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何用手机拍出称心如意的照片?我相信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不同手机的相机很不一样,加上手机的相机没有操作说明书,功能复杂,所以拍出来的照片我们经常不满意。

如果说2010年以后是数码单反和微单普及的时期,那么手机计算摄影的转折点则是在2016年。2016年,iPhone 7 Plus配置了双摄,能够生成虚化效果。安卓阵营的各个手机厂商于是开始注重手机摄影:谷歌发布第一代Pixel手机,在手机拍照上第一次强调HDR的作用;国内各个手机厂商则开始大幅度地投入手机拍照技术研发。那一年,我接到了多家手机公司的拍摄和创作项目,可以说是第一次全程专注地用手机进行创作。

随后的几年是手机计算摄影爆发式发展的几年。相机的画质要有跨代升级一般需要三四年,而在2016年以后,手机计算摄影的跨代升级几乎每半年就要发生一次。厂商在自己的手机发布会上,都会重点介绍手机在影像功能上的配置和创新。其进步离不开庞大的手机拍照市场带来的利润和巨大的研发投入。直播和各类手机社交平台的兴起,更是让影像功能成为用户在选购手机时一个重点考虑的因素。

现在的手机在拍照操作上十分便捷,什么都无须调节,只用按下拍照按键。打开手机拍照应用,手机背后的“超级电脑”就开始运算,这个看不见的复杂过程就是“计算摄影”。手机拍照的大部分参数,用户无法自己调节,大部分参数和效果由系统自动完成设置。这限制了一些我们创作的可能性。但如果我们能了解手机的功能和拍照效果,了解设备的潜能和不足,就能在拍照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达到想要的效果。

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必备的摄影知识。阅读本书,就是一个学习摄影的过程。希望你读完本书以后,不管使用什么手机进行创作,都能更加得心应手,也会对未来摄影的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我与大家分享摄影理念的时候,很多人的问题还是:手机/相机要怎么设置,调色思路是什么,我应不应该买某某设备。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并不是拍出一张好作品的关键。拍出好的作品,从技术上讲,就是溯本逐源地从技术原理上明白影像技术对于视觉效果和拍摄过程的影响,利用好手上设备的特性,让其符合自己的创作要求和习惯。从艺术上讲,就是内化视觉表达的美学道理,学会规则之后打破规则,让规则内化的同时形成只属于你的个人风格。如若能做到上述两点,我相信你也会从一个拍照的人变成一位真正的摄影师。上述所说的也正是这本书想要教给你的。

学习摄影的过程是一个幻想不断破灭的过程。刚开始我们以为摄影的创作十分方便快捷,毕竟按下快门就能成像,图像来得如此简单。但是后来我们慢慢发现其实影像创作和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漫长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摄影师的作品集很多是其一生创作的缩影。刚开始我们以为,好器材等于好照片,毕竟厂商的宣传总是让人心动。但是升级了拍照设备才发现,没有创作理念的提升和时间上的付出,再好的设备拍出来的照片也都乏善可陈。刚开始我们以为学调色就是在色彩搭配上加加减减,套个设置、预设或者滤镜就能拍出好的效果,后来发现其实调色是我们对光线、场景、美术、器材、后期调色的综合复杂理解。要拍出具有感染力的色彩,其实就是拍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如果一张照片只是颜色悦目,那站在作品的角度,这张照片可能不值一谈。

别慌,我并不是说这本书讲的都是晦涩的艺术理论和充满数学公式的技术原理。书里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我自己的创作和用手机拍照的经历。本书在艺术上结合摄影百年以来的艺术和美学经验,在技术上结合公开的论文和行业通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进行分享。文字部分是对相机技术原理和发展的分析,加粗的文字内容往往是和操作相关的技巧;图片部分除了示例图之外,都是我用手机认真拍摄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尽可能贴近所写的模块,同时也向大家展示手机摄影的可行性,传达手机摄影的美学知识。

本书除了前言部分,内容几乎都是干货。不过我还是想说说我和手机拍照这件事的渊源,以及我对于摄影创作的态度。

从高中开始我就不间断地进行摄影创作,在漫长的73国的留学、工作、摄影、旅行中,我用所有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去摄影。在这期间,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生死考验:袭击抢劫,高原发烧,高山失温,被困无人区,在冰川和冰洞里面滑倒险些坠崖。但与此同时,我对摄影的理解也在日益精进。例如风光摄影,在艺术层面上,风光摄影不是简单地去到一个好看的地方按下快门,而是把你对自然的向往、追随及热忱浓缩在按快门的一瞬间;在技术层面上,风光摄影和我们更能感同身受的人像摄影其实是类似的,需要细化区分纹理和颜色来对画面细节进行表达。而街头摄影则是在平凡的时间流淌当中去捕捉奇迹发生的瞬间,用镜头语言将未经编辑、没有构筑过的生活画面提炼成一种视觉上可以沟通的素材。在技术上,因为街头摄影大多数需要快速拍摄,所以其对器材设置的要求和风光摄影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且后期更偏重人物表达的处理。其他类型的摄影也都是这样,细细研究下去都有其专精之处和共通之处。

硕士阶段我学习的是环境信息和遥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和图像相关的应用科学,比如大家经常看的天气预报就是环境信息应用的一种。在高中的时候,我无法预见未来的摄影领域会有计算摄影的诞生,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成为该行业从业者。但是我相信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到最好就能接入潮流。17年以后,因为专业背景和在摄影方面长时间的积累,我在两家公司担任手机的拍照技术工程师,把自己对摄影的理解放入手机拍照当中,把摄影上的认知和技术融合到手机的技术和图像的风格当中。从研发到样张拍摄,从观察别人如何用手机拍照,到参与手机拍照调研,这让我有机会在行业里深入学习手机拍照的原理,以及了解用户在拍照时的一些习惯和误区。计算摄影的领域大多联系着重要的产品,比如手机或者拥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存在很高的信息墙,墙外的观念往往是片面和不全面的。

全职从事相机开发工作的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层次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让我有机会和世界上研究前沿的相机和拍照技术的人进行交流,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现在以顾问身份在行业里打拼的我在了解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每一天都在汲取计算摄影世界的知识和养分。行业当中不乏资深人士,这本书能写出来离不开和他们共事时的思维交流和碰撞。

摄影前沿的科技和摄影的未来,都包含在计算摄影这个话题当中。在一百多年来人们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摄影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这本书里面的所有内容,大家都可以通过实践来分析验证,不涉及任何相机厂商的原理性内容和商业秘密,即使有也仅限于领域常识,或者官方和媒体公开过的部分。

对了,我在B站、微博、小红书都有摄影相关话题的更新,欢迎大家在全平台搜索“陈曦Stanley”。

好的,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拍了!

May the light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