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乱·情绪 因为焦虑,我们忍不住一再折磨自己
- 心理罪Ⅰ:拽住情绪失控的缰绳
- 庞向前
- 9185字
- 2022-10-20 11:27:26
焦虑情绪原本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少量的焦虑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懒散和惰性,增加工作和生活的动力。但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克制,或者找一个合适的渠道进行释放;否则,焦虑郁结于心,便可能引发疾病,一旦受到刺激爆发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压力,总是让人焦头烂额
业务繁忙让我焦,股市大跌让我急,儿女升学让我虑,交通堵塞让我躁,柴米油盐让我烦,生活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我越陷越深越迷茫,路越走越难越彷徨,如何才能减轻内心的恐慌呢?——如今,随着生活压力的与日俱增,焦虑症已经不知不觉给现代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诚然,我们需要压力,但我们同样受害于压力。压力在刺激我们不断进取的同时,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忙碌,也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健康,很多人因为承受的压力过大,长期情绪焦躁,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抵抗力和免疫力也在不断下降。
张先生是南京一家大企业的老总,最近总是觉得心脏不舒服,心慌得不得了。前前后后去了不少医院,没查出心脏有什么具体毛病,治疗了几个月,效果依然不佳。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拜访了一位心理医生,按照心理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一个月以后,心慌的症状竟然消失了。其实,心理医生并没有让他服药,而是告诉他:不要吸烟饮酒,不要通宵应酬,可以的话把电话关掉,去旅旅游或者多散散步。更重要的是,医生告诉他:“从你做过的那些检查来看,你的心脏没有什么大毛病,你只要让你的紧张状态放松下来,把压力减轻一些就行了。”张先生听从了医生的建议,身体的不适症状果然减轻了不少。
当我们精神压力严重时,压力的负面作用会转移到身体上,医学上称这一现象为“躯体化”,最常见的就是不明原因的疼痛,如偏头疼、痛经、胸痛、心慌。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精英分子因为压力而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将全部身心精力献给了所谓能带给他们“幸福生活”的工作;有多少不堪重负的稚嫩心灵满怀痛苦和失望地踏上了报复社会的不归路;有多少“边缘人”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以求生存呢?
超标的压力就像超重的大汉一样,乍一出现就会让人感到受威胁,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行为也会不由自主地恶化。压力,需要我们时刻警惕。
压力猛于虎,绝不是夸大其谈,更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不对它提高警惕,你的生活就会被剥夺得只剩下“焦虑”二字了!
世界不压抑,是你太焦虑
有人说这个世界很压抑,其实是人心太焦虑。所以我们遗憾地看到:虽然今时今日娱乐方式应由尽有,然而焦虑症患者却在不断增多;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然而轻生者却屡屡出现。这些,归根结底源于人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目前人们的心理很混乱,因为混乱所以焦虑。
平心而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压力,谁都会遇到烦心之事,不过,那些心胸豁达的人挺一挺也便过去了,而那些心事过重的人却徘徊在自己的情绪中,无论如何也想不开。或许这些人每天都在想的是“我”“我想”“我要”“我爱”,那么他就活得很狭隘,承担不起该承担的责任,走不出焦虑的世界。其实不管男人女人,无一不是爱自己的,这一点无可厚非,那些内心焦虑,甚至想自杀的人无非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某些难以承受的伤害,那么,是不是真的难以承受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则故事:
一位诗人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而那个女子却无情地拒绝了他。家人非常担忧,怕他会自杀,都试着劝导他。但他们越是这样,他就越认为自己应该自杀。他的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把他的门锁起来,但他开始用头去撞门,他们非常害怕。
突然间,他们想到了诗人的朋友,一位颇有声望的哲学家,于是他们就来找哲学家帮忙,看他能不能劝住发疯的诗人——至少他们是同一种信仰。
哲学家去时,诗人正用头在撞门,看样子他真的很伤心,完全下定决心自杀了。
哲学家告诉他:“你为什么要把这出戏演得这么大?如果你想自杀,你就自杀,为什么要制造出这么大的噪声?只用头撞门你是不会死的。所以,你跟我来,我们可以爬到楼顶上去,从楼顶跃下,何其痛快!为什么在这里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诗人不再用头撞门,他感到困惑:堂堂一个哲学家,又是名人,居然劝人跳楼?!
