牌、曲韵目录的整合、建构与检索、查核所蕴涵的文献价值,集成典型,简便实用,雅不宜为世淹忽。

吴梅出身寒窭,本无意庋藏,因受朋侪嗜好旧刊熏染,“始则乾嘉校订诸本,继则前代珍秘诸书”[25],半生南北颠踬,搜罗稍无惰怠,遂使笥簏日丰,架柜益富,然于宋元旧椠终鲜措手,环室充栋者皆明清抄刻。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刊杂剧三十种》斯时已惊现学界,原物自是无价,仿抄、覆刻亦非凡品[26],两籍他也曾涉笔,并予珍藏。他拥明清抄刻曲籍最早者是明宣德宪藩本《诚斋乐府》二十四种,为朱有燉驻藩开封所刻原本,声称“自来藏宪藩杂剧之多,遵王而外,当以不佞为最”[27],谅非虚夸,遵王即钱曾。继之《投笔记》、《碧山乐府》皆明弘治原刊,俱为孤本,今惜亡佚[28]。明嘉靖、万历、崇祯曲籍乃其大宗,嘉靖刻本像《楼居乐府》、《词林摘艳》,影钞本像《沜东乐府》、《海浮山堂词稿》,重刻本像《小山小令》、《梦符小令》;万历刻本像《杨夫人词》、《南词韵选》;崇祯刻本像《吴骚合编》、《词林逸响》,影钞本像《太霞新奏》,诸籍多散曲别集或曲选。而戏曲选集则像雕虫馆原刻《元人百种曲》,“尚是臧氏原装”[29],汲古阁原刻《六十种曲》,“虽非全,亦可宝”[30],奎壁斋原刻《歌林初集》、《歌林二集》,“天下无第二部,洵瑰宝”[31];别集像李告辰镌刻《四声猿》、恰好处原刻《吟风阁杂剧三十二种》、钱塘夏氏原刻《惺斋六种》、吴江徐氏原刻《写心杂剧十八种》,或孤本或原刊,皆初编精椠;而单行本像环翠堂所刻《元本出相北西厢记》图画若鬼工,“为三百年第一手”[32],明万历本《金佃盒》“世不经见”,诚“海内孤本”[33],繁露楼原刻《芝龛记》“点板清晰,可珍”[34],以及午梦堂、安雅堂、富春堂、广庆堂、竹林堂、世德堂、容居堂、古柏堂、粲花别墅、葭秋堂、秋水堂、风羽堂、槐庆堂抄刻的明清单部杂剧传奇,多所藏弆。值得申明的是,清乾隆内府本像《南府钞本曲稿十三种》亦赫然在目,称“海内无第二本”[35]。诸如此类,俱墨醇楮香,芳馥宜人,若随珠和璧,璀璨惊世。就数量言,他是继臧懋循、毛晋后第三位藏曲大家。

