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企业要像对待技术那样重视管理

第一部分 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一、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

10多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过去任何时期没有的,出现了“企业管理热”。这是令人欣喜的形势。它的开端,应该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企业管理问题上,我们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建国初期,主要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社会主义企业的迅速建立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管理工作。当时,我们除继承根据地时期管理工业的一些经验外,没有管理现代化企业的经验,只能在引进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技术的同时,引进他们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这在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起了积极作用。

苏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本身是有缺陷的。例如,管理过于集中而企业的自主权太小,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忽视经济手段,规章制度过于烦琐,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忽视市场、忽视经营、忽视经济效益等。由于我国与苏联的国情不同,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就发现苏联那一套管理制度和方法,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1956年,在总结我们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同时开始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大跃进”时期,破除烦琐的规章制度,虽然也改革了一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加强了民主管理,实行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但不幸的是,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只讲破除迷信,不讲尊重科学,把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也给破除了,造成了企业管理的混乱。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企业管理的一次倒退。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企业管理方面,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系统地总结经验,1961年经党中央批准,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这个条例,总结了学习苏联和“大跃进”时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针对当时许多企业没有严格的责任制度,不讲经济核算,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及因而造成生产秩序混乱,瞎指挥、乱操作和经济效益很差等问题,要求建立健全必要的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调计划管理、按劳分配、经济核算、物质鼓励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实践证明,贯彻执行“工业七十条”,对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改变企业的落后状况,促进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1963年又系统地总结了以“三老四严”为特点的大庆管理经验,提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经过这一段努力,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65年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指标,多数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正当我国的企业管理状况开始改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企业管理是一次更大的破坏。批判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什么“管卡压”、“洋奴哲学”、“利润挂帅”、“唯生产力论”,把“工业七十条”说成是“修正主义黑纲领”,胡说什么“要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统统破掉”,“要搞出不用规章制度管理的企业”,使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科学管理制度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造成企业管理工作混乱不堪,组织涣散,制度废弛,纪律松懈。这又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次大倒退。1976年,很多经济技术指标大幅度下降。

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企业管理也是千疮百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也踏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没有全党的思想解放,没有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没有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就不可能把管理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因此,近十多年来开始出现的“企业管理热”,是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密切相关的。

应该指出,“企业管理热”的出现是有个过程的。粉碎“四人帮”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期间进行的企业整顿,重点是拨乱反正,恢复“文化大革命”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这一段我们叫作恢复性整顿。恢复性整顿是有成绩的,但在企业管理上进展不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的新路线、方针、政策,企业管理工作在继续前进,在总结自己的基础上引进、消化、研究和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这一段通常称作建设性整顿。尤其是1982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国营企业进行全面整顿之后,到1985年9月,全民所有制预算内企业,包括工业、商业、建筑、农垦等大约5万个企业,基本上都整顿了一遍。在整顿的基础上,1986年开始,国家对企业实行企业管理升级制度。这些工作都是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总形势下进行的,是围绕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中心展开的。在进行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界、经济理论界在思想上有两个较明显的变化:一是越来越多的同志看到了我国企业的实际是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意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管理现代化是不行的。二是在清理“左”的思想影响中,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企业,不仅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而且更应该吸取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这两点可以说是我们思想上的一个突破。

应该看到,说目前开始出现了“企业管理热”,这只是与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只重视技术不重视管理的状况相比较而言的,并不是说现在对企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所有的同志都解决了。

但是,把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并且与我们的企业的实际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它是重新被发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一些人的心情就是这种状况。

二、企业工作要以管理为重点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有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作为一种艺术,它又是管理者实际经验的结晶,是一种技巧。企业管理是按照客观规律,合理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具体的业务管理,包括生产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

企业管理形成一门科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代表是《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泰罗和《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作者法约尔。之后,管理科学又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学派。目前企业管理这门年轻的科学,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视。正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我国,必须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第一,管理同科学技术一样是生产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三个物质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是生产力的两个非物质要素。没有管理这个非物质要素,是不可能有效地组织物质要素的结合的。

管理既包括生产力的一面,也包括生产关系的一面。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科学地组织生产,特别是使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得到最合理的组织、最科学最有效的结合,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因此,社会化大生产没有科学的管理,大生产本身就不能存在,现代科学技术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认为,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管理,就像一个乐队需要指挥一样。他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象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1]就是说,管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越进步,生产越是现代化,对管理的要求就越严格越迫切。

