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自动思考的陷阱

除了无用思考,我们还要注意防范一种叫作自动思考的思维陷阱。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动化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假思索。这种自动思考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或处于某种情境时,还没来得及从主观角度判断和分析,一些想法、念头、观点就已经瞬间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这就是大脑在自动思考。

从表面上看,自动思考好像非常省力和方便,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完整且成熟的思维过程,所得到的结论很多都是不正确、不客观的。如果我们将自动思考的结论用来指导行动,难免会遇到很多麻烦。

薛菁在一家公司担任会计,她每天工作很认真,但会计工作比较琐碎,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有一次,薛菁在对账时,发现自己把一笔账目中的一个数字的小数点点错了,导致了一连串错误,很多工作都得推倒重来。此时薛菁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这样的想法:“我太笨了,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完蛋了,同事们肯定都会笑话我,领导也会批评我!”

可事实上,同事和领导并没有对薛菁进行过多指责,但薛菁却摆脱不了自动思考,脑海里全是负面想法,根本没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后面对账时更是漏洞百出,她想控制都控制不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午休的时候,薛菁像逃跑一样冲出了公司。她打算逛逛街让自己缓解一下压力,就来到了公司附近的一家超市。在超市里,薛菁远远看见一位上级也在购物,她赶紧挤出笑脸,向上级点头示意,可是上级并没有回应,转身就走开了。

其实这位上级可能是因为近视,加上距离比较远,没有看清薛菁,才会做出这样的表现。可是薛菁此时已经开始了自动思考:“糟糕了,上级肯定是因为我的工作失误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才会不理睬我。”带着这样的想法回到公司后,薛菁更是无法面对工作,执行力越来越差,本来半天就能完成的任务拖了几天也没做好……

薛菁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自动思考的陷阱,把大脑自动闪现的思维当成了正确的结论,并因此对自己进行了很多负面判断,导致情绪更加低落、认知更加歪曲,由此影响了后续的工作。

薛菁遇到的这种问题在很多人身上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想要有所改变就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识别出脑海中的自动思维

想要摆脱自动思考对自己的控制,我们首先要学会将自动思维和其他思维分别开来。其实这种识别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当一个念头出现在脑海中,马上问自己“我正在想什么?”因为自动思维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直接在某种场景下就会出现的,所以当你开始主动思考的时候,就会打断自动思考,并有可能产生出与自动思考完全不同的想法。

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薛菁在行动中出现了失误,她就产生了“我很笨”“会被笑话”的想法,如果她马上斩断这个自动思考,开始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很容易就会想到“会计工作中出现偶尔的失误是正常的,并不代表个人能力有严重欠缺”,这样她也就不会受困于自动思考而觉得沮丧、烦躁了。

▶对自动思考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

在识别出了自动思考的结论后,我们要对这些结论进行评价,以免被一些错误的结论误导而影响了行动。比如我们拿到了一本厚厚的文学名著,一翻开书页,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产生了“篇幅这么长,肯定很难懂,还是别浪费时间了”的自动思考,接着就会扔下这本书,拿起手机看起了新闻。这样做可能会错过一本很有价值的作品,让自己少了一个积累知识和提高品位的机会。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对自动思考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看看它是不是出现了偏差。像“这本书看似厚重深奥,但其中内容未必枯燥乏味”,如果我们尝试去看上一页,就会发现自我思考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是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

▶纠正认知,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自动思考而产生的认知歪曲有很多种,除了主观臆断造成的认知偏差外,还有非黑即白判断、灾难化思维、夸大化思考、以己度人等。比如“非黑即白判断”就是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两种答案——是与否、对与错、黑与白,这种判断法会限制我们认知的视角;“灾难化思维”是动不动就对未来进行消极预测,感觉自己的行动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它会让我们被悲观的情绪主宰而无力开展行动;“夸大化思考”就是在评价自己或他人时不合理地夸大某一个侧面,像本节案例中的薛菁就因为一个偶然的错误对自己做出了“太笨”的评价,这就是一种夸大化思考;还有“以己度人”,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人身上,觉得他人这么说或这么做肯定是自己认为的这个原因……

对于上述这些自动思考造成的认知偏差,我们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当脑海中出现这些不好的念头时,我们不能接受它们的摆布,盲目行动,而是要提醒自己立即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样大脑才能在理性的控制下产生更加客观的结论。我们可以将两种或多种结论相互比较,逐渐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比如,在面对一项艰巨的任务时,自动思考会告诉我们“这件事太难办了,还是算了吧”,而另一种思维会告诉我们“如果从现在开始我认真行动,就有可能完成任务,而且我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收获”。将这两种结论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知道按照哪种思维行动才是对自己更有利的。长期进行这样的思考和对比,也会一点点减少我们的认知偏差,使我们能够逐渐跳出“自动思考”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