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决定和匈奴西部的大月氏联盟,派使臣提议两面夹击,但是当时汉朝没有人知道去大月氏的路,人们对大月氏几乎一无所知,在此情况下,派遣高官去往大月氏的危险也就无从知悉。出于这个原因,选拔出来的人正是当时守卫汉朝皇宫的下级官员张骞。对于出生在汉朝一个小村庄之中,只是一个小官的张骞来说,出使成功的话,将会同时收获财富、名誉和地位。

西域

西域是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出使”是指接受国家或者君主命令的使臣携令而去往他国。

张骞一行要去往大月氏,必须途经匈奴。可刚一进入匈奴地域,就被匈奴扣留了。匈奴单于不仅从张骞那里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汉朝的信息,还期待张骞能够为其效力。张骞在之后的十余年中,一直作为匈奴的俘虏在当地生活,并和匈奴的女人结婚生子。

张骞出使西域图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中的壁画。汉武帝(右侧)在马上下达命令,张骞(左侧)跪着接受命令

单于

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后来有一天,张骞利用监视松散的间隙成功逃脱了。他逃出了匈奴的地盘,越过今天的帕米尔高原,最终到了大宛。张骞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葡萄,还请求大宛王帮助自己到达大月氏,并且承诺在完成任务回到汉朝后,会说服皇帝同意让大宛和汉朝开展贸易。

作为使臣被派遣十余年后,张骞终于沿着北部天山山脉到达了大月氏。但是在此期间,大月氏内部发生了变化。由于大月氏社会安定,想要抵抗匈奴的意愿越来越弱,无论如何都不愿再进行战争。张骞的联盟提案没有成功。协商失败的张骞为了回汉朝,放弃了从匈奴来大月氏的北路,选择了沿着昆仑山脉前进的南路。这是因为张骞觉得南路比北路更安全。但是张骞在通过匈奴地盘的时候再次被扣下。一年多之后,匈奴因王位之争发生内乱,张骞利用这场政治混乱的间隙和家人一起回到了汉朝。

虽然张骞没能使汉朝和大月氏成功联盟,但是张骞回来时走的道路,即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一直到包括大月氏在内的中亚各地的信息大有用处。最重要的是,通过张骞的西域之行,人们得知了通往西域的具体道路。特别是张骞清楚地知道沙漠中哪里有绿洲,这为以后灵活运用地形来击败匈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骞还向汉武帝禀报了关于可以日行千里的“天马”,即汗血宝马的见闻。张骞在第一次见到葡萄的大宛见到了汗血宝马。传说汗血宝马是和神马交配生出的马。汉武帝相信如果得到了汗血宝马,骑兵的机动能力和军事能力就会大幅提高,从而可以征伐匈奴。因此汉武帝急切地想要寻找汗血宝马。他的两批远征军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才终于得到了汗血宝马。汗血宝马以及改良、饲养马的技术在汉朝传播开来,朝廷甚至还出台了关于马的政策。优良品种的马和从安息传过来的骑马射箭技术相结合,使得汉朝的军事能力进一步增强。

天马

张骞说天马一天可以轻松行千里,因流着血红色的汗水而被称为汗血宝马。

丝绸之路

狭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运送丝绸等物的交通要道。但是由于中国的丝绸卖往世界各地,所以“丝绸之路”之名被广泛使用。一般来说,丝绸之路是连接着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国家,向东经过长安、高句丽,直到日本,向西连接着巴格达、叙利亚、罗马的贸易道路。

最终,政治内乱衰弱的匈奴在和汉朝的战争中败北,不得不向北远远地后退。自此以后,汉朝控制了丝绸之路,实现了将丝绸等本国特产和西域直接交易。虽然想要通过外交结盟进行贸易的目标未能达成,但是张骞在出使的道路上获得的信息和对贸易的重视最终使他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新罗天马图

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可能会发生战争。就像在信息社会中,网络的速度很重要一样,在利用马进行征服战争的农耕社会中,马的速度极其重要。汗血宝马被认为是比其他马跑得更快的优良品种。位于庆州天马冢的天马图,极富想象力地展现了西域良马的威力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匈奴所处的社会状态。

秦汉之际,匈奴单于统辖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匈奴不断南下攻扰,汉朝基本采取防御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转采攻势,多次进军漠北,匈奴受到打击,势力渐衰。其间发生内乱,部分匈奴附汉,之后与汉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另外引人关注的是拒绝张骞联盟提案的大月氏。匈奴在征服周边国家的过程中,游牧生活的月氏也败给了匈奴。月氏的大部分遗民离开了故乡,迁徙到西边,并建立了国家,称“大月氏”。在张骞被匈奴扣留的十余年间,大月氏征服了周边,掌握了和安息之间的贸易通路,势力大增。位于亚欧边界的大月氏从匈奴那里进口汉朝产的丝绸等物品,并以更高的价格出口到西边的安息。

匈奴和大月氏从很久以前就通过朝贡、侵略、交易等方式获得丝绸,丝绸经西域的安息或印度,传到欧洲、非洲等地。还有一点要提一下,那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汉朝连知道如何去大月氏的路的人都没有,但是,丝绸却在众多商人的推动下已经开始交易。

事实上,早期文明形成的年代比丝绸之路早,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就有了通过美索不达米亚到埃及、地中海东海岸和巴勒斯坦地区,伊朗和中亚,希腊的欧洲地域和西伯利亚,以及中国,一直到朝鲜半岛的青铜文化传播的草原之路。

那么,我们怎样看待张骞的西域之行呢?从全球网络的观点来看,张骞将汉朝和大宛这两个连接点连接到一起这件事,不过是整个网络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在汉武帝创造的汉朝政治、军事稳定的基础上,随着商人在张骞经过的西域北路和西域南路不断往来,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被扣留十余年但想开展贸易的意志仍不减的张骞这个小的连接,使中国的网络和中亚、印度、西亚、东北非、地中海世界的网络相互连接,它不是作为一时的、单方面的网络,而是作为日常化的、定期运转的网络被创建的。中国的丝绸曾经通过匈奴间接进入中亚和地中海世界,但如今却不用经过匈奴而可以直接交易,间歇性的体系转变为日常化的定期交换的体系。

从大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个巨大网络的出现使亚非欧大陆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历史单位。丝绸之路的突然敞开和交换方式的转变,使这个巨大的网络飞速发展。最重要的是网络变得更坚固,并作为一个真正的体系开始运转。不仅仅是丝绸,比以前更多的物品和思想也得以交换,并且是快速交换,而且随着亚非欧大陆之间多种多样的物品、思想、宗教、人和动植物的往来,人类历史的复杂性更进一层。其后出现的历史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名为亚非欧大陆的历史舞台相连接并不断发展。

青铜之路

青铜文化从美索不达米亚传播到亚非欧大陆。虽然不能确定青铜文化经中亚传入中国的道路就是草原之路,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都一致。很显然,早在公元前2000—前1000年,就已经存在往来于亚非欧大陆之间进行交换的道路。

从长远来看,丝绸之路以快速增加人类历史复杂性的方式成为大历史的转折点。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后,不仅带来了葡萄、黄瓜、良马、疾病等生物学意义上的交换,而且也促成了佛教等宗教和思想的交流。丝绸和马的交换不仅使财富发生了转移,而且带来了文化的转变,尤其是统治阶级和统治领域的文化。连接丝绸之路两侧的区域都在经历复杂性的变化,同时还不断地发展复杂性。像这样增加的复杂性波及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地区,并创造了丰富的知识、技术以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