哲学家继续喋喋不休:“把门打开,不要再引来一大堆的观众,为什么要这么演戏,你只要跟我来,我们上楼,保证你很快会消失。”
诗人将门打开,一脸困惑地看着哲学家。哲学家用力地把诗人拉出来往楼顶上走。
诗人往楼上走,越来越害怕。
他们到了楼顶,诗人突然变得很生气:“你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敌人?你好像想要杀死我。”
哲学家辩解说:“是你想要死,我作为朋友责无旁贷,我必须帮助你。我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我们去栏杆那儿。今夜很美,月亮已经出来了,正是个好时候。”
诗人脸色煞白,嘶喊道:“你是何许人,你可以强迫我去死吗?”
哲学家说:“你看看!这就跟你信仰上帝一样。你心仪的那个女子,心不向你打开,你就得不到她的爱;同样地,你的心不向上帝打开,他能接你去他的地盘吗?”
一些人在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以后,会像故事中的诗人一样,在生与死之间选择后者。然而,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想要真正走出生命“忧”谷,除了可求助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治疗外,对当事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自己的压力源头,主动学习如何处理压力、解决问题,以避免压力如影随形,压得人喘不过来气。
现实生活中,焦虑症患者常为情、财、事业等问题所困,而走向自杀,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焦虑而自杀,归根结底,就是人们常常不懂得适时放下,也就是遇到困境时无法转换为光明、正向的念头。那么很显然,遇事多向好的一方面去考虑,你的焦虑、心结自然也就解开了。
万事挂怀,怎能不焦躁不安
无论这世间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动,则一切是非、一切得失、一切荣辱都不能影响我们,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内心世界将是无限宽广的。换言之,心外世界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就十分贴切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罪犯的“丑事”大白于天下,定罪以后被关押在某监狱。他的牢房非常狭小、阴暗,住在里面很是受拘束。罪犯内心充满了愤慨与不平,他认为这间小囚牢简直就是人间炼狱。在这种环境中,罪犯所想的并不是如何认真改造,争取早日重新做人,而是每天怨天尤人,不停叹息。
一天,牢房中飞进一只苍蝇,它“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罪犯原本就很糟糕的心情,被苍蝇搅得更加烦躁,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你还来招惹我,是在故意气人吗?我一定要捉到你!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机灵,每当快要被捉到时,它就会轻盈地飞走。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依然无法捉到。最后,罪犯叹气道:“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
感慨之余,罪犯突然领悟到:人生在世无论称意与否,若能做到心静,则万事皆可释怀;若能做到心静,自己也绝不至于身陷囹圄。其实他早该明白——“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天地宽”。这就是解决人生燥乱的根本之道——如果我们在遭遇问题、困难、挫折时,能够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无限宽广。
心灵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同理,心灵的平和,也是人生最大的富足。一个人,倘若在外界的刺激中依然能够活得快乐自得,那么,他就能守住内心的那份清净。然而,我们多是普通人,每日穿梭于嘈杂人流之中、置身于喧嚣的环境之下,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任心清净呢?于是,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需要寄托于外界刺激来感受自己的存在;于是,很多人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久久不能自拔;于是,很多人为求安宁,自诩为“隐者”,远避人群。殊不知,故意离开人群便是执着于自我,刻意去追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如此又怎能达到将自我与他人一同看待、将宁静与喧嚣一起忘却的境界呢?
也就是说,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环境在其次。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其实,这样的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会是一团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同样表示你内心还存有自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动静如一”的主观思想,从而也就不能真正达到身心俱宁的境界。
真正的心静之人,对于外界的嘈杂、喧嚣具有极强的免疫功能,他们耳朵根子听东西就像狂风吹过山谷造成巨响,过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一样;他们内心的境界就像月光映照在水中,空空如也不着痕迹。如此一来,世间的一切恩怨是非,便都宣告消失了,这才是真正的物我两相忘。
当然,以现实状况来看,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也不受外物的感染,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锻炼,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情操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你只看到了危机,却没有看到转机
不可否认,人生中的确会有危机出现,但大多数都是由于过得不够充实引起的,只要在生活中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不虚度光阴,你大概是不会遭遇所谓的危机的。
可是,如果我们总从坏的一面看问题,就难免会焦虑不安,久而久之,内心被忧虑腐蚀,进取心受到损耗,情况也就变得越来越糟糕。
意大利庞贝城中有位卖花女,名字叫作倪娣雅。她虽然自幼便双目失明,但却从不自怨自艾,也没有自我封闭,而是勇敢地选择去面对,她告诉自己要像常人一样自食其力。
那日,维苏威大火山爆发,整座城市笼罩在浓烟和尘埃之中,庞贝城遭受着空前的灾难。是时,正值漆黑的午夜,惊慌失措的居民跌跌撞撞寻找出路,却始终无法走出“迷宫”。
倪娣雅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这些年来又一直在城里卖花,她的不幸反而成了大幸,倪娣雅依靠自己的触觉和听觉找到了求生之路,与此同时,她还救出了许多市民。
上苍真的很公平,命运在向倪娣雅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又为她开启了另一扇门。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多面的,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这个方面让人痛苦,但痛苦大多可以转化。有一个成语叫作“蚌病成珠”,这是对生活最贴切的比喻。蚌因体内嵌入沙粒而痛苦,伤口的刺激使它不断分泌物质疗伤,待到伤口复合时,患处就会出现一粒晶莹的珍珠。试想,哪粒珍珠不是由痛苦孕育而成的呢?
