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火中走来的学者:早期求学岁月(1923—1951)
一 早年求学失学,抗战投笔从戎
漆先生(1923年3月12日—2001年11月2日),讳侠,原名漆仕荣,字剑萍,曾先后使用过的笔名有张戈阳、季子涯、万钧、方若生、齐力、范今、泛金。他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龙堌镇蔡桥。
漆先生祖籍江西省南昌市郊区。漆侠先生四弟漆林先生2010年前后,曾亲自到江西南昌祖籍探访得知,在南昌市区东南若坵南岗有个程漆村,抗日战争前名为漆家湖,有两万多名漆氏族人。现在的程漆村有两千多名村民,还保存有漆氏的祠堂、族谱。按照南昌漆氏的族谱记载,山东巨野漆氏一支到漆侠先生的祖父辈为漆氏宗族第三十四代,到漆侠先生父亲这一辈为第三十五代。漆侠先生父亲名叫漆信鲁,属“信”字辈;漆侠先生原名漆仕荣,是依“仕”字辈的排名[1]。晚清漆氏祖籍所在江西南昌市区遭遇荒年,漆侠先生高祖携曾祖,迁转流徙,最终到达山东巨野县龙堌镇的蔡桥,才最后安家落户。龙堌镇,原称龙堌集,处在菏泽市向东到巨野县城,再向东到嘉祥县、济宁市327国道的交通要道上,与曲阜也不远。选择向山东迁移,可能是因为远祖漆雕开是鲁国孔子著名弟子之一的缘故吧![2]漆氏一族在当地属独门独姓,属于从外地迁居而来的“外来户”,难免受人欺辱。到漆侠先生祖父辈,全家主要靠开中药铺维持生计。上上下下总起来也没有几亩田,平常年景勉强温饱,遇有灾荒则不免饥饿。[3]这是晚清民国时期一个普通中下层家族的普遍情景。
即使是靠开中药铺维持生活,祖父仍坚持将漆侠先生的父亲漆信鲁送入了民国成立后的新式学堂——山东省立曲阜第二师范学校讲习所读书学习。[4]曲阜为孔子故乡,二师的前身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的考棚,后虽于1914年改为西式学堂,但仍保留了浓厚的尊孔重道的旧学气氛。“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华全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曾在曲阜二师召开过会议,提倡教育改革。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学校逐渐被国民党势力和舆论控制。大约在1926—1927年,漆信鲁在曲阜二师学习。其间,接受了国民党所宣扬的政治改良主张,并最终加入了国民党,后成为当地国民党“改组派”成员。
漆信鲁从曲阜二师毕业后,先是在巨野县任小学教员。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党巨野党部筹委会建立,漆信鲁任书记长,并相继成立了农民协会、商民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此后,漆信鲁又辗转到单县、济宁、博兴教育部门任职,后升任山东省长山县教育局长(第五科长)、山东省教育厅视察员;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前加入国民党的中华民族复兴社,并参加了山东省秦启荣部的游击队组织。
秦启荣是漆信鲁的山东同乡,国民党复兴社成员,“七七”事变后成立了山东别动总队,自任司令,在金乡、嘉祥、巨野地区进行一些抗日活动。漆信鲁在秦启荣部时,交往最多的是王尚志。王尚志(1906—1947),又名王志南,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县南逄乡大营村人。1925年前后,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7年后参加了汪精卫的改组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国民党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并任参谋长。1935年加入国民党复兴社,到山东活动。“七·七”事变后,时任山东别动总队司令秦启荣委任王尚志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鲁冀边区游击队”副司令,王尚志按照秦启荣的指示,从鲁北地区转到胶济线的临淄。1938年1月,日寇沿胶济线东下,王尚志以当时一名复兴社成员的手下及其百多汉阳造步枪为班底组建了他的第一个大队,旋即在临淄宣告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队鲁冀边区第二游击司令部”,并自任司令。王尚志脱离秦启荣独立之后,漆信鲁转而支持王尚志。