宋元旧椠皆古籍版本极品,藏家莫不趋鹜,吴梅独审慎,乃因既绌雄资又烦京沪贵官大贾风雅[36],然尚未坚拒严斥,原物固不奢望,仿抄覆刻却未轻舍,像仿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覆刻元刊杂剧三十种》[37]。明清抄刻之于宋元旧椠则价廉易获,遂不分殿藩私坊,无论隆万乾嘉,举凡过眼,皆兼收并蓄。他最青睐明嘉靖版,特辟百嘉室“以藏百种嘉靖本”[38],素缘“前辈论古书源流,谓明刻至嘉靖尚称善本”[39],世反漠然,深恐澌灭,命兹以隆著。百嘉室虽不惟曲,但曲确宰主位。嘉靖曲本藏百嘉室,非嘉靖曲本则藏奢摩他室。奢摩他室亦不止曲,却立目垂世,种类比百嘉室繁浩。两室富藏明清抄刻曲籍,笃爱敬重,世罕其匹。他颇眷眄曲籍之原、精、善、孤本,对重刻、影钞、仿写、手稿更未菲薄,所留论著每载曲籍,在在附注版本属性,尤以《奢摩他室曲丛目》、《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瞿安藏书目》最堪代表,像云《坦庵杂剧四种》“江都徐氏原刻本”[40],《节侠记》“梅花墅评本”,《吟风阁全谱》“乾隆红泥边精钞本,孤本”[41],《锦香亭曲》“抄本,少见”[42],《临春阁》“奢摩他室重刻本”,《劝善金科》“殿本五色套印”,《惆怅爨》“自己稿本”[43],朱墨铅黄,标注分明。而于名剧各版亦甚珍视,像《西厢记》之环翠堂、王伯良校注、桐华阁、李卓吾、贯华堂本,《琵琶记》之汲古阁、陈继儒评本,《牡丹亭》之小字怡府精刻、冰丝馆、臧懋循改《四梦》、三妇评点、汲古阁、清晖阁本,《桃花扇》之云亭原刻、西园本,虽未穷尽,然鲜遗馀力。当世通行曲籍像《读曲丛刊》、《散曲丛刊》、《饮虹簃曲刻》,印行较繁,自非明清抄刻能比,因近水楼台,亦饶相属意。他稔熟版本鉴裁,曲籍质状真伪,品次优劣,发论敏洽允准,像断《元本出相北西厢记》“词句间窜改至多,疑坊间射利者所为”,述《西厢记》版本云“当以碧筠斋为首,朱石津次之,金在衡、顾玄纬诸刻,亦有可取处”,“此外坊刻,等诸自郐,其有假托名人评校,如汤临川、徐天池、陈眉公等,所见颇多,概非佳椠”[44];评《六十种曲》版本云“以汲古阁初印者为佳,其后修板复印,往往上下页倒误,几不可读”[45]。至于曲籍版本源流追溯、体派辨析,时或卓识交迭,精见纷出。

吴梅题名校勘之曲学著述惟《〈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校勘记》与《〈长生殿〉传奇斠律》。他藏《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为近世陶湘景印元刊本,初以何梦华钞本通校,复“取《北宫词纪》、《张小山小令》、《乔梦符小令》三书汇校”[46],凡元刊本错、异、脱、缺、衍,逐字逐句,慎加推勘,详作校记,像第一条“新水今(目录三页前八行)”,“今”字“何钞作‘令’”;第三条“这些时陟凭的恩情俭(卷一五页前九行)”,“陟”字“何钞作‘陡’”;第六条“不如逍遥散诞茅庵住(同卷六页后八行),何钞‘如’下有‘我’字”;第八十四条“摆列着两行□头踏(同卷四页前三行),应据何钞补‘价’字”;第二百七十八条“无边岸黑海也似那煎烦(同卷同页前十行)”,《北宫词纪》“无‘也’、‘那’二字”。总计二百八十条,基本以何梦华钞本暨其馀三曲籍为是,殊少辨正,独第一百二十七条“洛浦神仙似(同卷十五页前六行)”之“似”,“何钞作‘侣’,实误”,从元刊本。此记蒇事即附陶湘景印元刊本,乃《太平乐府》最早校勘,为厥后卢前、隋树森诸校本滥觞。《长生殿传奇斠律》则为《长生殿》“持律之严”、“守法之细”折服,欲使“研讨南北词者,据以操翰,庶无偭越”[47]所作,简选“传概”、“定情”、“贿权”、“禊游”、“旁讶”、“幸恩”六出,从宫调、曲牌、平仄、押韵、正衬、笛色、板眼着手,阐幽发微,揭瑜指瑕,为楷范典则,昭垂后哲。像云“传概”系斯剧家门,“通体必用两词”,当“不歌而诵”,故核以词格是,稽以声调非,而且特明确指出曲词韵字“‘明皇’之‘皇’,‘改葬’之‘葬’,微嫌混韵”[48];校“定情”[大石引]、[东风第一枝]曰“南曲引子,多用词牌,虽有工尺字谱,实则皆用散板,无主腔可言。世谓词当可歌者,此误会也。凡唱引子,不用笛和,引吭高奏,动多乖戾,故度曲家有一引、二白、三曲之说”;订“贿权”[越调过曲]、[祝英台序][49]云“此曲诸刻皆脱‘序’字,余故补之。越调声格,皆高低闪赚,宜用于悲调。此曲‘贴了翠钿’,‘再描双蛾’,一为仄仄仄平,一为仄平平平,皆美听之至。徐灵昭所谓读去似拗,唱来正协者是也”[50],徐灵昭即徐麟。若此皆精审剀切,实不刊之论,惜未受后世抬爱[51]。他的校勘更星散于论著、序跋、曲话、散论、书牍、读曲记,似吉光片羽,览之乍可猛醒顿悟,《奢摩他室曲丛》初、二集则将所纂各剧“曲牌名、正衬、大小字、脱讹、错字等一一改正”,“当时能够作到这一点的曲家已不多见”,“是最精良的一部戏曲丛书”[52],《南北词简谱》就“前人爬梳未晰者,为之一一辨正”[53],“较之李玄玉、沈璟辈精密数倍”[54],“功远迈于万树之《词律》”[55]。两籍虽非专司校勘,却蕴校勘价值甚昂。

