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1947年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研究
- 王春龙
- 1005字
- 2022-11-16 20:37:58
二 本书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任何学术研究都要有它的价值和意义。纯粹的“填补空白”式研究纯属徒劳,毫无意义。那么,关于1945—1947年中国善后救济事业这一课题的研究到底有没有意义?有哪些意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个层面,理论层面。尽管有关中国近代慈善史,学术界往往仅注意对诸如张謇、经元善等实业家通过办实业进而在民间开展慈善事业的思想与实践等问题比较感兴趣,而对1945—1947年利用诸如联总等外部援助在中国开展的善后救济事业仍然显得关注度不够。
通过本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1945—1947年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的主持者——行总署长蒋廷黻的善后救济思想(包括此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继任者、各分署的认同等),抗战胜利之初满目疮痍的中国急需援助的状况,中国从联总获得善后救济援助物资后在部分地区开展善后救济事业的概况、成效及其经验教训等,进而拓展中国近代慈善人物、中国近代慈善思想与实践史研究的领域。
第二个层面,现实层面。对于学术研究,现实上的意义应该是最重要的。从古至今,史学研究者无一例外地都十分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即现实意义。
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仍的国家,每年都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政府每年因此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开展社会救济工作。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对开展社会救济工作十分有益的东西,为我国的社会救济工作提供重要的现实借鉴和指导,从而提高社会救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具体说来,其现实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更要高度重视社会救济工作。
其次,以过去善后救济事业为借鉴,正确处理临时救济与长远救济的关系,发挥两者作用的最大化,唯此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救济的目的。
再次,在今天开展社会救济工作时要吸取过去善后救济事业的教训,注意防止社会救济领域中的效率低下、贪腐和不正之风。
最后,把对人的救济与人格尊重结合起来,不要把对人的救济视为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半个世纪前国民政府主导下的善后救济事业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当前我们更没有理由忽视这方面。然而现实是当今政府部门、学术界对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重视物质上的救助,忽视精神上的理解与尊重。
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讲,还是从现实层面讲,开展关于1945—1947年中国善后救济事业这一课题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