1940年年底山东抗日形势日益复杂,漆信鲁受王尚志委托,前往重庆国民党总部汇报情况,代表王尚志寻求政治上的声援和支持。漆信鲁到王尚志部找到了因抗战失学、跟随亲友到王尚志处谋生路的儿子漆侠,带着他由山东南下、西行,准备前往重庆,行至中途,在翻过秦岭时因车祸摔断腿,辗转而北,退返西安。漆信鲁想办法借钱筹措了路费,送儿子到抗战大后方四川读书,自己留在了西安生活。
父亲漆信鲁早年在山东的经历,特别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熏陶,对漆侠的早期成长有重要影响。读书奋进、忧国忧民、志向远大,成为漆侠幼年性格的重要特点。漆侠因抗战失学后,投笔从戎,曾先后到父亲的同乡兼熟人秦启荣、王尚志部的抗日游击组织寻找出路。自1937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1940年年底被父亲找到并带离王尚志部时为止,这一时期山东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还是抗日的。然而父亲加入国民党组织和曾在国民党教育部门任职的经历,漆侠先生自己参加王尚志国民党游击队等经历,在1949年后的政治运动中,给漆侠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压力,曾因此受到一些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审查,就此而撰写的思想汇报和自传资料大量留在个人档案之中。
漆侠先生所在的这个小家族,经历了晚清的衰亡,靠祖父开中药铺维持生计。民国时局动荡之下,全家老小靠父亲微薄的薪酬,艰难度日。在当时中国国弱民穷、时局多变的背景下,这个家庭显得比较普通而又略微特殊。经济上虽不富裕,但有比较良好的学习条件。漆侠是漆家的长男。姐姐漆仕贵,上到初中一年级,嫁给龙堌镇当地一孔姓人家。妹妹漆仕华,念完初小后,嫁到当地靳庄。二弟漆彤、三弟漆震,在父亲和大哥离家后,陪着母亲在老家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漆侠先生自北京大学肄业工作,假期返乡时把两个弟弟带回北京读书。
(一)早年求学(1928年夏—1937年11月)
漆侠早年入读的是提倡新式教育的小学校。国民党政权统治初期的山东教育,一度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一些山东教育家开展了大量的教育试验和实践活动,在提高公民素质、改善乡俗民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按照民国的小学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共计要读7年。1928年夏,漆侠满五周岁,入巨野县龙堌集小学读初小一年级。1930年漆信鲁到单县任教,七周岁的漆侠随父亲转学至单县文昌阁小学,读初小三年级。1931年夏,又随父至济宁,入北门里第一小学。至1933年暑假读至高小一年级,暑假后转至设在济南市南城根的第一师范附小,至1935年2月读完高小三年级。
自小学时起,漆侠就十分喜爱阅读历史故事书籍和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武装侵占我国东北地区。漆侠先生当时在济宁读小学四年级,同千千万万的中华同胞一样,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土的仇恨。也许是因为身处这样的战争形势下,他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如宋代的岳飞、文天祥,明末的史可法,等等。[5]当时即使是普通百姓,对战争时局也颇为关注,漆先生通过每天读报来获得战事消息。受国民党报纸的宣传影响,对当时张学良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全国上下都深感愤怒;同年11月,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部向发动进攻的日本侵略者奋起反击,血战江桥,揭开了中国武装抗日的序幕。在年幼的漆侠看来,马占山英勇抗日、保家卫国,同历史上的那些民族英雄何其相似,对其爱国行为殊为敬佩。
1935年读完高小以后,漆侠十二周岁,入济南私立育英中学读初中。济南私立育英中学创建于1913年,1919年7月迁到杆石桥外原山东高等学堂西偏院,后几经扩大改建。1931年10月兴建教室、仪器室、实验室、礼堂共19间,1933年春又在南坡购民田15亩作为分校,修建了操场和学生宿舍45间。[6]学校制定了有关学生的公约、规程有十余种,以培育英才。漆侠在此学习期间,非常喜欢学习历史、地理知识,也有机会阅读一些介绍文史地理和国际时事的期刊,如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号称“历史的忠实记录者”的百科全书类期刊《东方杂志》之类。学校环境相对优良,漆侠先生在学业长进的同时,也结识了一些良师益友。