吴梅曲籍校勘偏胜曲律,曲律乃他曲学腑脏。他制曲、谱曲、度曲、衡曲、校曲每以曲律为右,因“不知音韵则节奏乖,不知宫调则套数乱”[56],“律音谐而口齿合,否则钩辀格磔,读且不可,何有于歌”[57]。而自元明以来曲律虽代纂宏帙,矜重当世,却难免龃龉,终寡正鹄定程。故于曲律之衬贴、正集、增句、板式,分合断续,概出管窥,雅不附庸贤宿。他理曲甚为谨饬,像校《董西厢》“酌分正衬,期月卒业”[58];《元曲选》本《王粲登楼》第三折[迎仙客]词与《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谱》所载相异,“知为臧晋叔所窜改”[59];《金印记》“支时、齐微、鱼模等韵,皆混合不分,是承东嘉之弊”[60];《春灯谜》之《沉误》出[新水令]、《虏卜》出[粉蝶儿]、《宴感》出[醉花阴]“句法平仄,至多乖异”,叶堂谱曲亦趋从迁就,“虽可点拍,究非正格”[61]。雠校比勘,恒尊曲律,竭力归复曲学原理,即使祖本若《琵琶记》、行家若叶堂之弊窦亦未隐讳。不仅严检曲作,而且细订曲谱,像校《新定十二律昆腔谱》蕤宾律[尾犯序]二曲,末句“一旦冷清清,割舍眼睁睁”,“一旦”、“割舍”,“皆是衬字,今皆作正格”,无射律[金络索]“本系犯调,今误作正曲”[62];《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默守旧律,已乖俗尚之宜”[63],《纳书楹曲谱》“别启新声,又乏兼人之学”,惟《六也曲谱》“随时势为变迁”,“可谓识时务者”[64];而《南北词简谱》则为正鹄定程曲学观之自我实践。他的曲律校勘构建至于臻善。曲律之外,其它错讹舛误亦颇留神,像校《奢摩他室曲丛》刊《才人福》之《双奔》出[泣颜回]“逗的欲可怜”,“皆应大字”;《唱稿》出[二犯幺令]“应改作[幺令]”[65];《夜阅》出[六犯清音]“酒旗山廓”,“‘廓’应作‘郭’”;《诱错》出[麻婆子]“待我搀入待我”,“应改小字”;《浼伐》出[二郎神]“脱‘换头’二字”;《露机》出[江头金桂]“细参详”,“应作‘细详参’”[66],《报恩缘》、《文星榜》、《伏虎韬》诸读曲记亦有类似校语。而《新定十二律昆腔谱》姑洗律[石榴花]曲“为元剧《冤家债主》文,今误作散曲”,中吕律[倾杯序]二曲,“皆《梅岭记》文,今一作散曲,一作《琵琶》”[67]。虽系丛言脞语,却坚若金石,足可考镜。尤应揄扬的是他尚指授刘世珩、卢前、任二北校勘《暖红室汇刻传奇》、《饮虹簃曲刻》、《散曲丛刊》[68],使曲籍校勘在他前后骤呈恢弘规模和蒸蔚气象。

