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李立三等在第一次九江会议上首先提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反动派相继掉转枪口,屠杀曾经是革命战友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顿陷血雨腥风之中。据中共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革命者达31万人之多,其中共产党员有2.6万多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在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危急关头,要不要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以武装起义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坚定的回答。[1]

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共产党内蔡和森、毛泽东、恽代英、任弼时、叶挺等负责人于1927年6月下旬曾连续向党中央建议,组织武装力量,回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但是,党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仍顽固地推行右倾投降主义,对这一正确意见置之不理。陈独秀企图以投降式的让步拉住汪精卫,结果更加助长了汪精卫的反共气焰。在上述形势下,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于7月12日改组,成立了由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李立三、张太雷5人组成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停止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并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当时中共中央曾有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寻机南下广东,重新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设想。

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为同蒋介石争夺“正统”领袖地位和权力,派出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组成的“东征讨蒋军”,集中江西,准备讨蒋。该方面军内,有卢德铭、廖乾吾、叶挺、周士第、王尔琢、周逸群等共产党员担任军、师、团等要职,第二十军军长贺龙也积极追随革命。张发奎率部移师九江、南昌一带后,欲放弃“东征讨蒋”,迫使共产党人随其打回广东,以求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于7月17、18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研究党的行动问题,认为“如果张发奎能够不拥护汪精卫,则我们可以与他合作回粤,否则实行脱离关系”。[2]会后,中央派聂荣臻、贺昌、颜昌颐3人组织前敌军委,由聂荣臻为书记,立即去九江,协同叶挺等“负责主持我们军队及党的指挥”。

7月19日,中央常委李立三和秘书长邓中夏到九江与叶挺等研究应否随张发奎合作南下的问题。此时,九江的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希望与之合作的张发奎在汪精卫的拉拢下,已决定“清共”并调兵遣将,取包围贺龙、叶挺所部态势,形势逼人。在此紧要关头,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叶挺、聂荣臻等于7月20日在九江举行了一次“谈话会”(即第一次九江会议),通过认真分析当时政治、军事形势,认为“在政治上武汉政府已完全反动”,张发奎也“已深受汪之影响”,我党“应该抛弃依张之政策,而决定一独立的军事行动”,“在军事上赶快集中南昌”,“实行在南昌暴动”,“在政治上反对武汉、南京两政府,建立新的政府来号召”。会议中没有不同意见,“遂将这项意见报告中央”。[3]

与会者认为在南昌举行起义有许多有利条件,成功把握比较大:第一,在南昌及其附近,我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军事力量处绝对优势,敌人的兵力则比较薄弱。此时,我党能够掌握和影响的军队,如叶挺的第一军第二十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周士弟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共3万多人大都驻扎在南昌及其附近。此外,在我党掌握下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学员正准备从武汉开往九江;敌人在南昌城内和近郊则只有6个团兵力,加上留守机关,不过万余人。第二,南昌及其附近的工农群众经受过大革命,受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较大,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1923—1924年间,江西就相继建立了党团组织,并开展了工农运动。北伐军占领南昌后,工农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到1927年6月,江西省农会组织遍及54个县,会员达80余万人,并建立了农民自卫军。1927年元旦,南昌市总工会成立;到1月,全省工会会员达10余万人,42个市、县建立了总工会(筹备处);2月,江西省总工会成立,并建立了工人纠察队。在此期间,朱德领导的军官教导团培养的许多中下级军官被分配到南昌及其附近市县,担任工农武装骨干。第三,从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看,南昌是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处赣江下游,水陆交通比较方便,北有南浔铁路可直达九江,东连闽、浙,西接湘、鄂,往南有两条捷径可直下广东,进可攻,退可守,起义成功后,可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重心——武汉、南京和长沙。

第一次九江会议后,在九江的共产党人李立三等开始加紧准备工作,“准备待中央命令一到即发动”。[4]同时,由李立三、邓中夏于21日赶往庐山和原中央常委瞿秋白商议。瞿秋白对这一主张表示完全赞同,两人即请瞿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上将在九江的负责人的意见向中央汇报,并请中央火速决定。

注释:

[1]沈谦芳:《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之三:南昌起义决策内幕》,载《共产党员:河北》2015年第8期。

[2]《南昌起义(资料选辑)》,第80、27—2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南昌起义(资料选辑)》,第80、27—2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4]叶挺:《南昌暴动至潮汕的失败》,载《亲历南昌起义》第1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