1937年暑假,育英中学在校内东部新建一处教学楼,准备招收高中生。但不久随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学校于当年9月由济南迁至汶上,12月济南便遭沦陷。漆侠先生随母校迁转至汶上,11月之后提前毕业,返回家乡巨野。其后的育英中学,受战争形势的影响,经由山东单县、河南安阳、湖北郧阳,辗转入川后,并入国立六中德阳二分校。
当时的国家危难和迁徙求学,给予逐渐长成少年的漆侠先生以非常深刻的影响。拳拳爱国之情,在心中扎根发芽,浓厚而强烈。随父辗转山东各地长达九年的读书生活,虽然身处动荡之中,却使他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获得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方面,漆侠先生对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印象深刻。适合儿童的人文传记《穷儿苦狗记》,讲述宋代宋江起义的《水浒传》,都给少年时期的漆侠先生以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到成年后依旧记忆犹新[7]。
当然,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无法脱离时代风云。少年时期的漆侠先生思想上必然还是接受了国民党的正统观的灌输和影响。他在读过日本人石丸藤太的《蒋介石评传》之后,认为从书中讲述的蒋介石从幼年至“西安事变”期间的政治军事经历看,蒋介石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要担当救国的大事业。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听说蒋介石被张学良将军发动政变扣留西安,曾难过流泪,甚至觉得没有蒋介石领导抗日,中国的命运岌岌可危。这种想法现在看来也许稍显幼稚,但是如果放诸当时山河破碎的严峻形势之下,却让人更深地感受到一个少年对祖国命运前途的担忧。
总之,受父亲、家庭、学校教育和时代的影响,少年时期的漆侠先生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关心国事,喜爱历史故事,非常崇拜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他志存高远,不甘平庸。然而日本侵略者发运的侵华战争迫使他中断了学业,也让他初尝了人生的第一次波折。
(二)在山东敌后游击队(1938年8月—1940年8月)
1937年11月从育英中学提前毕业后,漆侠先生回到巨野县龙堌集家中,赋闲了一段时间。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并不算多,身处战乱之中,继续读书的愿望破灭,实际上也已无学可上;而十四五岁的年纪,战乱中出门找事做也显得不切实际。报国无门,又学业无继,漆侠内心极为苦闷。因着父亲的关系,经常来访的本镇老师毕佑辰看到这种状况,提议说:虽然现在山东大部分领土都被日本人占领了,可沂蒙等山区还算保有一些相对完整的县份,将来这些未沦淊的地区,一定还有学可上。家人和漆侠本人对于毕佑辰先生的这个提议都比较认同,因为无论是外出求职,还是找机会继续求学,都还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总比无所事事、在家闲居要强得多。严峻的抗日形势和高涨的爱国热情,加上困窘生活所迫,1938年8—9月,漆侠便追随毕佑辰先生,和在龙堌集小学教书的本家四叔漆信冉、毕佑辰的外甥姚念琴、毕德注妻女等共八九人一起,到鲁南新泰羊流(羊留)秦启荣部队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漆信冉等几人因秦启荣部的条件恶劣,十几天便返回了家乡。只剩漆侠和姚念琴留了下来,姚在此后的敌伪扫荡中,也跑散回了家。[8]