吴梅行世曲籍除《霜厓曲录》、《霜厓戏曲集》、《霜厓三剧》、《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奢摩他室曲话》、《奢摩他室曲旨》、《霜厓曲话》、《南北词简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校勘记》、《〈长生殿〉传奇斠律》、《日记》系鸿篇巨制外,其馀皆为读曲记、序跋、散论、书牍、笔记类的简章短札。无论鸿篇巨制抑或简章短札,文献史料爬罗剔抉辄为他曲学建构枢要,只是后者更比前者繁密显切。像《霜厓三剧》歌谱“据旧律以谐新声”,“合四人以成书”[69],“手自校订”,斤斤于阴阳上去,“其于声律,庶乎无毫发憾”,虽“著述甚富”,却“独出其曲本”[70],兼综制曲、谱曲、校曲、唱曲,纵使魏良辅、王季烈、俞振飞[71]亦莫能敌,堪称亘古未有,实为今可寓目的杂剧现代创作、配谱和刊刻之最后史料。《顾曲麈谈》第四章“谈曲”专叙曲家结习寄情,“章取元明以来曲家遗事轶闻,汇而集之,以为词林之谈屑,而实亦吴骚之掌故”[72],像言关汉卿欲娶从嫁媵婢被夫人阻挠事,从《乐府纪闻》钩稽出王实甫佚剧《双蕖怨》题材蓝本事,徐渭襄理胡宗宪平徐海乱时私结海妾翠翘事,以《紫钗记》、《观灯遣媒》[三学士]为例批评臧懋循妄改曲文事,洪昇女名之则手校《长生殿》逐一注明音义事,蒋士铨以《藏园九种曲》就正诗人袁枚事,皆若空谷足音,世所罕闻。读曲记像《荆钗记》(三)云吴中道和曲社筹建一周年曲友搬演《荆钗记》全本,乃撮尔曲社以孤单力量表演做工最难《荆钗记》全本之铁证;序跋像《曲海总目提要》序云“近人中惟海宁王君静庵《曲录》六卷,亦推美富。所惜者,各曲文字,未及遍览,时见纰误”,系他评骘王国维曲学著述之鲜见材料;散论像《观昆剧保存社会串感言》云上海昆剧保存社演《四大痴》之《蝴蝶梦》,社员孙咏雩饰老蝴蝶,“颇肥,登场则不觉其肥,此更神乎技矣”,为20世纪二十年代昆曲票友表演雅善避短藏拙以求形象赏心悦目之范例;书牍像《与卢前书》似遗嘱,托卢前将终生撰述尤其“为治曲者必需之书”《南北词简谱》雕木行世,是探究他编刊不可或缺的难得信息;笔记像摘《滴翠楼碎珍录》载莎士比亚一生之创作全出自罗伦(即鲁特兰),虽迄今仍未被公认,却能窥见向来维护曲学传统的他对西方戏剧的涉猎和关注[73]。纵使星星落落,琐琐屑屑,然若经纶纷披,不绝如缕,诚为深入阐释他生平、思想、著述之坚实佐证。

