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妈妈总有好办法:一本书搞定孩子成长中的关键心理问题
- 张曼
- 2808字
- 2022-07-26 15:40:26
LESSON 6 第六课 儿童认知能力的特点
上一节我们讲了两岁后的幼儿大脑的认知水平会升级到智能机版本,他们在五个方面变得更聪明了,但另外一个问题可能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这个时候的儿童思维有什么弱点呢?如果你想到这一层,我要给你点个大大的赞,因为这说明你已经可以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问题了。
1.自我中心
幼儿认知虽然比婴儿时期进步了不少,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学龄前的孩子,准确地说是两岁到六岁的孩子还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我们需要注意,孩子的哪些思维具有局限性呢?经常有一些学习课程的父母和我吐槽:“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只考虑自己,一点儿都不理解我们做父母的想法呢?我明明想让他这样,他一定要反着来,有时候我很着急,他好像一点儿都不能理解,还跟我纠缠。”有这种困惑的父母先别急着怪孩子,我要告诉你儿童思维的第一个局限性,就是儿童容易只关注情境的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的方面,他们不能同时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所以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
上星期,我的一个好朋友找到我,他说:“我儿子现在两岁半了,老喜欢说‘不要’‘不行’。奶奶给他穿袜子怕他冷,他说‘不要’,然后就跑开了。午休之前想让他先上个厕所再睡,他也说‘不要’,然后到时候还是得自己再去一次。我们的好心他怎么体会不到呢?”听完以后我笑着说:“两三岁的孩子是很难从你的角度上想问题的,这时候的儿童表达都是从自我出发。两岁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飞跃,迫切地想要获得独立感,但语言能力还跟不上,结果就体现在他们总是说‘不要’‘不好’。”我给了这位朋友一个建议:“每次都给孩子一个选择,比如问他‘你是现在穿袜子还是晚五分钟再穿呢?’第一逆反期的孩子需要这种自主感,满足这种感觉以后他反而会变得听话。”他回去用了这个方法,让孩子自己做选择,结果真的见效了。其实孩子所说的“不要”“不行”的背后含义是:“妈妈,这次能不能让我自己做主啊,然后再听你们的话可以吗?”
皮亚杰为了研究儿童的自我中心,设计了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他邀请了很多三岁到五岁的孩子,让他们站在一张正方形的桌子三边,桌子上有一座山的模型,山的各个面是不同的形状。他在桌子的第四边放了一个娃娃,然后问这些孩子:“你能告诉我娃娃眼里的山是什么样子吗?”这时候,孩子们基本是按照自己的角度来描述山的样子,说不出娃娃看到了什么。皮亚杰认为这个年龄的儿童都是自我中心的。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自私自利,而是指孩子觉得“我看到的角度就是世界的全部”。如果一对夫妻经常吵架,那么他们家里的宝宝很可能认为“是因为我不乖,才惹得爸爸妈妈吵架”,这种心态反而无私地承担了一切责任。
不过你肯定要问,那能不能想办法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别人呢?答案是可以。在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之后,还有其他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三岁到五岁的孩子坐在一个正方形木板的前面,这个木板的平面被隔板分成了四个区域。心理学家让孩子们居高临下地去看,心理学家在正方形木板的一边放上一个玩具警察,再把娃娃分别放在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区域里面,然后问孩子:“娃娃在哪里的时候,警察可以看到呢?”30名三岁到五岁的儿童,十次实验他们有九次都答对了,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想要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观点,就必须让他们来完成比较熟悉的任务。警察和娃娃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山是比较陌生的,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他们就只能以自己为中心来理解了。如果你想要孩子更好地理解妈妈,其实可以在做游戏和讲故事中进行角色互换。比如,你跟孩子玩过家家,让孩子做妈妈,拿一个娃娃来让他光着脚,然后说:“现在天气很冷了,是冬天了,你觉得光着脚的娃娃会怎么样呢?你是妈妈,你应该做些什么呢?”然后把娃娃的袜子放在旁边,孩子很有可能会给娃娃穿上袜子。多让孩子在游戏当中模拟父母的身份,孩子可能就更容易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了。
2.不懂守恒
除了容易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之外,孩子们的第二个思维局限是他们还不能理解“守恒”。什么是守恒呢?也就是两个物体,如果外形发生了变化,质量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两个物体仍然是相等的。皮亚杰做过很多这样的实验,他给一个叫蒙迪西的小男孩展示了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两个杯子都是那种宽并且矮的样式,里面装有相同的水,然后他问这个小男孩:“这里面的水是一样多的吗?”蒙迪西说:“是一样多的。”接着,皮亚杰当着蒙迪西的面,把其中一杯水倒进一个高而窄的杯子里,还让蒙迪西亲自操作了一遍,然后再次问他:“现在两个杯子里面的水是一样多还是哪个更多呢?”蒙迪西非常坚定地回答:“高的那个杯子里的水多。”
换了其他的小朋友呢?有的小朋友说高的那个多,因为杯子高一些。还有的小朋友则说宽的杯子多,因为杯子大一些,几乎没有孩子说两杯水一样多。但是明明孩子们亲眼看到两杯同样多的水倒进了不同的杯子里面。如果他们会反推的话,想象新杯子的水倒回原来的杯子,他们就会明白两杯水一样多了。这个实验证明,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上次有个爸爸说:“我家儿子上一年级了,我问他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他跟我说铁重。我说错了,他还跟我争,你说我这孩子是不是有点儿笨啊?”我说这一点都不奇怪,你等他到二年级的时候再讲这个问题,他就可以明白守恒的道理了。
3.泛灵论
学龄前儿童的第三个思维局限性表现在,他们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是有困难的。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会跟玩具说话,甚至会小心翼翼地轻拿轻放,好像生怕弄疼了它们一样,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认为这些玩具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如果你扔了他心爱的娃娃、机器狗之类的,他会伤心很久。皮亚杰曾经问过很多幼儿,风和云彩是有生命的吗?有的孩子说云有生命风没有,有的正好相反。孩子喜欢把所有的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泛灵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拿着一个物品可以自言自语地玩很久,到晚上有可能害怕一顶帽子或一条围巾。后来有人开始质疑皮亚杰的理论,他们发现如果给孩子呈现差距比较大的物品,比如人和石头,他们就可以知道人是有生命的而石头没有。之后又有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泛灵论”特别受文化的影响,比如以色列的儿童会通过一个东西能不能吃来判断是不是有生命;美国的孩子会通过观察他们是不是能够呼吸、生长和死亡来判断有无生命;日本的儿童则会认为所有东西都有生命、有情感,包括石头和凳子。
这节内容为大家介绍了学龄前儿童的三个思维局限——自我中心、不懂守恒和泛灵论,目的还是要促进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各种童年心理发展现象,帮助父母不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主观判断孩子们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减少提出儿童做不到的非分要求。如果你一定要提出孩子们做不到的那些要求,孩子会痛苦,家长会受挫,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养育不合乎道。从本质上来说,儿童心理就是一种道,而所有的父母都是修道之人,修的是儿童心灵成长之道,也是自我心灵成长之道。今天你修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