秦启荣(1903—1943),字向村,山东邹县(今邹城市)北关人。1926年春山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南下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曾深得蒋介石赏识。1928年夏,分配到陆军大学国民党特别党部任干事。1929年年底,被派往山东任国民党省党部组织科长。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秦启荣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鲁北游击司令。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鲁冀边区游击司令部”司令,负责组织鲁西、鲁北国民党地方武装。1937年年底,韩复榘撤离济南,山东大部沦陷,秦启荣所部扩大,乃呈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更名为别动总队,秦任别动总队第五纵队司令,改编所部为9个梯队。秦启荣势力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1938年,蒋介石组成了三民主义青年团,并自任团长,将复兴社成员转入三青团。秦启荣被任命为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筹备处主任、中央团部候补干事,于山东各县设立分团部。[9]
1938年10月,秦启荣在新泰羊留成立训练班,鲁北、鲁东、鲁南的青年共三百多人到此受训。训练班分为四队:政治队、政训队、教育队和军事队。除军事队受训三个月之外,其余皆一个月。漆侠为了参加抗日战争,特别想学点真正的军事本领,于是便报名参加了军事队。报名时,漆侠刚刚十五周岁多一点,但由于身材长得比较高大,便虚报为十八岁,加入了军事队受训。当时的训练班成员,被要求加入国民党复兴社,并起个假名字。因外祖母家姓张,漆侠便随手写了个姓张的假名字,此后便完全忘记到底起了个什么名字。漆侠转入王尚志部后,曾对父亲的朋友王尚志谈起过在秦启荣部加入复兴社这件事。王尚志很不以为然,说:“你小孩子加入这个干什么?”意即漆侠年纪还小,又涉世未深,没有必要卷入国民党控制下的特务组织。后来漆父信鲁到王尚志处,曾和王尚志闲谈,王说“复兴社早已经取消了,秦启荣不过以此压人,造他个人的势力”。
少年漆侠实际并未参与国民党复兴社的任何活动。在1949年后的政治运动中,漆侠因这件不经意的小事,曾反复接受审查。恰巧1953年7月11日,他以笔名张戈阳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王丹岑的 〈中国农民革命史话〉》,对其关于李密的认识问题提出批评。为此,漆侠还特别向党组织写了文字资料,说明以张戈阳的笔名发表文章,与复兴社时期所起的张姓假名完全无关,仅仅出于单纯的好学虚心,而未用漆侠先生的真名发表。
1938年12月,日寇在山东地区扫荡,秦启荣部自羊留溃散入雁翎关村,后经莱芜战败,秦启荣部更作鸟兽散,军事队遂告瓦解。在莱芜双龙峪村期间,训练班虽解散,但还有同学会之设置,并出有同学会刊。漆侠先后写过两篇文章,被同学会刊物登载,一为《德占捷克之必然性及今后欧洲新局势》,二为《欧洲动荡形势下之巴尔干》。对国际形势的关注、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体现了漆侠先生自年少时就铸就了读书人的本色。
1939年1月初至2月初,农历新年之后,漆侠曾辗转去往王尚志部。王尚志与漆父系朋友,漆父在长山任教育科长时,王尚志任职员。漆父把漆侠在秦启荣部的情况告诉了王尚志,并托他照顾自己的儿子。漆侠还在军事队受训时,王尚志部的参谋刘超(与漆父相识)到羊留来时,就专门找到漆侠,告诉他父亲的嘱托,让他受训完毕后去王尚志那里。军事队受训结束后,漆侠在秦启荣部未被委派任何工作。便与秦启荣联络参谋韩慎吾等一行四人,自临朐而往益都山区王葆团处。后又与韩慎吾一起,过铁道北至秦启荣部徐琳处,东去王尚志部。因不认识路,他们两人找了一位当地的老百姓带路,走到留饭桥时折回,遭遇日寇并被盘查,幸而搜查时带给王尚志的随身信件未被发觉,得以顺利返回到秦启荣部徐琳处。其后又与秦启荣部派去的电台人员在一起,穿过铁路,在王葆团部过旧历新年。这段抗战时期遭遇日本兵的危险经历,令漆侠先生终生难忘,后来在多次聊天时谈及此事。
5月间,漆侠离开秦启荣部,经鲁村、东里店至鹿皋王尚志部。随着抗日形势的变化,山东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冲突加剧。漆侠到达王尚志部,是在太河惨案发生一个多月之后,与此事无涉。[10]
王尚志与漆信鲁曾经共事,私交不错。漆侠早在秦启荣部军事队受训时,王尚志就受漆信鲁所托,派手下通知漆侠到自己这里来。1939年5月到达王尚志部后,漆侠担任王的司令室书记。漆侠初任王尚志司令室书记时,因为年纪小,也没有分配什么具体事务。曾偶尔为王尚志代写命令,如令副官处给特务一中队招新兵,还曾奉命保管过王尚志私人的印章信件之类。日本鬼子和汉奸伪军季节性地进行扫荡,漆侠先生跟随部队不断转移,遇上冲突则激战一番。首先是过铁道,去昌邑一带时,随王尚志部参谋主任、参谋长李资廉和其他参谋处秘书处人员,向铁道以北转移。同李资廉转移时,曾带过部分地图,亦临摹画过一点,但没做过更多的事。1940年春天,曾随部队东进掖县与平度交界的大泽山地区,不久又撤退回来。