吴梅曲学史料推重曲坛遗逸隐微钩稽,或文雅谐俗,或古往近傍,举凡与曲家、曲籍相关者皆发覆探源,综核考辨,创见甚夥。最堪称誉的是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霜厓曲话》一百三十五条,竟有九十馀条属从未公之于世的札记手稿,卓识交互,精义迭复,像卷二第十六条从王实甫[商调·集贤宾]《退隐》发现他曾高登黄阁,因惧“狼虎”迫害,弃“香饵”隐退,年逾花甲,优游山林,家事称心,晚景顺适[74];卷九第八十二条评张寿卿杂剧《红梨花》指出徐复祚改编为传奇《红梨记》,“《问情》、《花婆》二折最佳”[75],《问情》系南词,不论,《花婆》则保留了杂剧第三折[粉蝶儿]原词;卷十三第一百一十四条谓朱有燉《义勇辞金》第四折[九转货郎儿]“逐曲换韵,不拘次序”为“夹套”即大套容纳一小套,南曲夹套最富,北曲因格律森严禁厉,清代惟洪昇通明此理,馀皆懵如;卷十五第一百三十二条认为叶宪祖《四艳记》合四剧而成,分春夏秋冬四季,“种各九出”,乃“南词用传奇式”之创格[76]。而新近方刊布的《瞿安日记》十六卷亦因长期灰覆尘封鲜为人知,今骤呈遽现顿使学界眼前一亮,斩获曲学论著未载录的丰富史料,像卷一旧历一九三一年十月廿五日云“得钱南扬由武昌寄来三种曲:一《锦香亭》,二《临凡引》,三《盘陀山》,皆大某山民姚梅伯(燮)旧藏本,为之狂喜,即嘱惠衣录副焉”[77],惠衣系张姓抄工,既说曲籍来源,又道录副习惯,是解读他庋藏曲学文献的切要信息;卷八旧历一九三四年八月廿四日云汤显祖作曲“描写闺襜,几至淫亵”,《牡丹亭》之《幽媾》、《寻梦》、《闻喜》诸出“已非好词,幽闲贞静之女,决无此显豁谑浪之语”,而《紫箫记》之《巧探》[绣带儿]、《下定》[东瓯令]、《纳聘》[玉交枝]及《协贺》、《话别》、《送别》诸出,“无处无艳语,几成五彩秘戏,即云少作,何至如此”,吐露真言,不为若士讳饰,非但彰显无畏勇气,亦且突出批评尚实原则;卷十二旧历一九三五年十月初八日云“与木安、伯匋往仙霓观剧,适值客串,见陈宝谦之《打子》及赵星叔之《絮阁》、《醉妃》甚佳。更约传瑛、传珺、传钺、传镇于明日来寓,习《湘真阁》”,为三十年代昆剧会社客串表演之真实记录,而“传”字辈昆剧名角亲临吴宅唱习《湘真阁》实系现代曲坛曲家罕见之盛会;卷十五旧历一九三六年十月廿二日云“下午阅《南九宫正始》,以校《长生殿》,竟无一句误,于此见昉思曲律之严”[78],既述校曲之精细,亦寓治曲之谨慎[79]。《霜厓曲话》与《瞿安日记》虽通行迟晚,但蕴蓄浩繁,真可谓载录他曲学文献史料的两峰双璧。

吴梅之于曲学文献辨伪、辑佚、注释、收藏、编刊亦有非凡造诣与斐然成就。辨伪像谓《琵琶记》“为讥王四而设,因其不孝于亲,故加以入赘豪门,致亲饿死之事”[80],非君子之言,实齐东野人之语[81];说《牡丹亭》是汤显祖讥刺昙阳子作“不惟可笑,抑且有乖典则”,系“子虚乌有”[82];《绿牡丹》跋云王夫之撰《永历实录》矫诬吴炳强餐牛肉下痢死事,乃明季党同伐异风气使然,“贤如船山且不能免”[83];《西园记》跋云黄振元妄称影射叶小鸾事,“余细读之,殊无佐证”[84]。辑佚像从《乐府群玉》辑出“久佚”之王晔《风月所举问汝阳记》散套十六首,即《双渐小卿问答》,“虽钟嗣成亦未之知”[85];论《疗妒羹》时辑出“未知出自谁手,而颇幽艳”、与《梅花梦·吊苏》不同之《传唱浇墓曲》散套,为小青题材踵增稀见篇章[86];自《金陵琐志》辑出“说部中记者甚少”之曲品三十条,所录曲家“皆金陵万历前老辈”,补遗之功至硕[87];《霜厓曲话》从《吴骚合编》卷首辑出“世多不见”、“为度曲之金针”的魏良辅《曲律》,虽《顾曲麈谈》“择要摘录”,然“终以未钞全帙为憾”,遂备记详录[88]。注释像《元剧方言释略》乃他惟一注释学著述,对元剧方言俗语“楔儿、幺篇、讶鼓儿、圣贤、颠不剌、周方、可憎、衠一味、七青八黄、掂金播两、鹘怜六老、央、演撒、洁郎、偌大、汤、断头香、潜潜等等、投至得、没揣的、撑、葫芦提、四星、回施、呆劳、苗条、镬铎”二十七条予以笺疏,虽非全豹,却为从方言角度注释元曲语词最早论著[89];而认为“阳去与阴上相联,阴上与阳平相联,或阴去与阳上相联,阳上与阴平相联,每一曲中必须有三音或二音相联之一二语”即务头之解释,可谓务头精当之说[90]。收藏像曲籍之精本、善本、孤本以及近代曲家著作之藏弆时居全国首位,所藏曲籍来源大致为自己购置、假借誊抄、亲朋转送、作者馈赠,既广博又精萃,每获一本,“总是焚香拜读,爱不释手”,大都躬撰序跋和题记[91]。编刊像最先将吴伟业《临春阁》、《通天台》与自撰《暖香楼》合为《奢摩他室曲丛》第一集付梓行世,继将元杂剧八种、明清杂剧各十二种编为《古今名剧选》,惜仅出版三卷十五种;拟编明清传奇百种《南词雅》未成,复编刊《曲选》,辑传奇三十二种一百九十四折;精选杂剧、传奇、散曲一百五十二种为《奢摩他室曲丛》四集,因日寇侵略仅出版初、二集以及编刊《霜厓曲录》、《霜厓三剧》与《霜厓三剧》歌谱,编竣《南北词简谱》未刻,还指导刘世珩选编《暖红室汇刻传奇》、卢前选编《饮红簃曲刻》[92]。凡此种种,虽未能深究专述,然而功绩卓著,讵敢漠视!

