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音乐治疗,就是要疗愈心理创伤。疗愈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希望能够借助音乐,使来访者本书中来访者指的是前来参加心理治疗的人,此称谓与患者、病人、当事人等称谓相近。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称谓会带给来访者不同感受,且不同称谓代表治疗师和来访者不同的关系等。因“来访者”一词比较柔和,更能表达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平等关系,所以笔者在本书中倾向于用“来访者”来指代前来参加心理治疗的人。因每位治疗师流派、风格不同,故有各自不同的称谓喜好,也曾有同道称其来访者为客人等。能够重新回到产生创伤的心理情境中,系统地处理当年创伤产生时无法忍受的痛苦情绪,如极度的羞耻、悲哀、绝望、无助、空虚等。只有这些被看到和被承认,也就是体验和面对了自己内心存在的、但一直被回避的痛苦情绪,才能产生突破并获得力量。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音乐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所起到的支持作用。

为什么非要音乐这个媒介?没有音乐,就不能再度回到创伤情境中去体验吗?是的!非常困难!时过境迁,不是你想面对就能够面对的!

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创伤的情绪体验,不管是婴幼儿时的心理创伤,还是成人以后的心理创伤,都是一个需要被保护、遮掩起来的孤岛,不能被轻易触碰,否则会痛苦到崩溃并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尊严。特别是早年(2、3岁以前)遭遇的创伤,那是非言语能表达和叙述的,非意志和理性能够轻易克服的。而音乐的特征就是非言语性,它能够进入并触动人们的本能感受和情绪。

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去处理那些难以忍受的创伤情绪。这痛苦的一页是否翻得过去,用什么方式能够翻过去?这个过程很艰难,因为,对于受伤者来说,有的时候翻过去就意味着某种背叛。这么重要的人或事,失去了,说过就过了?而持续沉浸在这个痛苦当中,自己又承受不了,这个时候有些人会选择绘画,有些人会选择写作,也有人会用比较暴力的方式,或者是自我伤害的方式等。怎样用比较建设性的方法,去做一个创伤的修复?——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听音乐需要心情,在没有心情的时候听音乐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噪音。治疗师跟来访者建立治疗关系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评估和对来访者的理解,才有可能去共同做这件事。当事人情绪做好准备了吗?他的身心状态是否可以进入到一个音乐意境之中?这就很考验治疗师是不是有建立治疗关系的能力,能不能共情共情是心理学中的专业术语,可以理解为“同理心”。心理学家阿德勒关于共情的诠释是“穿上来访者的鞋子(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感受和体验来访者的感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共情的诠释是“咨询师能够正确地了解来访者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来访者。明了或觉察来访者蕴含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本文中指的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感受和了解对方的感觉。感受到当下的情绪状态,以及对哪种音乐产生反应。

如果我们想帮助一个情绪非常抑郁的人,选择一段很高昂的音乐,希望来访者情绪振奋起来,可能对他来说却会感到不适,他的内心独白可能是:我能不能不要情绪高昂?一直以来就是因为想高昂而又高昂不了,我才痛苦,凭什么你播放一段音乐我就高昂了?反之,我们播放一段低沉的乐曲希望能契合他的感受,也会有使他抑郁加重的风险。所以,音乐治疗并非那么简单。

法国十六世纪人文主义作家、思想家蒙田说:“我们必须保留一处小小的避世之所,它完全属于自己,丝毫不受打扰。在这里,可以找到真正的自由,远离尘嚣,回归孤独。”也许音乐治疗的作用在于让我们沉浸其中,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来契合一个人内心的状态。沉浸在音乐当中忘我的过程,其实非常像一个人进入到内心情感的自由联想状态。

有些人并不会去寻找朋友倾吐自己的烦恼,而是在内心世界,通过沉浸在音乐世界、小说创作、绘画作品中修复创伤。这是一种保护方式,让人不会被抑郁击垮;也是一种恢复手段,让充满无力感的人重新拥有控制感;一个人在鼓励下勇敢地去触碰自己最深层的情感并把它们表达出来,确定、安心地知道自己不会被拒绝和指责,也不会被视为异类,精神世界中就会发生一些重组或整合,带来平静安宁的感觉。音乐的环境,可以让个体触摸自己最深处的情感。治疗就是“鼓励个体在音乐治疗师面前独处”。

当来访者有一定的改变的动机时,能够起到疗愈效果的关键就是音乐治疗师。在一定的治疗频率、时长、治疗环境当中,一位优秀的音乐治疗师陪伴来访者去创造一个尽量不受外界打扰的空间以获得心灵的治愈。

关于音乐治疗,有很多的理论和方法,但每个音乐治疗师如何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实际的治疗中,必然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实践经验。本书中所选择的,都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案例,治疗难度大、周期长。作者的探索需要非凡的爱心、勇气和毅力,十几年如一日地倾注心血并始终保持专业的判断与职业的准则实属不易。书中每个个案都是独特的,读者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类型和个案治疗细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到作者的临床经验和治疗理念,而这正是本书的可贵之处。相信阅读本书后,读者会有很大的收获和良好体验。

医学博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第三届主任委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figure_0003_0001

2020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