一个公司的总裁因自己年事已高,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接替自己的位置,但却一直都没有找到适合的人。一天,他开车回老家正巧碰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喜气洋洋地庆贺自己的新房落成。院子里挤满了前去庆贺的老乡,大家举杯交盏,一派热闹景象。这位总裁也前去凑热闹,正当大家开怀畅饮时,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新盖的房子倒塌了。所幸的是并没有人受伤。这时年轻人的父母号啕大哭,众乡亲也为这年轻人叹息,没想到年轻人举起酒杯对大家说:“没关系,这房子塌了,说明我将来一定会住上比这更好的房子。如果不塌,说不定我一辈子都得住在这房子里,不想努力了呢!来,为我今后更好的生活干杯!”乡亲们听他这么一说也都不再叹息了,大家继续畅饮,一直闹到了晚上。总裁回到家说起这事,才从家人的口中得知:这位年轻人高考失败后,出门打工,并用自己挣来的钱养活父母,给自己盖房子。其中,他吃了不少苦,但从来没听说他报怨过。于是,这位总裁回公司之后,马上就给这个年轻人写了一封信,请他到公司任职,并不断地培养他。总裁退休时极力推荐这位青年,却遭到了董事会的一致反对。因为,董事会成员认为这位年轻人学历和阅历都不够,不足以胜任总裁之职。但这位总裁说:“一个人的学历和阅历可以慢慢学,慢慢增长。但一个人的乐观心态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树立起来的,我选择他正是因为我知道他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更不会对公司失去信心。”最终,这位年轻人赢得了董事会成员的认可,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引领公司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大潮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
一个人能够笑对灾难,就更能够轻易获得机遇之神的垂爱。因为谁都喜欢微笑着的面孔,包括机遇。
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危机弄得焦躁不安、惊慌失措,甚至自暴自弃。危机未必就是坏事,它有时反而会成为一个新的契机。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定它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面对阳光,你就看不到阴影。只要凡事肯向好处想,自然能够转苦为乐、转难为易、转危为安。
就业不难,前途其实就在你心里
小张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高中毕业以后只身来到北京打拼,在中关村做起了电脑销售员。一年暑假期间,大批应届毕业生进入电脑城,他们的工资要求比小张还低,而且业务水平也不弱,欠缺的只是一点经验而已。老板便找了个理由,让小张“卷了铺盖”。随后的两个月,小张一直为找工作而奔波,然而,不是用人单位嫌弃他的学历,就是小张觉得待遇太差,两个月下来,小张依然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这样,他除了找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再后来,小张干脆窝在了网吧里,情绪越来越糟糕,经常对身边的朋友使脸色、发脾气。
无独有偶,北京姑娘小黎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职高毕业以后,在两年间,她换了12份工作,最长的也不过干了三个月,最短的还不到一周,目前仍处于求职状态。如果有人问她原因,她就会掰着手指数落以往老板的“罪状”:工作累,要出差;工资给得太低了;公司食堂饭菜差,同事不好相处……用小黎朋友的话来说,她找份工作简直比找对象都挑剔。
小张和小黎身上出现的情况,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就业焦虑症”。据相关消息称,我国每年大约都会有近百万的应届毕业生无法在当年找到工作,这既与客观环境有关,也有当事者本身的原因。
在很多毕业生看来,书中自有千钟粟,十几年寒窗苦读,换来的就应该是每月万儿八千的薪水待遇。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是连续跳槽,就是因为嫌弃薪水太低,用他们的话来说,“我堂堂的一个大学生(硕士、博士),怎么能这么低就?蹴而与之可不羞?”而在用人单位看来,这些人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需要公司手把手培养,培养起来说不准又要跳槽,所以在没有做出业绩之前,根本无法给高薪。于是在“各不相让”的情况下,这些人索性就将“寻找高薪进行到底”,结果直到现在还赋闲在家。烦躁、郁闷、不甘每天骚扰着他们,让他们越发地不自信起来,以至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就永远找不到一份工作了?
