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从公共服务看政府作为15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大力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状况,以缩小差距巨大的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政府大幅度增加了财政对“三农”领域的投入,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型政府成为政府创新的核心问题。

增加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状况,对于政府而言,责无旁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我国的“三农”问题突出,农村的社会经济矛盾紧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治理危机,重要原因是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公共服务建设。最近几年,农村形势迅速好转,重要原因是政府空前重视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农民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已经不仅取决于经济水平提高本身。全方位的社会事业发展,才是幸福快乐的乡村生活的基石。

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增加政府投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难以完全依赖于政府投入。在数量方面,仅有政府的提供无法满足需要。不仅如此,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中还存在大量效率低下、资金浪费和供求不均衡的现象。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这些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也不仅仅存在于我国,这是各国公共管理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来供给。许多经济学家以及公众通常都认为,只有政府或公共部门才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但是,也有研究指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与传统行政学致力于改革、完善政府本身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关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必须打破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物品提供。也就是说,社区、企业非政府主体也可以在公共物品提供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理论突破相呼应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公共服务民营化浪潮。这一浪潮也波及农村领域。例如,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智利在农村通信领域引入市场化供给方式起,由于其运行状况良好,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做法,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推行开来。一些国内外学者调查研究也发现,在我国,农村医疗服务、农田灌溉、农技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已经大量存在民间供给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农村公共物品的民间提供也有比较丰富的传统。

农村公共物品引入市场化等非政府供给方式,虽然有可能提高供给效率,但并非万能。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公共服务并不会自动惠及穷人。很难想象,在一个完全靠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世界里,穷人的获益状况会比由政府来提供的状况更加理想。也就是说,公共物品的民间供给,有可能使得一部分民众难以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而确保人人都能获得这些服务,是社会公平的应有之意。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属性不同,民间提供的渠道和力度也有区别。例如,同样作为基础设施的乡村道路和灌溉系统,乡村道路的排他性要弱于灌溉系统,特别是像机电井这样的灌溉设施。对于个体农户来说,可能对投资于乡村道路缺乏兴趣,却会有动力投资于灌溉系统。又如,同样是农业技术服务,市场机制在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特种养殖技术中发挥的效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农村公共物品的非政府提供,不应当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有必要进行更为细化的区分。这不仅关乎公平,也会对供给效率产生影响。

总的看来,在农村公共物品领域,一方面,在发挥政府公共供给主要作用的同时,应当尽量创造条件,促进多种渠道的非政府供给方式,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供给格局,缓解政府资金的不足,提高供给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市场化的供给方式,既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完全放任,政府的分类指导、分类监管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对不同类别的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提出了“区别对待”的主张。

显而易见,公共物品的民间提供问题,不论从生活的角度看,还是从研究的角度看,都是中国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这个领域有分量的调研成果并不多见。在我看来,林万龙教授的这部著作,最大价值即在于拓展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新的贡献。这部著作总结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民间供给的若干种模式;讨论了目前影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诸多因素,特别是政策因素;尝试提出了一个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农村公共物品民间供给政策框架。本书注意到了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政策干预,而这些干预政策往往被政策制定者有意无意地忽视;本书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民间供给,没有简单化地、无条件地加以赞成,而是较为客观地分析了其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并对政府在其中应有的作为进行了分析,这无疑与许多笼统的“泛市场化”口号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部著作所涉及的研究构想,是2003年作者参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展研究项目投标时最初提出的。在获得了基金会的重点项目资助后,作者展开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课题组展开调研的地区有六省八县;其他项目结合本课题目标展开调研的还有三省五县。这部著作中提出的研究结论,均有实证材料作为支撑。正是由于以实地调研数据作为基础,本书的几份专题案例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实证信息。我个人认为,属于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其研究结论准确与否,可以展开讨论,但是,研究态度必须端正,研究结论应该建立在实地调研、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这正是我对这项研究最为欣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