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元顺帝至正年间,姑苏城西南灵岩山中有一道观,名曰“灵应宫”,内有位道士席应真,号子阳子,洞晓真箓丹法,旁通释典方术,尤善易经,颇具声名。

一日,灵应宫道人正在洒扫山门,过来一男子问讯:“敢问子阳真人何在?”道人见那男子正当壮年,头戴幞巾,身着圆领鸦青长袍,背负一个蓝布包袱,身型健硕,精强干练,怕不是一般的香客,回道:“施主访道长所为何事?”

“在下姓高,名逸,淮扬人士,手上有卷奇书,疑为古本易经,特来向真人讨教。”

道人素知席应真精研易经,好与人论道,便朝山门西边指去,“道长此间正在山中修炼,施主过此门,旁侧有一小径,沿此路绕至后山谷中,或可相见。”

高逸抱拳谢过,循路拾阶而上,少些时,只听到一股水声,原来前面山谷鸣涧,林木葱郁,果然有处房舍隐于其间。待高逸走近,见草庐门户虚掩,不敢擅入,立于门前通报:“弟子高逸,求见子阳真人!”

那木门支呀打开,出来却是一个少年僧人——不过十六七岁,净发白脸,身着土布僧衣,手持一本书册,虽年少清简,却目光犀利,器宇不凡。

正待高逸不解,僧人开口道:“师父已闭关入定,恕不见客。”

“师父?”高逸更加异讶,心想:“这道士的徒弟怎么会是个和尚?”

少年僧人冷冷道:“小僧原在灵岩寺修行,见识师父易法精邃,故拜师求学。你若无他事,便请回吧。”

高逸被他道破心事,暗自叹服,但自己远道而来,岂可轻易打发;又见此僧专为学易,不惜拜道人为师,可见也是箇中痴儿,乃上前道:“在下机缘巧合,得到一卷帛书,请教过几位老儒,俱说是部先秦的《易经》,内文与现本多有不同,乃专程前来求尊师赐教……”

少年僧人一听,不等高逸说完便道:“先拿来与我瞧瞧。”

高逸自取下包袱,从中取出轴长卷来,缓缓展开:“小师傅,且过目。”

那帛书已被绫绢托裱,画芯黄褐泛黑,足见年代久远,所幸无甚损缺,字迹可辨。少年僧人眼中泛光,细细从头到尾端详了几遍,沉思不语。

高逸问道:“小师傅,如何?”

少年僧人脸上闪过一丝羞赧,道:“正文是先秦大篆,我只能辨识一二;上方画有卦象,边上有后人汉隶旁注,可依此推断是古本易经。至于其他情形,小僧才拙,怕要等师父出山方可评断。”

“那尊师何时出关?”

“少则三五日,多则十数日。”

“这……”高逸颇是为难,当下不知是去是留。

“你可是剑客?”少年僧人瞥见高逸包袱中藏有一剑,故此一问。

高逸拱手回道:“未及向小师傅言明,失礼失礼!”便与少年僧人道明身分来由。高逸身怀武艺,现投于扬州淮威山庄为护院,深得庄主赏识,将此珍藏的古易赠之,并嘱托书中提及一种上古剑术,晦涩难解,盼其可参悟研习。

“朝廷禁令汉人习武藏兵,故在外行走不便示人,多请见谅。”

……

不消一刻,船便起航,从内河道转入江南运河,随着漕运船队一路向北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