第二,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管理的好坏往往是企业胜败的关键。有人分析了一些西方国家企业的情况后,认为企业间竞争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通过竞争得到胜利而生存下来,科学技术达到相当水平;第二阶段主要是管理方面的竞争,谁的管理水平高,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第三阶段主要是研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竞争。应当指出,即使处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管理也起着决定作用。因此,生产经营者在任何条件下,必须力争最有效地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以求立于不败之地。国外有人说企业成败“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我们的实践也证明,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是推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车轮”。不可能设想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只抓技术进步,不抓管理现代化,只一个轮子转动,而企业现代化能够搞好的。反之,如果我们在管理上下工夫,即使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也可以使老设备创出新水平。我国企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企业上百万个,这是中国40年创建的一个宝贵的基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可靠的前沿阵地。但是,由于管理水平低,许多企业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为什么有些技术装备条件差不多的企业,生产经营有好有差呢?问题就在于管理上的差距。实践告诉我们,科技进步和管理现代化必须同步,而两者中,管理占主导地位。

第三,我国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这个落后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解放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买办性、封建性的,它在本质上排斥科学管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一些科学管理方法,但也是很有限的。过去,我国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放以后又长期否定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我们在管理思想上受到很大的束缚。再加上“左”的思想的影响,政治运动的折腾和破坏,造成了我国管理的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一些企业开始重视管理工作,但就整个工业企业来讲,管理水平还是很低的。近十多年来,一些企业先进技术装备增加了不少,但是其中许多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连历史最好水平也没有达到。有的企业每百元工业产值提供的利润,比历史最好水平还低1/3。至于由于经营性原因连年亏损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如果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的经济技术指标相差得就更远了。

就一个国家讲,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管理能力。就一个企业讲,也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我们的任务是提高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开发现代技术的同时,开发现代化管理“资源”,学会两手抓,一手抓科学技术现代化,一手抓管理现代化。目前尤其要强调深化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首先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的轨道上来,从思想上、理论上提高对企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培养既懂经济又懂技术的管理专家。日野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说:过去靠股份的多数控制企业的情况不存在了,日本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的私人股票一般都在0.8%~1%。他说:“我管日野汽车公司,就是靠我40年积累的知识和能力。职工跟我干几十年,生产发展,就拥护我,我就能干下去,而不是靠我的股票多。”这里反映出资本家通过竞争和危机,懂得现代科学管理对行使管理权的人要求很高,既要懂管理,又要懂技术,用无能之辈,企业就要垮台。我们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干部的要求也应当是很高的,不很好学习是不能胜任的。

第二,推行科学的企业管理,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的企业管理是一个动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具体内容也在改变着。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那时的科学管理,20世纪80年代有80年代的科学管理,其内容都是适应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历史条件的。今天,随着现代科学成果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出现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科学管理就有了一系列崭新的手段、方法和内容。如果说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管理,当时是科学的管理,那么拿到现在来也就变成落后的管理了。能不能这样说,科学的企业管理的主要标志就是在现有的技术设备和各种经济条件下,把企业各项活动搞出更高的效率。我们知道,一个社会也好,一个企业也好,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的所有设备都搞成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而推行科学的企业管理,却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也都应当努力做到的。如果所有企业都能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措施,使经济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这就可以提高我们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提倡科学管理的目的。我们今天大力提倡和推行科学的企业管理,决不是要企业坐等设备的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等等。科学的企业管理包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这是相对的。老实说,我们今天的企业限于生产条件和我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多数还无法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要有一段时间准备和努力才能达到。企业应当立足现有基础,通过革新、挖潜、改造,创立适合自己情况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水平。一方面,要优质、高产、低耗、多品种;另一方面,要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如果能达到这两方面的要求,管理就是符合经济规律要求的。我们的企业管理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又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符合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要求,其中包括符合物理的、化学的等自然规律。

第三,要实现科学的企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化,这是必须解决的外部条件。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企业扎扎实实地抓管理。眼睛向内,特别是现在企业面临的困难很多,如原材料涨价、资金缺乏、能源不足、职工积极性不高等等,强化管理、改善经营,从企业内部挖潜,这是主要的,但外部条件的改善,也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就一个企业来说,其活动领域是有限的,它受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因此,企业管理不可能摆脱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大框框。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有局限性的,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与深化,例如计划体制、财政体制、物资体制、基建体制、劳动体制等等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同时,企业管理现代化还依赖于社会的政治和行政的管理体制改革与深化。就是说,强化人们的管理意识,有企业内部的问题(是主要的),也有企业外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