吴梅是中国曲学史上真正的曲学大师,这是因为他之于曲靡不深究并无所不通,不仅精于曲学研究,而且长于曲的创作。从曲学研究方面看,他在曲学曲律学、曲学批评学、曲学文献学领域都做出了前贤时彦无法企及的卓越贡献。他不只是重视曲律,更强调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和语言,像他在《长生殿》(一)所说“尝谓传奇之道,首论事实,次论文字,次论音律”,《中国近世戏曲史》序所说“夫戏曲之道,填词为首,订谱次之,歌演又次之”,《饮虹簃曲丛》序所谓“曲也者,不祥之物也”,“藏之不祥”,“藏之愈富,亡之愈速”,这些观点都表明他与王骥德、李渔一类曲学家有很大不同,他不是一个形式主义者,对曲的本质的认识贴切而允当,很重视曲的主题和立意。他创作的《风洞山》传奇就是一部为明末抗清志士张本的作品,其他杂剧、传奇都无不蕴含着深义。这就使他的曲学批评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涉猎面都比其他曲学家更坚实、端正与宽阔,他的戏曲、散曲批评非常精辟独到,尤其可贵的是能指出各类曲作之于创作、舞台演唱方面的不足。他虽未系统撰写以文献为对象的曲学著作,却没有辍止曲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他的曲学文献著述散见于《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简谱》、《瞿安日记》以至体式参差的校勘记、读曲记、序跋、散论、书牍、曲话、笔记、书目,屡屡钩玄提要,每每发覆采逸,凛然坚守、奋起维护曲学文献整理和研究的雅正传统。他的曲学虽已分戏曲、散曲,但总是把散曲辖于戏曲之内,在具体论述时都以“曲”称之。与王国维“在历史考证方面开戏曲史研究之先路”不同,他注重“戏曲本身之研究”,而“最易窥见者,在校订古剧本及整理曲律之工作”[93]。曲律学是他曲学的精髓,实质也是中国曲学的精髓。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曲学界长期冷落吴梅而热捧王国维,遂使曲律学成为绝学,当代曲学研究论曲不言律已成潮流,论曲言律竟遭讥诮,个中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再无人具备他那样的曲学素养。作为传统曲学的最后一位学者,吴梅之于曲学整理和研究花费、付出了巨大心血与艰辛努力,高见卓识,俯拾即是,迄今却殊少审视和观照。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他和王国维一样,都生活在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他的一生是在动荡不安中度过的,即使晚年也因为日本侵略还在逃难,甚至去世都在云南,灵柩直到抗战后才运回苏州。他去世时年仅五十六岁,但他去世时,王国维已投湖自尽十二年了。对两位大师来说,这无疑属于英年早逝。如果他生活在太平社会而且生命再长久些的话,那么,他的曲学成就绝不止我们现在看到的成果。更让人敬重的是,他的哲嗣把他的曲学文献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使他的曲学文献很完整地保存下来。吴梅的曲学文献的整理,我们要感谢当代学者王卫民教授,他毕生专门研究吴梅,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吴梅曲学资料,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整理《吴梅全集》、编纂《吴梅戏曲论文集》与《吴梅和他的世界》、撰写《吴梅评传》,把吴梅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同时在嘉惠学林、沾溉后昆方面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1] 徐子室,也作“徐于室”。本书作“徐子室”。

