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120年纪念版)
- 顾颉刚
- 4156字
- 2022-07-22 16:42:41
杞梁妻哭崩的城注5
我很高兴得到他人的指出,更高兴自己找出了错误而改正。
当我去年作《故事的转变》一文时,自以为很是小心,不料没有过几天就发见了两处很大的错误。这两处错误都是关于杞梁妻哭崩的城的(六九号第五版)。心中耿耿了半年。现在借着专号第八期出版的机会,索性把这一节文字重做一通。
这两个错误,一是在评论王充《论衡·感虚篇》时,误认《变动篇》的话和它相同而不复举;一是评论崔豹《古今注》时,说:“杞国在今河南开封道中间的杞县,莒国在今山东济宁道东北的莒县,两处相距千里。”现在知道,《变动篇》的话比《感虚篇》重要得多,而且已说出哭崩的城是杞城,远在崔豹书之前,杞国也不在河南而在山东,正当莒与齐中间呢。
西汉末,刘向所作的《列女传》和《说苑》都说杞梁妻哭崩了城,但没有说明为她崩掉的城是在什么地方。
清梁玉绳说(《日知录集释》二十五“杞梁妻”条引,想是在《瞥记》中):
《左传》:“遇于郊”,《檀弓》:“迎柩于郊”,《说苑》:“闻之而哭”,则城是齐之城。
这原是学者的解释;至于当时的传说如何,并不能因此而确定。
但《列女传》在崩城之后又说“遂赴淄水而死”,淄水在齐国,似乎确有齐城的可能。所以魏建功先生说(本专号第六期通讯十二):
照《列女传》“赴淄而薨”说来,定是靠近淄水的城池。……齐侯归家了,杞梁妻来迎杞梁之尸,于是有郊吊的事件。那末,这个郊当是齐都之郊,而与传说上“哭于郊”的地方颇有关系。郊是齐郊;杞梁妻受齐侯吊于室,自然是在齐郊之里。齐都临淄,《列女传》说庄公还车诣其室成礼而去,当是庄公到她家吊了便直奔临淄而去。所以她枕梁之尸于城下而哭的时候,齐庄公则已由郊至其家吊完走了;正是她无子又无内外五属之亲而无所归,丈夫的尸首由战场载至于郊尚未能葬呢。尸首所在的城下,当是却吊所在的郊地。这郊地上的城被她哭倒时,尸首还在城下未葬,据《列女传》所记应是如此。
魏先生这番话,是说:杞梁战死后,他的尸载着回国。行到齐郊时,庄公便遇见了他的妻,到她的家(在郊)吊了。庄公回齐都,她便在城下枕了丈夫的尸而哭;哭崩了城,她投淄水死了。照这样说,这城确是齐城。但若单就《左传》上看,原只说“吊诸其室”,并没有室在郊外之意。魏先生的宗旨,在于说这城是齐的长城,故要使她的居处与哭处皆在郊。其实《左传》只说“遇于郊”,《列女传》亦但言“城下”,她的居处与哭处到底在都或在野原不能定呢。
西汉人的书里,没有指实被她哭崩的城。到了东汉末年的王充,始说定那时传说中的城是杞城。《论衡·变动篇》说:
或曰:“……行事至诚,若邹衍之呼天而霜降,杞梁妻哭而城崩,何天气之不能动乎?”
夫……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妄也。顿牟叛,赵襄子帅师攻之;军到城下,顿牟之城崩者十余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夫以杞梁妻哭而城崩,襄子之军有哭者乎?……或时杞国且圯,而杞梁之妻适哭城下,犹燕国适寒而邹衍偶呼也。……
又城老墙朽,犹有崩坏。一妇之哭崩五丈之城,是则一指摧三仞之楹也。春秋之时,山多变。山,城,一类也。哭能崩城,复能坏山乎!……
案杞梁从军,死不归。其妇迎之,鲁君吊于途,妻不受吊。棺归于家,鲁君就吊。不言哭于城下。本从军死,从军死不在城中。妻向城哭,非其处也。然则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复虚言也!
