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认知综合测试法的理论及实践
- 范刚
- 1890字
- 2024-11-02 14:14:23
序二
范刚兄吩咐,让我为他的大作写序,确有诚惶诚恐之焦虑。原因之一是我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并不擅长,只能说是略知皮毛,害怕话不在行;原因之二是该作品是其20年理论钻研与实践检验的结晶,可以说是学术生涯之集大成,由我作序难免狗尾续貂。决定让我下笔的动力,应该是我们对中国犯罪心理学事业所共同承担的使命与责任,以及让我无法推辞的30余年的情谊。
我与范刚兄生平第一次眼见为实地接触测谎仪是在1984年9月。当时,为满足全国政法类院校急需犯罪心理学师资的紧迫局面,由我们共同敬仰的罗大华老师领衔的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犯罪心理学师资进修班。我们10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用了半年时间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从罗大华、林崇德、何为民、孟昭兰、邵道生、孟庆茂、马谋超、骆正、沈政、马晶淼、王补等前辈和当时还是新秀的董奇等老师的智慧库中汲取了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养分,奠定了我们人生事业的学术基础。在培训班上,讲授测谎课程的是来自北京市公安局的王补工程师。王老师用的实务教具在当时也属“国宝”──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台由公安部刑侦局刘文局长用珍贵外汇购买的美国产MARK-II型语音分析仪。说实话,当时我们的脑中还没有建构起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对测谎技术的好奇远远大于兴趣,当时由我负责保管的珍贵测谎仪经常成为同学们相互“探询隐私”的玩具。在当时的政法系统,测谎技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心理测试技术,不仅有着唯心主义的标签,而且也缺少使用与推广的土壤。
可以说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历史必然为中国的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带来了曙光,也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创造了机会。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率先成立了心理测试中心并开设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课程。武伯欣教授率领的团队以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勇气和智慧,一边学习、实验,一边传授、办案,建立起了国内第一个系统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教学科研基地,同时也是该项技术在今天得以普及的主要孵化器。1996年,当时在甘肃警校任犯罪心理学教师的范刚兄找我商议,希望我帮忙引荐武伯欣教授,并且能将在当时发展势头良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移植到甘肃。为此,范刚兄专门来北京拜访武伯欣教授并于2002年调入甘肃政法学院(今甘肃政法大学)。感谢武伯欣教授,也赞赏范刚兄和学院领导们求贤若渴的精神,武伯欣教授负剑西行,为当时的甘肃政法学院送去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十几年来,有关范刚兄的消息大都是从命案现场传来的,他带领的团队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宗旨,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践行着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使命。除了不断帮助政法机关侦破案件、评估证据,在他的努力申请下,甘肃政法学院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立,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举办了16期全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培训班,参与主办了多次全国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专题研讨会……他们在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发扬光大,特别是在实战应用与推广方面成绩斐然。
自1985年第一届犯罪心理学师资培训班结业以来,已有35年,范刚兄全力倾注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也已经近20年。回首已往,春华秋实,他有责任回顾与总结他的学术思想,有资格实现他的奉献与传承。本书所介绍的认知综合测试法是他在接受前人技术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研究、文献研究,特别是大量的实案检验而成就的心血之作,其中蕴藏着他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实战性最为真切的体会;本书也是一本理论专著,寻根究底地介绍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的认知综合测试法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原理,诠释了犯罪心理学作为实证科学的真实内涵;本书还是一本操作手册,环环相扣地推送了使用方式和步骤,定义了犯罪心理学作为经验科学的运用效果,是当代中国犯罪心理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著作。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各种理论方法都有用武之地的态势下,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实战检验应该是最有前途之路,这也正是范刚教授得以成功的经验。
30余年过去,虽然大家都已经是两鬓斑白,但范刚兄酒量未减、烟量未减、斗志未减,在我辈人中堪称奇幻。我在学习本书的同时,也诚挚地希望他能够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更多的大案、积案,为提高办案效率奉献犯罪心理学的真知;希望他能够运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减少更多的冤案、错案,为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体现犯罪心理学的灼见;希望他能够培养更多的接班人,让中国的犯罪心理学事业生生不息,让以认知综合测试法为基底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薪火相传。
马皑
2019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