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偏正与联合

1.0 从“从X到Y”的功能和意义看,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偏正式和联合式(下称A式和B式)。这两类格式至少在四个方面存在着区别和对立。

1.1 动词与介词。从词性看,A式中的“到”是动词,而B式中的“到”是介词。其差异在于:a.动词“到”后可以插入时态助词,介词“到”后不能插入时态助词:

(1)拉法热已从里斯本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读者文摘》精华第四卷)

(2)从双龙洞到(*了)冰壶洞有石级。(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

b. A式的“到Y”后面可以出现趋向动词;B式的“到Y”后面不能出现趋向动词:

(3)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陶铸《松树的风格》)

(4)据说从姚店到花艳岭(*去),是整整二十里呢。(吉学沛《夜走花艳岭》)

1.2 具体与抽象。从意义看,A式具体、明确,B式抽象、含糊。大致说来,a.A式“到”相当于“到达”“前往”,B式“到”接近于“以至”“及至”。例如:

(5)她跟曹慧英一样,从青训队到八一队,然后调进了国家队。(鲁光《中国姑娘》)

(6)他发现从山脚到顶峰的铁栏杆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锁。(《现代家庭》)

b. A式的“从X到Y”在逻辑上必定有自己明确的施事,在句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而B式的“从X到Y”在逻辑上常常没有而且也补不出自己确切的施事。例如:

(7)[ ]从北京到上海,两天以后又经杭州去了宁波。

(8)[?]从北京到上海,坐火车大约需要十五个小时。

1.3 谓性与体性。从功能看,尽管两式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状语,但A式是谓词性的,而B式是体词性的。区别在于:a.A式是包含一个动宾词组的偏正词组,B式是包含两个介词词组的联合词组。例如:

(9)她从后街到前街,从镇里到野外的山坡上,旮旮旯旯都找遍,也没见踪影。(浩然《高高的黄花岭》)

(10)从未庄到鲁镇是一滩浅浅的沼泽。(鲁迅《祝福》)

前句的“到前街”是一个动宾词组,和前面的介词词组“从后街”一起组成偏正词组,充当句子的谓语;而后句的“到鲁镇”是一个介词词组,和前面的介词词组“从未庄”一起组成联合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

b. A式可以单独充当谓语,可以独立成句;B式不能单独充当谓语,不能独立成句。例如:

(11)早在本世纪的黎明,李四光只有十四岁,从湖北黄冈家乡到汉口。(徐迟《地质之光》)

(12)炮兵阵地[分布在]从跑马场到小营门附近的壕墙内外。(冯骥才等《义和拳》)

前句的“从X到Y”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分句,而后句的“从X到Y”只是一个黏着的句法成分,没有[ ]中的述谓成分就不能单用。

1.4 动态与静态。从表达看,A式趋向于表动态的动作行为,B式趋向于表静态的性质状态。具体表现为:a.A式表示主体行为,B式表示客观状态。例如:

(13)一九一五年孙中山从北京到太原,经过阳泉的时候曾经下车察看这里的煤铁矿藏。(《祖国各地》第四集)

(14)从南边的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到北边的准噶尔盆地和阿尔泰山,都有他的足迹。(碧野《将军之歌》)

b. 在A式中,行为主体的位置要移动,而在B式中,表述对象的位置不移动:

(15)从西头到东头,又从东头返回西头,找回的已不到三分之一。(王晓玉《阿贞》)

(16)从口腔到胃里,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老舍《骆驼祥子》)

这两句的区别在于:前句的行为主体(句中未出现)从西到东发生了实在的位移,而后句的表述对象(这里指祥子)并没有发生实在的位移。

总之,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两种同形的“从X到Y”,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都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