还有一部分人就如上文中的小黎一样,是出生在大都市的人,本身学历不高,但对工作的期望值却很高,对工作有明确的要求:诸如月薪多少以上、坐办公室、不上夜班、最好不要加班、不出差等,不符合条件的不去,宁愿在家闲着。事实上,这种心理其实也是就业焦虑症的一种,从内心来说他们害怕竞争,也害怕找个不如别人的工作会丢脸,在家待着最起码表明是自己看不上那些工作,而不是找不着“好工作”。
其实,适度的担心也无可厚非,有所追求也不算错,但起码应该对现状有个正确的认知。客观地说,现代人的就业压力非常大,竞争更是非常激烈,这就更要求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别为工作而过分焦虑,要紧的是把当下的事情做好。
摆正心态,你的爱情总不会太远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着高学历、高收入、高职务,但在感情上找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青年,即“剩男剩女”。随着“90后”逐渐进入适婚年龄,“80后”的“剩男剩女”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使越来越多的人对结婚产生了一种焦虑症,那些本应快乐团圆的节日也逐渐成了这些单身者的一种负担。
单身者们虽然自诩为“贵族”,其实大多数人心中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父母,也可能来自身边的同事、朋友,亦有一部分是来自他们自己。从心理上说,相比夫妻或者恋人,单身男女在情感倾诉与释放压力方面更加困难,而且还会随着单身时间的延长而受到越来越大的婚姻压力,因此,“剩男剩女”比较容易产生孤单、寂寞、冷淡、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长期独居的生活,还会让他们的社交能力逐渐退化,性情变得孤僻,更重要的是,缺少伴侣的生活,会让人的幸福感变差,这是事业的成功、朋友的关怀所无法替代的。从生理上说,单身过久的男女也容易受到疾病侵袭。
在某国企工作的小陈人长得漂亮,工资也高,却一直都没有交到合意的男朋友。一谈到感情问题她就愁眉不展,她说:“前不久刚刚过完30岁的生日,猛然发现自己真是‘剩女’了,看看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90后”的小妹妹都开始谈婚论嫁了,而我还是孤家寡人。”
小陈日常工作繁忙,按理说应该是非常期盼周末到来的,可是她的周末却是灰色的。“一到周末,我只能蒙头大睡,或是在家里看书听歌。因为我是外地人,在北京这边没有亲人,同事、朋友一到周末都成双结对地出去玩了,就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一想到这儿,我连跳楼的心都有了。
“去年国庆节,我没敢回家。因为一回家,父母和亲戚肯定又要为我张罗相亲。起初,我的积极性也挺高。看着身边的女友都找到了爱人,说实话我也有点着急。为了赶上相亲时间,我总是提前打理公司业务,甚至提前回老家。但是,每次相亲回来,我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不喜欢这样的方式——两个陌生人一见面就像做买卖似的,从父母、房子、车子、票子开始谈。后来,我再也没有兴趣相亲了,干脆以公司业务忙为由搪塞过去。这让爸妈更加着急,他们就给我打电话,发短信,真的令我挺心烦的,所以去年国庆节索性没回家。不过说实话,这个长假过得非常凄凉。后来我实在熬不住了,打电话给朋友,哭着说:出来陪我聊聊天吧!