在这一段文字中,以下诸点大可注意:
(1)他说“或时杞国且圮,而杞梁之妻适哭城下”,是他认定她哭崩的城是杞城。
(2)他说“一妇之哭崩五丈之城”,可见在那时传说中,她把城哭崩了五丈。
(3)他说“哭能崩城,复能坏山乎!”可见那时哭崩梁山之说还没有发生,或是初发生而不普遍,他尚未知道。他从大处竭力的一驳,哪知不久就从他驳诘的理由中发生了新传说!
(4)他说“鲁君吊于途”,又说“鲁君就吊”,假使不是他的记错,或是后来人的钞错,便是那时的传说有说起杞梁为鲁人的,除第四条未能确定之外,其余三条都很重要。
杞国在那里呢?我们通常查书,都说是雍丘,即今河南杞县。但这实在不是春秋时的杞国。
杞国在西周时确是在雍丘,但到春秋时已迁到了东方了。司马贞《史记索隐》卷十一《陈杞世家》篇云:
《左氏》隐公四年《传》云:“莒人伐杞,取牟娄。”牟娄,营东邑也。僖公十四年《传》云:“杞迁缘陵。”《地理志》云:“北海有营陵,淳于公之县。”臣瓒云:“即春秋缘陵,淳于公所都之邑。”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二云:
淳于,在今山东青州府之安丘县。案:淳于本州国地。桓公五年冬,《经》书“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度其国危,遂不复。”淳于本州国之都而杞居之,是亡州者杞也。然隐公三年州未亡,莒人所取之牟娄已在东土,与淳于为邻。杞本弱小,不应立国雍丘而遥属小邑于千数百里之外,则知春秋之前杞早居于东土矣。女叔齐曰:“杞,夏余也,而即东夷。”邾、莒以东皆为东夷,特未详其何地耳。今青州府安丘县东北三十里有淳于故城。
又云:
缘陵在今青州府之昌乐县,亦曰营陵,路通登、莱。僖公十四年,“诸侯城缘陵”。盖是时淮夷病杞,齐桓迁之稍北以自近;如楚迁许于叶,吴迁蔡于州、来。然杜注“杞邑”,则仍为杞地之错入于齐者耳。至襄公二十七年,杞复迁淳于。案:是年晋合诸侯之大夫城杞,祁午数赵文子之功曰“城淳于”。盖城杞即城淳于,是杞复迁淳于之证也。今县东南三十里有营陵故城。
读以上数则,可知杞国在春秋前迁到山东,到桓五年(公元前七〇七)灭了州国而迁入安丘,到僖十四年(前六四六)迁到昌乐,到襄二十七年(前五四五)又迁到安丘。杞梁战死的一年(前五四九),他们还住在昌乐。昌乐到临淄非常近,不过一百里左右。从莒县到临淄,是可以经过的。
假使这件故事是说,杞梁死了,载尸回国,其妻迎上前去,在杞城碰见了;她就枕尸而哭,把杞城哭坍了(不管齐侯吊诸其室),那末,这件事是很讲得通的。
东汉末年,邯郸淳作《曹娥碑》,有“杞崩城隅”一语,足与王充的话相发明。
西晋时,崔豹作《古今注》,他距王充、邯郸淳不远,杞城一说依然占势力,所以他说:
杞植妻……抗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而死。
他所以只说“投水”而不说“投淄水”,大约因为淄水离杞城较远,不能一崩了城就跳下去的缘故(于此可见若说投淄水,自以崩齐城为宜)。
到后魏,郦道元以己意定杞梁妻哭崩的城为莒城。他在《水经注》中(卷二十六“沭水”条)说道:
沭水……东南过莒县东。……《列女传》曰:“……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云:“……哀感皇天,城为之坠”,即是城也。
他所以这样说,想来是把《列女传》“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的一语看得过真,以为杞梁死在那儿,她就应哭到那儿,崩坏的城也应该即在那儿。但既把这句看得太真,便只得把投淄水的话丢了,改为投沭水了!(他若想起《檀弓》“迎其柩于路”句,或者也要说崩坏的是杞城!)
