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代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和新变化,非常值得总结。本文是笔者“当代汉语形、音、义关系新探”系列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是《借形赋义:当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语义扩张模式》,讨论的是当下非常多见的各类“旧瓶装新酒”现象(如用“海龟”来表达“海归”的意思,从而使前者获得新义)。借形赋义是一种借旧形而赋予新义的方式,而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是一种同样比较多见的以语音为媒介或依据,以旧有词语为基础另造新词语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借音赋形”。借形赋义与借音赋形是当代汉语词汇发展以及新词语生成的两种重要模式,均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即在这一认识之下,以当代汉语的借音赋形现象为考察和分析对象。

所谓借音赋形,即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现象,对已有词语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从未有过的词语形式,来表达新义以及追求某种独特的表达效果。析言之,它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借”,即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行为,有非常明显的“主观故意”,是有意而为的,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上边所说的表达新义以及追求某种新颖别致的表达效果等;

二是所借之“音”,即谐音,主要是利用同音关系,但有时也包括一些近音字,如声调不同、声母相近(如平翘舌不分等)和韵母相近(主要有前后鼻韵尾不分等);

三是“赋形”,准确地说是“赋新形”,即推陈出新,以某一已有词语为基础,部分或全部改换成同音或近音的字,从而生成一个从未有过的新词语形式。

对于借音赋义现象,学界已经给予高度关注,相关的研究文章也有不少,几乎都是从谐音角度切入的。大家对这一现象赋予不同的指称形式,仅我们所见就有“网络谐音词、网络谐音语、网络谐音词语、谐音替代、谐音字变异、谐音型网络流行语、网络汉字谐音词、网络谐音新造词、谐音换字、谐音替换、谐音字、谐音网络词、当代汉语谐音新词、谐音双关现象、谐音仿拟、谐音仿词、网络谐音类流行语、新谐音现象、谐音造词、谐音杜撰词、谐音生造词汇、时尚词语谐音化现象、网络通假字”等。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这一现象的性质、分类、特点、使用范围、生成机制以及规范等问题,比如邵志华(1999)就从分类角度列出了仿词式、双关式、析字式、飞向式、藏词式、歇后式、曲解式、空设式、数码式、传承式等十种,以及近年来新增的错杂式、回环式两种新样式。

虽然也有一些相对比较深入或较有理论色彩的研究,如陈培《网络谐音流行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以“杯具”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周建民、杨扬《论网络谐音词语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江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刘大为《谐音现象的心理机制与语言机制》(《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5期),郑艳霞《汉语谐音新词的语义理据及心理认知》(《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吉建华《谐音型网络流行语的模因学分析》(《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2期),但是总体而言,还多停留在简单描写的层次,并且基本都定位于网络语言的层次。

我们认为,对借音赋形现象,应当从当代汉语新的形、音、义三者之间关系的角度,并结合当代汉语新词语总的特点和走势,在总体把握与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微观分析,应该会得出一些不同于以往以及不同于他人的新认识。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一是对相关现象做一归纳汇总,名之为借音赋形;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一个初步的分类和归类;三是总结其特点、分析其使用情况;四是从词汇研究的角度,给出我们由此而引发的某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