[2] 吴梅《顾曲麈谈》第三章“度曲”,《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108页。

[3] 吴梅《曲学通论》第十章“务头”,《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210页。

[4] 卢前《南北词简谱》跋。《吴梅全集·南北词简谱卷(下)》,第781—782页。

[5] 吴新雷《吴梅遗稿〈霜厓曲话〉的发现及探究》,原载《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后收入《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237页。

[6] 李占鹏《吴梅〈霜厓曲话〉的发现、整理及研究》,原载《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7] 吴梅《奢摩他室曲话》自序,《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140页。

[8] 李占鹏、窦开虎《吴梅曲学文献观论议》,《求索》2012年第5期。

[9] 吴梅《奢摩他室曲旨·宋杂剧目》,《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185页。

[10]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上二“诸杂院本”,《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248页。

[11]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上四“元人杂剧”,《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252—261页。

[12]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中三“明人传奇”,《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275页。

[13] “此篇”指《中国戏曲概论》,列明传奇四十三种,清传奇一百种;“彼帙”指像《瞿安笔记》设有“元人杂剧部”、“元人传奇部”、“明人杂剧部”、“明人传奇部”、“清人杂剧部”、“清人传奇部”,专录元明清杂剧传奇目。

[14] 著作惟《中国戏曲概论》设元明清散曲目。

[15] 《顾曲麈谈》、《曲学通论》皆录宫调、曲牌目,而曲韵目只载于《顾曲麈谈》。

[16] 此三种书目均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43、1554、1562页。

[17]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上一“金元总论”,《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237页。

[18]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上二“诸杂院本”,《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248页。

[19]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页。

[20] 胡忌《宋金杂剧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谭正璧《宋官本杂剧段数内容考》,载《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21]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下三“清人传奇”,《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315页。

[22] 吴梅《曲学通论》第十二章“家数”,《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234页。

[23] 吴梅《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小序,《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54页。

[24] 吴梅《吴梅全集·南北词简谱卷(下)》,第782页。

[25] 吴梅《百嘉堂遗嘱》,《吴梅全集·日记卷(下)》,第908页。

[26] 李占鹏《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

[27] 吴梅《读曲记·诚斋乐府》,《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744页。

[28] 《投笔记》今存最早者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三槐堂刻本;《碧山乐府》今存最早者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张书绅刻本。

[29] 吴梅《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54、1556、1559、1556、1022、1560、1554页。

[30] 吴梅《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54、1556、1559、1556、1022、1560、1554页。

[31] 吴梅《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54、1556、1559、1556、1022、1560、1554页。

[32] 吴梅《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54、1556、1559、1556、1022、1560、1554页。

[33] 吴梅《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54、1556、1559、1556、1022、1560、1554页。

[34] 吴梅《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54、1556、1559、1556、1022、1560、1554页。

[35] 吴梅《百嘉堂遗嘱》,《吴梅全集·日记卷(下)》,第907页。

[36] 《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旧历1932年3月10、12日所记书目。

[37] 饮虹《奢摩他室逸话》,王卫民《吴梅和他的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38] 黄丕烈《明刊陈子昂集》跋,缪荃孙等辑《荛圃藏书题识》,金陵书局1919年版。吴梅建百嘉室,邓邦述立百靖斋,皆寓推重明本之意。

[39] 《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45、1558页。

[40] 《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45、1558页。

[41] 《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58、1610页。

[42] 《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558、1610页。

[43] 分见《奢摩他室曲丛目》、《奢摩他室藏曲待价目》、《瞿安藏书目》。

[44] 吴梅《读曲记·元本出相北西厢记》,《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729页。

