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都发生着千年未有的巨变。而家庭教育处于这种巨变中,父母怎样用自己体验过的教育方法,去抚养、引导需要适应几十年后的社会的孩子,这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考验和任务。

每一个儿童在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都是生活在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重要的影响者和引导者。但在咨询和教培工作中,我见到太多的父母仅凭一腔热血和满怀期望去养育孩子。很多儿童和青少年在这种情境下被“养”出了心理疾病,他们厌学、辍学、上网成瘾、出现偏差行为、逆反……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技能如同沙漠中的甘泉般稀缺。

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心理是大脑的功能,不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父母就无法科学、高效地针对孩子的心理、行为、情感进行引导和培养。这本《好妈妈总有好办法》,集我十几年来对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经验,帮助父母从孩子的生理、大脑与心理发育特点入手,针对普遍存在的、让父母感到苦恼的儿童心理行为,给予实操性指导,帮助父母科学育儿。育儿痛苦的根源在于父母不懂孩子的发展规律,很多孩子的正常发展过程被父母当成严重的问题。父母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失去了培养孩子某些良好习惯、行为与技能的黄金窗口期。

我曾经读过一则寓言:一个农夫得到了一块宝玉,他想把它雕刻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的形状始终像石头,而且价值也在慢慢失去。如果用寓言象征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年轻的父母就是农夫,孩子则如同宝玉。孩子经过不同父母的教养,长大后差距巨大。而让孩子产生差距的根源,就是父母教养孩子的工具。可能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己挺聪明的,怎么会傻到用锄头雕琢美玉呢?可现实中,很多父母就是这样做的,家庭教育的败笔往往藏在生活的细节中。父母无意中的一些小行为、小失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父母却认为是“为了孩子好”。

下面几个例子是很多父母经常做的事:想教育孩子懂礼貌、尊重别人,无视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玩具,强迫儿童甚至幼儿必须回答大人的问话;要求孩子让着比他小的孩子;让孩子必须把自己喜欢的零食玩具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在成人的世界里,礼让和分享是好品质,但对一个3岁甚至更小的孩子来说呢?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出这样的能力,只能做到“自我中心”,成人的诸多教育目标违背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使用这种违背发展本能的教养模式,父母会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怯懦、自卑、退缩,或者逆反、厌学、辍学以及日益恶化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出生时,我相信每个父母的心愿都是美好的,但结果很难如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就是因为父母们选择了不合适的教育工具。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孩子雕琢成一块“美玉”,父母需要首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充分把握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窗口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与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大学心理学老师,一名专业的儿童青少年问题专家,普及科学靠谱的育儿理念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我们一直在做的,就像在沙滩上救小鱼的孩子一样——执着地将一条条小鱼放进大海,这条在乎,那条也在乎……如果不能帮助全部,帮助一些也是好的。

在本书中,每节都会从“你遇到的问题”开始,然后讲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最后做出总结“这一节指导了你什么”,帮助父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思考,加深记忆和理解。

这里,我谨向本书的审稿人和出版流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者表示感谢,他们帮助我提高了本书的质量,他们的辛勤付出,才让本书得以最后出版。此外,我还要向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帮助我校稿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谢,他们是禹建林、成运、方传斌、刘伟、李庆。

我还想感谢翻开《好妈妈总有好办法》的每一位读者,感谢你们为关爱和理解儿童付出的努力。我衷心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跟随本书完成一场愉快的、难以忘怀的心灵成长之旅。

张曼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