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考校

“回陛下,臣原本浪荡,两月前生了一场大病险些死去,侥幸活下来后感叹生命无常,便如开了窍一般,想着不能碌碌无为苟活一世,故而发愤图强……”

话未说完,朱元璋便冷笑打断道:“你这个借口编的太过蹩脚,两个月的时间还不足让你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陡然间变成声名鹊起的才子,你身上有秘密……”

冯毅额角沁出冷汗,他想低调却不能不高调,所以这两个月间发生的转变和以前的他就形成了格外鲜明的对比,还成了根本无法解释的悖论。

他可以和老爹和兄弟扯什么白胡子老头,但是绝对不敢在这御书房内跟朱元璋鬼扯,面对这个疑心病重而且心狠手辣,杀起成千上万人连眼皮子都不带眨一下的老皇帝,天知道他鬼扯之后会不会被一刀砍了。

“很多人都有秘密,你身上的秘密朕不想深究,你也不用紧张兮兮的,朕与你祖父是君臣也是挚友,你祖父为大明开疆拓土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所以朕也当你是子侄……”

冯毅狠狠松了一口气。

“抬起头来。”

冯毅抬起头,先前哪敢直面圣颜,此时倒是得便看了一眼,只见朱元璋方正之脸,面色不怒自威,虽已年迈,然而气宇轩昂,精神矍铄,年轻时候自然也是英俊潇洒,跟后世流传的那鞋拔子脸完全没有一丝一毫共通之处。

由此可见,满清为了黑大明当真是已经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这画像是从大明流传到的满清,满清又艺术加工了一把。

之所以有如此一说,盖因为朱元璋对待文官太狠,他活着的时候当官上朝跟上刑场似的,满天下的官员自是敢怒不敢言。

可朱元璋死了,文官势力开始抬头到崛起,于是文官为了宣泄对朱元璋的怨恨便炮制了那鞋拔子脸画像。

现在嘛……不重要了。

“朕今日召见你,是和信国公无意中谈起你写的那首《石灰吟》,写的很好,颇有正臣、直臣之风骨,若是能言行如一,来日当会成为大明一代贤良方正之臣而垂名千古,但是朕觉得诗词乃是小道,固然能陶冶情操,却未必有治国安邦的真才实学,但是信国公觉得能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句子的人,必然也是饱读诗书,朕有些不服,故而召你来也是打算考考你,朕问你,可曾读过四书五经?”

冯毅终究还是低估了面圣的难度,现在他只觉得头皮发麻。

四书五经,四书包括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则是诗经、周易、尚书、礼记和春秋。

这些是封建时代,尤其是宋明时代,门阀没落以后,平民想要走科举仕途必须要背的滚瓜烂熟而且还得明义的书目,其中四书最为重要,五经专精一门即可,科举也是这么个路子。

四书当中冯毅读过论语和孟子,五经读过诗经,周易也翻过,得益于穿越者开挂般的福利,他对通篇看过的论语、孟子和诗经很熟,对周易也有些印象,但是皇帝问话的意思可不是背书,他要的是明经析意。

胡扯他会,毕竟后世他看过不少视频,但是这年头的析意是要求完全按照朱熹的注解来析,那冯毅析个毛线,后世视频乃至营销号的析意十有七八都他么的离经叛道……

而且最要命的是朱元璋的话里还包括了一层意思,就是他和和汤和在打赌。

朱元璋说他只会诗词歌赋,卖弄风花雪月,而汤和则认为他会圣贤经典,才学不输三榜儒生。

那他怎么回答,要是什么都不懂,汤和失望不失望无所谓,关键他还想混混仕途,从宋国公府走出另外一条路呢,可要是什么都能对答如流,不是很不给老皇帝面子?

伴君伴虎,冯毅算是真正体会到了,所以他决定听天由命,暂且走一步算一步。

“回禀陛下,臣只读过《论语》《孟子》和《诗经》,其余的未曾深读。”

朱元璋呵呵道:“身为勋臣后裔,声色犬马,好勇斗狠乃是常态,你能读过三部,已是不错,詹爱卿。”

詹徽连忙起身恭声应道:“臣在。”

“你家那孙子办了场游园会,却让这世间多出了一首即便是朕读了都振聋发聩的好诗,你是吏部尚书,选能任才是爱卿职责所系,朕今日考这小子,你来出题。”

“遵旨。”詹徽应道:“臣敢问陛下是否以科考之法考之。”

朱元璋挥手道:“科考要考那么多天,朕难道也要等着,朕能等得,只怕宋国公府上也得等疯了去,化繁从简即可,这样吧,爱卿便以论语或是孟子中摘句出题,让这小子写上一篇八股,看看水平如何,若是水平能及得上三榜,那朕便当这御书房是乾清宫,亲自出策考之。”

“臣遵旨。”詹徽领旨,稍微思索片刻,便对冯毅笑道:“冯千户,本官如今奉皇命出题,你当勉力答之。”

“詹尚书请出题。”冯毅很紧张,不住祷告千万得出一个他曾经看过的八股文题目,否则今日这一关怕是难过的很了。

詹徽微笑道:“那冯千户且听好,本官的题目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冯毅狠狠松了一口气,原本已经吊到嗓子眼的一刻心算是落回了肚子里面。

这题他熟,熟的不能再熟的那种,此题出自《论语》,讲述的是孔夫子和他的四位学生谈心,夫子让四位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然后四位弟子开始各抒己见。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引用二程之言分析‘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

冯毅之所以熟,是因为这题又名《待坐章》,乃是高中语文中的一篇……

之所以贼熟的原因则是因为这篇课文,他恰好看过清康熙时期一位名叫胡仁舆的状元郎写过的那篇八股文,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他脑海里面的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