[45] 吴梅《〈六十种曲〉题记》,《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1022页。

[46] 吴梅《〈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校勘记》,《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1029页。

[47] 吴梅《〈长生殿〉传奇斠律》,《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706页。

[48] 指第一韵首句“天宝明皇”之“皇”,第八韵首句“回銮改葬”之“葬”。按词谱,此处不宜叶韵,故言混。《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708页。

[49] 此曲实属《春睡》出。

[50] 《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716页。

[51] 今流传最广之徐朔方校注《长生殿》则未吸收吴梅所论。

[52] 王卫民《吴梅评传》第五章“藏曲校曲与谱曲唱曲”,第172页。

[53] 吴梅《南北词简谱》卷一[北黄钟·彩楼春]按语,第11页。

[54] 浦江清《悼吴瞿安先生》,王卫民《吴梅和他的世界》,第62页。

[55] 卢前《吴瞿安先生事略》,王卫民《吴梅和他的世界》,第5页。

[56] 吴梅《曲律易知》序,《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998页。

[57] 吴梅《南北词简谱》自序,第1页。

[58] 吴梅《读曲记·董西厢》,《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727页。

[59] 吴梅《读曲记·王粲登楼》,《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736页。

[60] 吴梅《读曲记·金印记》,《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821页。

[61] 吴梅《读曲记·春灯谜》,《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912页。

[62] 吴梅《新定十二律昆腔谱》跋,《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995页。

[63] 《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1000页。

[64] 吴梅《六也曲谱》序,《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992页。

[65] 《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939页。

[66] 吴梅《读曲记·才人福》,《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939页。

[67] 吴梅《新定十二律昆腔谱》跋,《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995页。

[68] 王卫民《吴梅评传》,第174页。

[69] 吴梅《霜厓三剧歌谱》自序,《吴梅全集·作品卷》,第372页。

[70] 张茂炯《霜厓三剧》序,《吴梅全集·作品卷》,第370页。

[71] 魏良辅、王季烈、俞振飞虽以精通曲律著称,但于曲学造诣则莫能与吴梅兼擅媲美。

[72] 吴梅《顾曲麈谈》第四章“谈曲”,《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121页。

[73] 这些材料均见吴梅《吴梅全集·理论卷》(中)之“《读曲记·荆钗记》(三)”、“《曲海总目提要》序”、“《观昆剧保存社会串感言》”与《吴梅全集·理论卷》(下)之“《与卢前书》”、“《瞿安笔记》”,第816、985、1065、1135、1477页。

[74] 《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230页。

[75] 《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341页。

[76] 吴梅《霜厓曲话》,《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197—1445页。参见吴新雷《吴梅遗稿〈霜厓曲话〉的发现及探究》;李占鹏《吴梅〈霜厓曲话〉的发现、整理及研究》。

[77] 《吴梅全集·日记卷(上)》,第53页。

[78] 《吴梅全集·日记卷(下)》,第819页。

[79] 吴梅《瞿安日记》,《吴梅全集·日记卷(上下)》。

[80] 《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91页。

[81] 吴梅《顾曲麈谈》第二章“制曲”,《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91页。

[82] 吴梅《顾曲麈谈》第二章“制曲”,《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91页。

[83] 吴梅《读曲记·绿牡丹》(二),《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889页。

[84] 吴梅《读曲记·西园记》,《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898页。

[85] 吴梅《元剧研究》第四章“元剧作者考略”(下),《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390页。

[86] 吴梅《读曲记·疗妒羹》附录,《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897页。

[87] 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第24页。

[88] 吴梅《霜厓曲话》卷一,《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215页。

[89] 吴梅《元剧方言释略》,《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1097页。

[90] 吴梅《曲学通论》第十章“务头”,《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210页。

[91] 王卫民《吴梅评传》第五章“藏曲校曲与谱曲唱曲”,第170页。

[92] 王卫民《吴梅评传》第五章“藏曲校曲与谱曲唱曲”,第170页。

[93] 浦江清《悼吴瞿安先生》,王卫民《吴梅和他的世界》,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