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分析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指出:“大约在18世纪的晚期,西欧发生了两股演变潮流,接着蔓延至美国……第一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是政治革命的影响。”[2]吉登斯认为,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指历史教科书的插图中所示的那些童工在矿井下拉煤的场景,也不仅仅是指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应该被理解为是代表了人们总体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农业型的前现代社会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前现代文明几乎都是农业型文明,其中大概有90%—95%的人口依靠耕地为生,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点,使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在谈及政治革命的时候,吉登斯指出,政治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叛乱,叛乱不涉及政治制度的改变,而革命则指积极改变整个政治制度并用另一种制度取而代之的行为,换句话说,革命意味着改变整个政治框架。在此,吉登斯特别提到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他说:“历史因为1789年法国革命而首次出现了世俗的、民主的或为民主思想所感召的政权。”[3]从这种意义上讲,法国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政治的框架。无独有偶,享有国际声誉的左派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同样特别看重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后世的影响:“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4]可以说,整个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都是受到了这两场革命的激发,是对这两次大革命给西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一种回应。同样,这两场革命也决定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一词是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者在19世纪20年代发明的,这一名词的产生可能是受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不过,虽然“工业革命”这一词语的产生要晚于法国大革命,它的发生却要早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关于工业革命到底产生于何时,史学界存在着争议。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把18世纪8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的真正起飞点,而这一起飞点与英国著名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改进原始蒸汽机的历史性工作的时间大体上吻合。一开始,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不太明显,大约到了1840年前后,有关工业革命作品才大量地涌现出来。完成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恰好诞生于工业革命正日渐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时代。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兴起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崛起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以下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第一,新航路的开辟,包括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第二,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所有这些导致了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空前高涨。在这两者之间,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地贸易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殖民地贸易则大大推动了西方世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对殖民地金银财富的掠夺和商品市场的侵占,才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最终完成。

与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相对应的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1825年,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出现引发了广大劳动群众和小商人、小资产者的不满,社会革命开始酝酿,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近代工人阶级运动开始逐渐展开。这其中,集中爆发于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最具代表性:1831年和1834年,法国丝织业中心城市里昂两度爆发了工人起义;1844年,德国纺织业中心西里西亚爆发了工人起义;同一时期,英国爆发了被列宁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5]的“宪章运动”。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显示出无产阶级的重要历史作用。不过,这三大运动最终都遭到了镇压,它所留下的教训也是深刻的,那就是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创立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工人阶级的迫切需要。

与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媲美的另一场政治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给19世纪的政治生活世界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并不是西方近代史上的唯一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生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同样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不过,法国大革命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其影响也深远得多,也只有它被冠以“大革命”的头衔。霍布斯鲍姆在分析这一现象的时候指出,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使得法国大革命是如此之重要:首先,它爆发在当时欧洲势力最强大、人口最众多的国家(除俄国之外);其次,和光荣革命、独立战争相比,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性社会革命,而且比其他两场革命要激进得多,各种政治派别轮番登场,给后世遗留下了名号众多的政治意识形态——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立宪主义、改良主义等等;最后,在同时代的所有革命中,只有法国大革命是世界性的,它所提出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随着革命的进程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判断。“法国大革命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引起了1808年后导致拉丁美洲解放的起义。其直接影响远至孟加拉。”[6]

法国大革命给后人留下的一大重要遗产就是《人权宣言》。1789年7月14日,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为标志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后,8月26日,《人权宣言》正式颁布。《人权宣言》向世人昭示了以下基本原则:天赋人权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人民主权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共同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也宣告了封建君主政权的灭亡。

《人权宣言》

当时,德国的情况与英国、法国均有所不同。在政治上,19世纪前半期的德国尚处于封建邦国割据的状态,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要到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才能实现,因此,对于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人来讲,尽快完成德国的统一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头等大事。不过,伴随着民族的统一进程,德国资产阶级为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而进行的斗争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人采取了输出革命的方式,意欲将“自由、平等、博爱”等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大范围地传播到欧洲的其他封建国家当中去。1794年,法军占领了德意志帝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1801年,拿破仑将该地区正式并入了法国的版图,并于1813年开始在这些地区全面推行《拿破仑法典》。法国的这一系列举动虽然激起了当地德国人民的反抗,但却极大地冲击了这些地区的落后的封建领地制度,并且把法国大革命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现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带到了这些地区。所有这些,都使得法国的占领地区率先成为德意志境内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地区。事实证明,这将对19世纪整个德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近现代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814年,拿破仑的统治垮台之后,德国进入了复辟时期。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德意志各邦国纷纷恢复了自己的封建君主统治,德国人民追求统一与自由的运动遭到了各邦国君主的打击。德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制定一部宪法,并依据宪法在全德范围内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制度,但这一愿望迟迟不能实现。当时,莱茵兰地区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资产阶级的势力在莱茵兰地区也是发展得最为迅速和强大的。在各种矛盾的相互激发和冲突下,到了19世纪40年代,莱茵兰资产阶级自由派正式形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当中经常提到的鲁道夫·康普豪森等人就是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的政治纲领的中心思想是在德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并且由普鲁士来领导这一君主立宪制国家。恩格斯对此有个评论,他说当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宣称立宪君主制是最终的、最完善的政体时,实际上是“宣布了德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时刻即将到来”[7]。很明显,与英国、法国相比较,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起步很晚,而且德国在近代史上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于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就在于德国的资产阶级不但人数少,而且非常不集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要从德国内部的历史情境中去寻找。自17世纪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以来,战争与骚乱便一直伴随着德国历史的发展,连年的争战不但大大耗损了德国的国力,而且也使德国长期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这种分裂状态大大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德国的工商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因此,当莱茵兰地区的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之后,便成为19世纪遍及全德的“统一和自由运动”的领头羊。随着“统一和自由运动”的深入开展,德意志的革命形势也已经酝酿成熟,到了1848年,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革命的火焰迅速蔓延到了德国,并引发了德国的“三月革命”。但是,由于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势力的镇压和国外沙皇俄国的干预,德意志革命最终失败了。

无论是对于德国,还是对于欧洲来讲,1848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在政治上,1848年革命是对拿破仑之后复辟时代的一次抗议,虽然它最后失败了,但却从许多方面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在经济上,1848年革命之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都发生了新的、更大规模的飞跃,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快速,欧洲迎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大繁荣时期。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数众多、强大、集中而有觉悟的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的演变,是与人数众多、富裕、集中而强有力的资产阶级的生存条件的发展同时进行的。”[8]因此,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越发壮大了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一股可以与现代工业资产阶级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才真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