郦道元的指定的地点,因为没有传说在背后衬托,所以它没有势力。以我听见,只有清代王照圆的《列女传注》是依着他说的:
城,莒城也。夫战死于此,因就尸而哭之。
上面说的齐城,杞城,莒城,固然不同,但总在山东的东部,没有离开这件故事的原始路线。直到唐朝,这件故事就全变了:时代也变了,地域也变了。那时的时势竟把中国中部的故事送到北部去了!
唐末僧贯休作的《杞梁妻》诗云: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
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
杞梁贞妇啼呜呜!……
这个城就是遮北胡的长城,是秦始皇的主意而为杞梁们所筑。
这时长城之说既因时势的鼓荡而流传极普遍,所以五代马缟做的《中华古今注》就稍变崔豹《古今注》的话,而说:
杞梁妻……乃抗声长哭,长城感之颓;遂投水而死。
从此以后,她的哭崩长城的故事就没有改变过。虽则有潼关与山海关的异说,原不过是小小的分支而已。
我们若已知道这件故事的来历,那末,杞梁妻的哭崩长城是无论如何讲不通的。但学者们总是好为合理的解释的,于是说道:
所谓长城,乃泰山之下长城,非辽东之长城。(《职方典》卷六十三,永平府古迹。按,此类话在志书中甚易见。)
魏建功先生亦说(通讯十二):
原来齐鲁之边也有城墙,或者就说是长城……这传说中,“长城”的来历,恐怕是由“杞崩城隅”的“城”字上牵连来的;而“杞崩城隅”的城恐怕又是由齐鲁的边城的实物牵连得来的。……
齐郊的城依历史上记载和地理上的遗迹,可以断定有的,并且也叫做长城。那末,长城的来源在这传说中并非无可寻找的了。……后来哭倒长城的“长城”指了现今直隶、山西以北的故燕赵等国的长城,乃是因为长城变了一个专名词。在秦始皇以后,长城变了秦始皇专利的工程,孟姜女哭倒的长城便也搬了家了。这是长城在传说里的沿革。……
长城由齐而牵连于秦,于是杞梁原来战死的事实变成筑城而死,而添出送寒衣的传说。这自然是叹息“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反对边功思想的结晶,把一个传说完全改变了面目,所以我想这个故事,一变自秦始皇联接长城,再变自汉唐人感痛时艰。
志书上说杞梁妻哭崩的城是齐之长城而非秦之长城,这是事实问题。魏先生说传说中杞梁妻哭崩的齐郊之城即是齐之长城,因有了哭崩齐之长城之说而牵连于秦之长城,这是传说的演化问题。
事实问题,早有顾炎武答复。他在《日知录》卷二十五“杞梁妻”条云:
……且其崩者城耳,未云长城。长城筑于威王之时,去庄公百有余年。(《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闵王筑防以为长城”。按,魏惠王二十年乃齐威王之二十七年,非闵王。)
齐筑长城在齐庄公之后百有余年,她的哭崩齐长城当然说不上。
传说的演化问题,我觉得魏先生那样讲也不对。如果确是由齐长城变为秦长城,那末,哭崩长城之说至少在战国时已成立(所以秦始皇联接长城时,哭倒的长城便搬了家);何以刘向还不指实,王充、邯郸淳、崔豹还说是杞城,郦道元还说是莒城,而直至唐末时的贯休、马缟才说是长城?何以首先指实的长城乃是遮北胡的长城?何以极喜讲天人感应的汉朝人竟毫不知有哭崩长城的故事,而直至边功极盛的唐朝才忽然发见了哭崩秦长城之说?
哭崩秦长城之说是怎样来的?是唐朝的征夫旷妇的一段怨别之情所结集。他们因自己的夫妻离散而想到秦筑长城时的夫妻离散,因自己的崩城的怨愤而想到杞梁妻崩城的怨愤,二者联结而成了这段故事。
哭崩齐长城之说是怎样来的?是学者们想:杞梁妻不该哭倒秦国长城的;然而她是齐国人,齐国也是有长城,安知她哭崩的不是齐之长城呢?于是而倒果为因了,于是而杞梁妻哭倒的长城便真搬了家了!
综以上诸说,可以画一个表来说明:
192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