1940年8月,王尚志部被编为“鲁苏战区游击第四纵队”,王被授予少校司令。漆侠到王尚志第一中队做政训员,并参与一些军事训练,如出操、教歌,对士兵讲过抗战打日本鬼子汉奸等口号。在王尚志部时,漆侠也曾自修读过一点书,很想上学。王尚志曾对漆侠说:几时知道你父亲的确切下落,我就设法把你送走,不然出了什么意外,我对不起你父亲。漆信鲁于“七·七”事变后转至后方,1939年在陕西省汉中禁烟局任警员。1940年年底,漆信鲁又以中校教官的名义,随国民党军队去往山东。至山东曹县后,漆信鲁离开了国民党军队,到鲁东王尚志部找到儿子,接他到后方继续读书。漆侠到达四川绵阳读书后,即与王尚志完全没有了联系。只在绵阳六中读书期间,听闻王尚志被日军俘虏杀害的不实消息时,出于少年意气,认为王也算是为抗日而死,喝醉酒痛哭了一场。
(三)辗转后方(1940年年底—1941年11月)
国民党王尚志与秦启荣之间,一直存在矛盾。秦启荣认为王尚志有脱离他的意向,私下里说王尚志跳不出他的手心;王尚志认为秦启荣打压他。王尚志与漆信鲁有私交,打算派漆信鲁以驻渝办事处代表的名义,代其到四川重庆国民党总部活动,寻求奥援。漆信鲁带儿子前往重庆前,因怕路上携带王尚志部的报告文件被敌人发现,不便通行,于时让漆侠把报告的内容默记下来,报告内容主要是关于王尚志在高密、昌邑、平度、潍坊一带的具体军事活动状况。大约1940年年底1941年年初,漆信鲁、漆侠父子二人先自山东平度新河汽车站乘汽车到潍坊,然后自潍坊到济南,住在一个私人作坊中,停留了二十多天近一个月。在住宿时结识了山东桓台的两位王姓商人,其中一人为熟人王泽浦的侄子,在西安成丰面粉公司任事。得知漆氏父子也准备去西安,于是便结伴同行。
一行人先由济南乘火车到江苏徐州,又辗转南下高邮,再坐汽车北返安徽亳州,从亳州乘人力推拉的两轮架子车经过黄泛区的河南临汝(今汝州市)、郾城(今漯河市郾城区),绕路至洛阳。漆信鲁于途中去往阜阳国民党李仙洲处,为王尚志部联系军需供应。自洛阳经陕西潼关到达西安后,父子二人先住在西北饭店,后搬到一家较小旅店中。在这里住着的时候,漆父让漆侠根据先前的记诵,将王尚志给重庆国民党党部的《报告》默写到纸上。这份《报告》无意间被随同秦启荣去西安的政训处长金耀华看到,报告给了秦启荣。秦启荣本来就与王尚志有隙,对他向国民党总部邀功请赏更为不满,于是便先行离开陕西,去了重庆。
1941年5月初,漆信鲁、漆侠父子乘坐卡车(当时的长途公交汽车)去往宝鸡。18日坐车走到凤县双石铺附近时,司机躲避路障,致使车翻,漆信鲁摔折了腿,没法继续前行。只得在双石铺停留休养了一个月的时间。当时十七岁的漆侠十分焦急,接连发出了三份电报,一份发给已去往重庆的秦启荣,向他说明情况并借钱(未得到);一份发往汉中邓德轩女士[11]处;一份发往西安的老乡王泽浦处。后来又碰巧遇到了在双石铺检查站任事的一位济南私立育英中学的同学,名叫周庆锋,让他帮忙借得一辆马车,拉着漆父先返回了宝鸡,后又辗转到了西安。漆父住进西安东关八仙庵后的西北医院,漆侠则就近住在广仁医院对门的一家小旅店中,方便照料。秋后漆父出院,暂时借住在老乡王泽浦家。当时父子二人的生活颇为拮据,告借度日。一次在躲警报中偶遇王尚志部的李风年,他此时已转到后方做买卖,便向他借了八百元。其后王尚志托商人兑换的钱汇过来后,经济上才稍有缓解。
同年11月,终于凑足了去四川的路费。其中与漆家有点亲戚关系的黄庸夫[12],也给了二百元充路费。黄庸夫与漆父信鲁是同学,漆侠先生上龙堌集(镇)小学,他做校长,称他为黄老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二三年时间,黄庸夫常没事做,没有经济来源,漆侠先生的父亲漆信鲁因着同学之谊,接济过他。因此,除此次去川的二百元路费外,漆侠在四川绵阳读书期间,也曾接受过黄庸夫的资助。漆侠动身前往四川,据四弟漆林回忆“(漆父)找老乡带大哥过留坝,往汉中到南郑,再找熟人带着大哥过南郑牟家坝山口入川到南江县,然后西行到绵阳六中,接待山东沦陷区青年学子的中学寄宿求学”[13],其中大概用去了一个多月时间。
1941年12月中旬,十八岁的漆侠历经艰辛终于到达四川。在此之前,他在西安弄到了一张山东省临时中学的毕业证。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军司令官李仙洲在安徽阜阳设立成城中学,招收鲁苏地区的流亡学生,旋改称山东省临时中学。后因学生不断增加,维持日益困难,于1941年分批迁往陕西汉中地区之汉阴(今属陕西安康市)上课。1942年2月,漆侠先生以此证件顺利考入绵阳六中高中一年级做插班生,寄宿求学,彼时已是高一年级的下学期了(见图1-1)。