“我真的不想再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游,一个人发呆,真想找个好男人谈恋爱啊!”小陈心酸地表示。
为感情问题而发愁的岂止是女性,大龄男性也不例外。
小千与初恋女友分手以后便开始埋头打拼,待到事业小有所成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年龄已然不小了。经人介绍,他曾相过几次亲,但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喜欢他的他不喜欢,他喜欢的人家又对他不感兴趣。现在在小千心里,找个好女人结婚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然而心急又有什么用?夜深人静之时,想起与前女友当初的情景,感慨周围男女成双结对,小千总是十分痛苦,辗转难眠。时间长了,就表现出神经衰弱,没有食欲、头痛、精神恍惚等症状,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其实,单身男女们最该做好的就是心理调节,以一个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情感问题,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问一问自己究竟要什么。另外,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着急催促也实属自然,此时需要单身男女通过成熟而有效的沟通,或让亲友了解自己正在努力追求幸福,或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恋爱观,接受自己的现状,理性地面对问题。
事实上,只要你还笃信爱情,只要你不太苛求,摆正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与你匹配的他(她)出现是迟早的事。说不定下一秒,你就会在街头拐角处与他(她)相遇。
生活中的小事,没必要去较真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琐碎的,所遇到的事情也都是细小的。对于这些小事情,我们要以一种包容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会看开、看淡、看远、看透。唯有如此,我们才会享受到生活本应有的快乐。
卡戴珊是一名职业校对员,她曾经校对过的刊物书籍数不胜数。因为职业习惯,即使是在生活中,卡戴珊也会不自觉地检查单词拼写以及标点符号是否书写或者表达准确。当别人讲话之时,卡戴珊总在考虑他们的发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恰当。
有一天,卡戴珊去附近的教堂做礼拜,在听牧师朗读一段赞美诗时,卡戴珊忽然听到他读错了一个单词,她马上就觉得浑身非常不自在,一个校对员的声音在她心里不停地说道:“他读错了!牧师居然读错了!”
这个时候,一只小飞虫从卡戴珊眼前慢慢飞过,在她的耳边突然响起了另一个更为清晰的声音:“不要盯着小飞虫,忽视了大骆驼。”对呀,怎么能由于一个小错误而忽视了整段赞美诗?飞虫在卡戴珊面前稍作停留,然后径直飞走了。卡戴珊也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是啊,因为一个“小飞虫”就忽视了整段赞美诗,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请别让小事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
假如我们对生活中诸如穿鞋、走路这样的琐碎小事也怒气不止,斤斤计较,那么心灵就不会得到安歇,也不会变得轻松,甚至会给自己戴上沉重的枷锁。
一旦出现了令人心烦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学会忍让与克制,懂得适时“化干戈为玉帛”,不要让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破坏自己的心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让内心充满愉悦与平和。
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较真,学会宽宏大度,学会理解、体贴他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不要总是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有时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问题,也许就能获得另一种收获。
而那些总为小事伤神的人,他们的一生是焦躁的、烦恼的,也难以获得心灵的安定。其实,我们与其将时间浪费在琐碎的小事上,让这些小事耗费我们的精力,破坏我们的情绪,还不如忽略它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我们要学着将心灵的杂草铲除
当你发现自己被各种琐事捆绑得动弹不得的时候,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吗?是谁让你昏睡不已?答案很明显——是你,不是别人。昏睡中忙碌着的你我,必须学会割舍,才能清醒地活着,也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没有一点空闲,但当你仔细回想一下,又觉得自己这一天并没有做什么事。这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些无谓的小事上,泛滥的忙碌只会让我们失去自由。
《时代杂志》曾经报道过一则封面故事——“昏睡的美国人”,大概的意思是说:很多美国人都很难体会“完全清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他们不是忙得没有空闲,就是有太多做不完的事。
美国人终年“昏睡不已”,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好玩的笑话,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话题。
仔细想一想,你一年之中是不是也像美国人一样,没多少时间是“清醒”的?每天又忙又赶,熬夜、加班、开会,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几乎占据了你所有的时间。有多少次,你可以从容地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有多少个夜晚,你可以不担心明天的业务报告,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应接不暇的杂务日益成为艰巨的挑战。许多人整日行色匆匆,疲惫不堪。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为了一般人共同的口头禅,忙是正常,不忙是不正常。试问,还有能在行程表上挤出空档的人吗?
奇怪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忙昏了,每天为了“该做什么”而无所适从,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自己“不够”。这是最常听见的说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我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好了”,好像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已经够了,我想要的更少”!
事实上,太多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变得无可选择。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在拼命消耗着人们的精力。根据一份调查,有50%的美国人承认,每天为了选择医生、旅游地点、该穿什么衣服而伤透脑筋。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觉地陷入这种境地,你该怎么办?以下有三种选择:第一,面面俱到。对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动,直到把自己累死为止。第二,重新整理。改变事情的先后顺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以后再说。第三,丢弃。你会发现,丢掉的某些东西,其实是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需要的。
天空广阔能盛下无数的飞鸟和云,湖海广阔能盛下无数的游鱼和水草,可人并没有天空开阔的视野,也没有湖海广阔的胸襟,要想能有足够轻松自由的空间,就得抛去琐碎的繁杂之物,比如无意义的烦恼、多余的忧愁、虚情假意的阿谀、假模假样的奉承……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花园,这些东西就是无用的杂草,我们要学会将这些杂草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