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120年纪念版)
- 顾颉刚
- 960字
- 2022-07-22 16:42:50
(七)《野有死麕》之二
得适之师来信,指正我的《野有死麕》一段话,极快。今将原书录下:
颉刚:
你的《写歌杂记》很有趣味,今天的两条,尤可爱。我因此想起我读“九一”号时的一点感想,写出来寄给你。
你解《野有死麕》之卒章,大意自不错,但你有两个小不留意,容易引起人的误解:(1)你解第二句为“不要摇动我身上挂的东西,以致发出声音”;(2)你下文又用“女子为要得到性的满足”字样:这两句合拢来,读者就容易误解你的意思是像《肉蒲团》里说的“干哑事”了。
“性的满足”一个名词在此地尽可不用,只说那女子接受了那男子的爱情,约他来相会,就够了。“帨”似不是身上所佩;《内则》“女子设帨于门右”,似未必是“佩巾”之义。佩巾的摇动有多大的声音?也许帨只是一种门帘,而古词书不载此义。《说文》帨字作帅,“事人之佩巾”如何引申有帅长之义?
《野有死麕》一诗最有社会学上的意味。初民社会中,男子求婚于女子,往往猎取野兽,献与女子。女子若收其所献,即是允许的表示。此俗至今犹存于亚洲、美洲的一部分民族之中。此诗第一第二章说那用白茅包着的死鹿,正是吉士诱佳人的贽礼也。
又南欧民族中,男子爱上了女子,往往携一大提琴,至女子的窗下弹琴唱歌以挑之。吾国南方民族中,亦有此风。我以为《关雎》一诗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亦当作“琴挑”解。旧说固谬,作新婚诗解亦未为得也。“流之”、“求之”、“芼之”等话,皆足助证此说。
研究民歌者当兼读关于民俗学的书,可得不少暗示。如下列各书皆有用:
Westermarck: Development of Moral Ideas and Practice
Hobhouse: Morals in Evolution
适·十四,五,二十五。
我诚实的招认,我是误解了。帨为门帘,现在虽没有坚强的证据,但未始不可做一个假设,徐待证据的发见。
本集第二十四首云:
长手巾,挂房门。
短手巾,揩茶盆,
揩个茶盆亮晶晶。
上一句大有《内则》“设帨于门右”之意,下一句似是抹布,那么,在这二句中,这“手巾”一名就有了歧义了。又苏州人叫擦面布亦为“手巾”,则此名竟有了三义。帨在佩巾之外别有意义,自属可能。
适之师又对我说:“此诗之义,经学家虽讲为峻拒,文学家却是讲为互恋的。记得王次回诗中即有此类句子。”我依了这个指导,去寻《疑雨集》,在第四卷《无题》诗中得到以下一首:
重来絮语向西窗,
奉坠罗衣泪一双。
臂钏夜寒归雪砌,
鬓鬟风乱过春江。
金堂地逼防言鸟,
茅舍云深绝吠厖。
郎肯爱闲须一到,
阿家新醊正开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