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的人才更懂读书的意义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nìng)者。”

注释:

① 贼:害。

② 夫:那。

③ 社稷(jì):土地和五谷。

④ 恶:讨厌。

子路说话有时候过于直白,老师听了也会生气。

子路做了季氏宰,有权有势。子羔,就是曾被孔子点评为“柴也愚”的高柴,被认为是不聪明、笨笨的。有人考证过当时的子羔大概二十四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儒生。

季氏管着一个名为“费”的县,“费”古音念bì,现在山东还有费县。子路为了提携后辈,就想举荐子羔,让他去管费县,当个小领导。孔子说:“贼夫人之子。”“夫”依然是念fú;贼是动词,有损害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你这是害人家的孩子。子路大大咧咧(liē)地说,那里有老百姓,又有土地和谷物,为什么非要守在这里读书学习不可呢,管好民人社稷不就行了吗?

子路觉得读书的目的是找份好工作。既然好工作都找着了,还读什么书?现在也存在这种情况,有的家庭让孩子中途退学,去接替爸爸的工作;或者不顾孩子的天性,只想让孩子上个技校、读个中专,以便早点去工作。孩子想上大学,家人说读大学不就是为了找工作吗,既然工作都找好了,待遇这么好,何必读大学?这与子路的思路如出一辙(zhé)。

而孔子呢?他根本没有跟子路解释这件事,直接骂子路“是故恶夫佞者”。佞者就是油嘴滑舌、歪理多的人,什么事情都能辩论一番。人们往往讨厌那些喜欢狡辩的人,面对狡辩者会拂袖而去。对孔子而言,他是气坏了。

子路的观点到底有什么问题,以至于孔子懒于应对?

子路的第一个错误是目光短浅。他只看到了当下立刻就能够获得的东西,没有看到长远学习对一个人的改造。

第二个错误是过于实用主义。比如觉得读书只是为了找到工作,忽略了求知本身的乐趣,忽略了学习对于提高修养的功用。一个人太过实用主义,就找不到纯粹求知的乐趣。有很多人读了不少书,工作以后就再也不读了。

第三个错误是子路并不识人善用。假如子路举荐了一个真的能够做费宰的人,孔子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最怕的是一个人本来没有那么高的德行和能力,被放在一个不匹配的位子,被置身于巨大的风险中,这就是将人放在火上烤,也会给他人带来危害。

孔子提醒子路不懂得用人,如果因为跟子羔关系好,想要提拔他,出发点就错了。

子路根本没有给老师解释的机会。如果子路懂得沟通,不这样直接顶撞老师,他可以请孔子接着讲下去,这样孔子能够跟子路讲出更多的道理。可是子路很佞、刚强,总是直接老师,导致他学习的机会也少了很多。

同学们要学会少老师,多学东西。这里再谈谈我对于学习的看法。

有的人抱有错误的观念:觉得自己不用读书,可以从“社会大学”毕业;有的人觉得读书不如看人,找人多交流,从人的身上学习,相当于读了万卷书。有一句话叫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这话特别庸俗。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见到的人,都跟自己差不多,在同一个层次、同一个地方,想法往往大同小异。虽然旅行能够见到不同地域的人,陌路相逢,语言、文化、见识有很大的差异,但无法深度交流。

有人说,那就努力地去认识那些更厉害的人。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且不说能不能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人,就算你认识了这个时代最厉害的人,他也跟你局限在同样的时代。你能够见到的人,跟你存在着同样的偏见,存在着同样的文化背景,都基本上被同样的时代和时空做了筛选。

人们容易被身边最接近的六个人的认知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往往就是自己最接近的一些人的认知水平的平均数,仅此而已。即便同学们觉得从周围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多数也只是简单的重复,仅仅是你在不断地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认知水平不会得到突破。

只有读书,能够让一个人穿越时间去与更多的人交流,和两千多年前的人交流、一千多年前的人交流、五百年前的人交流、三百年前的人交流,还能够穿越空间,与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国家的人,展开思想上的交流。

这就是为什么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而让孔子不齿。

有一本书叫《思辨与立场》,里面提醒同学们,读书不能只读一个时代的,如果只读先秦,只读孔子、老子,慢慢地,你的说话、风格、做派就被打上了某个时代的烙印。同学们不仅要学习《论语》,也需要慢慢地读一读魏、晋、汉、唐、宋、明等时代的书,读一读近现代、国外的作品,这样你才能充分地从不同思想中吸取营养。

跨越时空,思想才能打开,才能够形成更加丰富的神经元链,才能够找到更加合适、中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