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大学体育教程
- 张培峰 罗永春 黄波主编
- 9字
- 2022-11-07 19:14:26
【理论知识篇】
第一章 大学体育概论
第一节 大学体育的基本理论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最终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将成为大学生人生中一笔可供终生享用的财富。
一、健康第一
何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呢?它是指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教育现状,为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它包括人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
大学体育教学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体应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
(2)加强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身方法的传授。
总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体育运动能消除人们由于工作、学习等造成的压力,调节紧张情绪,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品质。通过体育教学实践,不仅要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健康的意义,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以保持终身健康,这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句话,“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来组织教学。
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则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以实现学生终身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和成功体验,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交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素养和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它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终身体育是目标
终身体育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都要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与指导,它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国家的体育学者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据人体自身发展规律和体育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体育学者的赞同,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在多年的体育实践中,人们认识到,终身体育是健康的基础,它对人们各个不同时期的身体健康,都具有积极影响:在生长发育时期,可以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在成熟期,可使人保持充沛的体力与旺盛的精力;在衰退期,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据生物学专家推算,人至少能活到100岁,但人们普遍达不到这个“生物年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终身体育。“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应当伴随着人的一生。
(一)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既是为了达到在校期间的体育教学目标,也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从终身体育的范围看,它包括家庭体育(婴幼儿)、幼儿园体育(幼儿、儿童)、学校体育(儿童、少年、青年)、社会体育(成年后至老年)。学校体育阶段正是儿童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体育意识培养得怎样,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腿畸形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造成终身的缺陷。若在青少年时期,通过学校体育,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自我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学会几种实用性较强的健身方法和1~2个可以参与的运动项目,将会终身受益。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同学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珍惜学校体育,热爱学校体育,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也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二)大学体育承载着IQ尤其是EQ提高的重任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党中央对学校教育重新提出的要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健康第一”的第二次提出,被赋予了时代意义。当前,由于健康理念与国际的接轨,现代的“健康”概念已经冲破了单纯“体魄”的范畴,是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等全方位的健康。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时代对于这一任务的要求是要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重点,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尽快成材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并教会他们学习、做人、做事。面对着这个任务要求,德、智、体、美不可能独立完成,只有共同完成这一系统工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德”是方向、“智”是根本、“体”是基本前提、“能力”是核心。这种能力就是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它包括:生存能力、自学能力、抉择能力、适应能力、研究能力、审美能力、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因为作为现代优秀人才除了“智商”要高之外,其“情商”也要高,否则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不具备“情绪管理”能力的人,就无法提升自己的“社交经营”能力。这样的人即使满腹经纶、智商很高,最后也会由于情商的低下而人际关系紧张,或者由于常常处在情绪失控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而一无所成,甚至做出愚蠢、有害的事。
(三)我国大学体育的定位
素质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思想。“素质”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和感染才能“养成”。因此,素质的培养也不是某一个系统或某一学科单兵作战就能奏效的。它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共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大环境,更需要德、智、体、美共同构建。学校体育在“营造和构建”中的作用也绝不只是强身健体,还包括在把握这一基本功能后,遵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对学校体育所下达的“掌握”“养成”和“培养”这三项任务,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所谓掌握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所谓养成即“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所谓培养即“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从这些规定的精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已经风靡全球的“国际健康促进战略”和“体育为健康”等“积极生活运动”的时代精神在我国体育教育中的体现。从全方位的健康概念出发,1986年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年会又提出:“健康还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只有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
1.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在目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意味着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它不仅仅是运动的技巧和能力,而且包含着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理论知识的普及,以及运用这些基本的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应该是受过系统体育教育的人。他应该懂得体育促进健康的基本常识、体育健身的基本理论、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具备终身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技能。
大学体育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还必须负有普及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的责任。为此,建议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应该突破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分类方法,依据上述任务把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三类:体育文化传播类、体育技能培养类、身体素质提高类(或健康标准)测定类。
2.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大学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通过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改变学校体育过去单纯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用新的健康观改革学校体育,使大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真正健康地发展。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参加运动的机会更少,而生活节奏更快、竞争更加激烈。新的生存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是强烈的心理的紧张和压力,这种高压的心理负荷,再加上身体运动机会的减少,健康就成为现代文明中的世界性的问题,更是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方式受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不久,多元化的价值观正在形成。理解青年的需求,把大学体育活动和当代青年的体育价值观结合起来,让体育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精神上的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融为一体,培养团队精神。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现代大学体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育人的需求。
3.倡导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把体育看成是强健体魄的手段,而且更要重视体育在健康身心、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鉴于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特点,学校体育要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运用集体活动的“亲和力”和“内聚力”促进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成果转化。
4.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体育活动一般都是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它不仅小型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在激烈的竞争或合作中,随着胜利或失败,学生们的角色和地位也随之不断转换。大学体育活动在满足了青年生理需要的同时,容易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因为在同欢乐、共叹息的体育活动中,彼此间情感上的融合、人际间亲密的交往,正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融相通的时候。而参与者要在强烈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刺激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使之与集体的需要吻合。通过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为他们展示运动才华或组织能力提供机会和空间。大学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们有展示和证实自己的机会,而且在大家共同追求集体荣誉时,思想品德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这不就是极好的情商(EQ)训练吗?
在青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情感是认识升华的信号,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中介。当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但这些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大学体育活动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它能为学生们提供彼此交流的机会、拓展着人际交往的空间。在大家共同为一个目的同欢乐、共叹息时,同伴们真诚地助威、欢呼,关切地递上一杯水、一块手巾,彼此间诚挚地鼓励、安慰,此时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的形成只需一个恰如其分地引导,无需说教,岂不事半功倍!而体育竞争更是体力的拼搏、智慧的较量,学生们要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和智慧;在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与合作精神,以及种种支配人们行为的心理特征即“情绪管理”能力,会在运动实践的磨炼中逐步形成,“社交经营”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大学体育工作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理论依据和特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承担着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的任务。
5.道德健康
1986年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年会提出:“健康还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所赐,可简单解释为人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是一种“使人向善”的规范与提升。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在全民族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健康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是提高公民文化修养水平和自身素质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使个体思想、品质与行为趋于理想化。据世界卫生组织监测中心统计:结核病、流感、肺炎、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等常见病的死亡率,与道德文化修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文化水准越高,则患这些疾病的死亡率越低。对个体道德水准与文化修养影响健康的认识,我国古代早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说法。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发展。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或“损人又不利己”,这样的结果自然也就无健康可言了。
总之,现代大学体育,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在为每个个体健康和人类发展服务的同时,还要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大学体育是促进当代青年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手段,它必将在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的高度统一的过程中,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素质人才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