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从失控到自治

2.1 当集中化处理不再等于高效

星期五下午,在快要下班的时候,你突然想起有一笔数十万元的大额跨行转账需要发起,于是你通过手机银行结合手机盾发起交易,但对方却一直没有收到。惴惴不安的你只能把扣款成功的截图发给对方,直到下个星期一上午对方才在账户中收到这笔钱。你可能会对这种现象感到诧异,但这就是当前电子银行所使用的中心化的对账机制。为了防止出现错账,系统需要集中处理客户发起的转账,一层层的对账环节导致了效率的降低。

相比于境内的跨行转账,跨境转账的处理时间更长,两个不同体系之间的交易,需要一层层协议和一个个中介完成信任传递(见图2-1)。为了提升速度,可以将流程转为自动化处理,但由于流程之间的数据涉及传输与大量的运算,又要避免结算错误,因此在不断提高容错率的目标驱动下,中心化记账的IT成本会呈指数级提升。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2014年发表的论文统计,中小银行为防止计算出错与数据缺失,每家银行每五年需要至少投入净现值3876.56万元,主要用于机房的灾备建设。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20年统计,全国银行金融机构法人共4607家。假设所有银行均符合中小银行对机房灾备的标准,且投入金额自2014年以来未有所增长,则全国银行金融机构总计需要投入至少1786亿元用于机房灾备,而事实上这个数字只会随着金融业务数量的提升、业务复杂度的提升而不断上涨,至于全球化的金融系统的成本则更是天文数字。

图2-1 跨境转账流程

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区块链概念并于2009年将其上线,第一次以工程化的形式实现了真正的数字化分布式记账。通过密码学、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和博弈论的有机结合,让记账处理从层层上报到层层下发的金字塔形机制,转为扁平化的点对点交易网络机制,任意双方都能够立刻完成跨域全球的交易,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这是因为区块链让所有网络参与者都参与了记账与验证,分摊了记账的成本,因此它最终几乎成了超越所有灾备手段的安全结算网络,而这个全球化零错误网络的运行总成本每年仅为300亿元左右。

当然,银行与金融结算的中心化在我国有着十分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加持,为普通大众带来更多优质体验,由此造成的成本增加对普通人的影响并不直接。而互联网数据中心化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绝大多数普通人带来困扰。

从哪一刻开始,你觉得你的手机变得过于懂你了?是你在下班时间看到锁屏画面提示你距离回到家还需要多久时;是你在和朋友聊到旅游网页,手机便开始推送酒店广告时;还是在短视频网站中沉浸于各种让你很感兴趣的视频后回过神来时,才发现一个周末过得飞快而空虚。其实,中心化的大数据早已无孔不入,而我们作为数据产生的源头,却开始被数据巨头不断消费。“大数据杀熟”已屡见不鲜,人民网曾报道过在同一时间使用不同账号、不同手机所看到的同一个酒店价格大相径庭的情况。更过分的是,在各种数据集中过程中,我们的隐私以几百元一组的形式在地下产业中被低价倒卖,骚扰电话、骚扰短信及莫名其妙的费用,甚至电信诈骗,让我们感到自己在数字世界的权利似乎正在被科技的发展不断剥夺。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还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之间,我们需要反复地主动暴露我们的隐私信息,去注册,去填写各项个人信息,去证明自己是自己;在几大平台之间进行数据的迁移竟然需要通过第三方工具,执行着类似20年前数据拷贝再存储的低效操作。甚至一个独立的品牌方,在线下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店的情况下,在线上却只能被迫选择在一个电商平台中开店经营。反差如此大,是由于数据中心化造成数据孤岛,而数据孤岛则产生于信息互联网中数据的不稳定性。

数据虽然蕴含着丰富的商业价值,但其可以被随意复制、修改、创造的特性则导致数据拥有者不愿意也不敢分享数据的价值,每一次传递数据都会被复制、被修改,这将导致数据价值的流失,因为它不再稀缺。而作为数据拥有者的我们,却对数据流向一无所知。于是信息互联网上的个体与商业主体都陷入了信任危机,关于数据价值的守与授,也成了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